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03

第3章 学会观察的系统性

观察力是孩子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观察是一个人感知能力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在综合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目的任务进行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能力。观察力能够帮助孩子获取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

孩子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孩子有时比较缺乏目的性,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常会受到身边事物较突出的外部特征所吸引或被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同时常会在过程中忘记观察任务,或频繁更换观察对象,观察持续时间短。有实验证明,3岁左右的孩子持续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5~6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时间有所延长,6岁时大约达到12分钟。对于他不感兴趣的对象,观察时间会更短,有的不到10分钟。孩子的观察力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3岁的孩子在观察图形时,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杂乱的,4~5岁孩子的眼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也就是说,孩子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孩子观察时往往也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入手。教给孩子丰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综合各项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力。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文化知识,能帮助孩子迅速了解被观察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对观察的兴趣,生活中各种事物纷繁复杂,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观察兴趣,但是要保持长期的兴趣却很难,妈妈要适当调整措施,保证孩子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过程,让他的兴趣持续长久。

在这些发展感知的能力基础上,妈妈可以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气候变化、动物迁移、自然常识等等,在观察时,遵循从表及里、从近及远、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培养他对生活的好奇心,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在训练的同时,妈妈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有效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为有效地观察事物,在寻找两幅图画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并做适当标记,而不要毫无顺序地胡乱比较。

在生活中随时观察

孩子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向细致化发展。一般可以辨别出各种基本颜色,也开始能辨别出近似的颜色。虽然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是由于经验少,智力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对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因而总爱提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小狗有妈妈吗?”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无意义的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孩子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妈妈和孩子一起到公共场所时,应该不失时机地指给他看一些文字。比如,在火车站给他读“禁止吸烟”,告诉他这个牌子是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商场,看到购物导示牌,就可以直接去要去的楼层。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妈妈带孩子乘公共汽车的时候,他就会一路不停地读着马路两旁看到的店铺名字和广告牌,不认识的字就问妈妈,妈妈便认真地教他一起读那些招牌。

妈妈不必统计孩子在什么时候认识了多少字,孩子不会自己看书,就由妈妈来给孩子讲。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感,使他顾不上文字的生疏,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妈妈及时夸奖孩子识了那么多字,会自己看书,再把不认识的字给他读一读,这个故事就被他吸收了,他从完全个人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自此便有了一发不可收的兴趣,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兴趣是孩子观察前的准备

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指导孩子遵循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观察中的强度规律

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观察中的差异规律

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观察中的对比规律

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观察中的活动规律

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

观察中的组合规律

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观察中的协同规律

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

综合观察法

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动静观察法

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对比观察

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反复观察

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顺序观察

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重点观察

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训练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对掌握大局有好处。

观察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

观察前,让孩子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如果只是没有目的地乱转,回到家后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观察公园里的花朵,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花朵的形状,花瓣的颜色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观察过程中,培养孩子学会合理的观察顺序。告诉孩子如何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看大象时,就可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如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鼻子是干什么用的?等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地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给孩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例如,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需要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只有这样用多种感觉去亲自感受,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

观察过后,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