也许不少人都听过这个故事: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它。一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结果,毛驴站在数量、质量一样,与它的距离也完全相等的两堆干草之间非常为难。它左看右看,无法分清哪一堆更好,于是,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饿死了。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很大。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举棋不定,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过于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叫做“布里丹毛驴效应”。
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不可能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而是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最后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在职场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教训。
1996年教师节这天,哲学系新录取的女研究生蔡玲去拜访自己的导师。可她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却是:“老师,我想退学。”导师有点不解,和她细谈后,才知道其中缘由。
原来,蔡玲在北师大哲学系专科毕业后,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家乡某县建行的储蓄所做了个储蓄员,并分了住房。由于她上进心比较强,又考上了哲学系的本科。其所在的县建行也支持她的学业,答应她学成之后,只要回原建行,就给其保留位置和住房。
但是在临毕业时,她又被推荐为本系的研究生。这时县建行不答应了,如果蔡玲继续读研究生的话,那么她的储蓄员位置将由别人代替。
经过艰难的抉择,蔡玲最终还是屈从了眼前的利益,回到了储蓄所。可是一个月后,她又给导师打电话,表示想复学,后悔当初的选择。
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布里丹毛驴效应”的影响,典型表现是,把几个用人单位来回比较,患得患失,无法取舍,内心焦躁,备受煎熬。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无论我们是选择学校、工作还是家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校有上千所,而我们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一所,就是在这一所中,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一个专业;工作有成千上百种,我们要选择擅长的、作为终生职业的也许只有一种;世间的异性有无数,而适合做我们终生伴侣的,也许就那么一个。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常产生矛盾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既崇尚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又有较强的依赖感……择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和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很多人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有很多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再加上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而且,大学生本身就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肯定会产生种种矛盾。另外,大学生择业心理期望高,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和“求稳”思想、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尤其是自身素质的不足,都是大学生产生择业矛盾心理的重要原因。
具有择业矛盾心理的广大学生,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是可以摆脱择业矛盾心理的困扰的。对此,职业专家提供了如下建议:
(1)要把心态摆正。
要懂得,有选择就一定有放弃。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当面临两个让自己矛盾的选择时,要根据自己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选择了,就要放弃其他的,不要为此感到失落。
有些学生择业时,路远的不去、偏僻的地方不去、工资低的不愿去、单位太小的不愿去……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不是最适合你,但此时学习工作经验、社会积累是最重要的。等自己以后有了能力,自然可以再发展。
(2)不要盲目羡慕别人。
许多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有虚荣和攀比心理。因为自己的同学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自己就不甘心屈居人后,也去选择高薪或者被大多数人所看好的工作,而不管这个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否能使自己获得职业满足感。这样的心理是要不得的。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脚知道。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要有主见,不要屈从于周围人的眼光或者社会的评价。因为自己的职业,归根到底是属于自己的。
(3)自主创业。
大学生不一定全都要抱着“毕业后签单位”的念头。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也可以试着自主创业。许多大学生面对保险、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等一批新兴行业时,认为这些行业保障度低,虽然行业整体利润高,但是风险和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其实这些大学生从根本上就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当大家都意识到是朝阳行业蜂拥而至时,你才尾随而来,那么“朝阳”也就不是朝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