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6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15074900000064

第64章 营造健康和谐的语言环境

孩子学习语言首先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是模仿。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又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语言表达很差,反映了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很粗俗,显示出家长语言不健康。要做好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孩子的表达方式

3岁以后的孩子说话基本接近正常,但还缺乏连贯性,还不能用足够准确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会表现出口吃的现象。这时要注意给孩子充裕的时间,不宜督促其讲话,要让其慢慢地讲,否则会埋下口吃的种子。

孩子现在很喜欢提问题,见到什么都喜欢问上一句为什么,要求知道物体的名称,当妈妈告诉孩子时,孩子会很有趣地重复。

以物体名称及声音特点为主的词逐渐减少,名词、动词减少,而比较抽象的副词及代词增加,开始模仿大人说话。所以,这时大人的言行要有榜样的作用,父母在说话时要特别注意,发音要准确,语句要清楚,并且一定要克服不良的语句习惯。这个时期,孩子的词汇量可达到1000个左右。

妈妈应该清楚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智力发育很快,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形成了表象、想象和思维,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4岁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迅速,他们变得特别爱说话,尤其是跟小朋友或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玩的时候也会一边玩,一边在那儿自言自语。在他们看来,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公园里的动物、秋千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成为谈话的对象。如:他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

到了4岁,孩子之间可谈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他们会交换看电视节目后的感受,并会夸耀:“我坐过碰碰车啦!”“爸爸给我买了个会唱歌的洋娃娃。”父母须留意这些心理特点。教孩子学语言,要经过长期时间并多次重复,使孩子渐渐对父母语音产生记忆,从而能理解父母的话,慢慢地孩子就会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语言了。

不要嫌孩子说话烦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小八哥”现象。发达的语言必须经过“听与说”阶段才能完成,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甘当孩子忠实的听众。

父母不一定非要随时陪伴孩子左右,只要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专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道:“原来这样啊!”并看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虽然这只是极简单的反应,但孩子已经相当满足了。

拓宽语言环境

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等,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听孩子广播、看孩子电视等。此外,全语言教育在提升孩子语言智能方面作用很大。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点滴时间,跟他交流。

现在的孩子会讲故事,并生动地说出有趣的情节;模仿大人说话的用词和语气并运用到自己的交往中,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平时的措辞语气。当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让孩子把今天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事情告诉父母,他会绘声绘色地描述。

正确应对孩子说脏话

当听见孩子说第一句脏话的时候,妈妈多半会感到震惊:“从哪儿学来的?”在孩子说第二句、第三句之后,妈妈或是动辄教训,或是无可奈何。

如果妈妈对孩子说脏话不加以干预,反而默许,甚至觉得很有意思而加以间接鼓励,则更加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在孩子所处的环境中出现了脏话,家人或外面有人讲,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因为年龄小,并不能够理解那些脏话的意义,孩子会像学习其他本领一样学着说并在家中“展示”。

应采取的对策

冷静应对,孩子口出脏话的时候,妈妈无须反应过度。过度反应对于尚不能了解脏话意义的孩子来讲,只会刺激他重复脏话的行为,他会认为说脏话可以引起你更多的注意。所以冷静应对才是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应该先问孩子是否真的懂得这些脏话的意义,他真正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正面引导,妈妈还要悉心引导孩子,教孩子换个说法试试。彼此定下规则,随时提醒孩子,告诉他如果能克制自己不说脏话,才是乖孩子。

家长自身的语言要文明、规范

家里有了孩子,家长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老师”角色,因此在讲话时就不能太随便,不能经常说粗话,尤其不能骂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与孩子谈话,要尽量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既不能把孩子不健全的发音和不准确的表达当笑料,也不能迁就孩子的“错误”去交流。

比如当面笑孩子结结巴巴或不当表述,也不能迁就孩子这方面的不当,如叫孩子“来吃换换(饭)”等,有的孩子开始“你”、“我”分不清楚,妈妈问:“你是不是要喝水?”孩子说:“你是要喝水。”如果妈妈改成:“我是不是要吃糖?”引导孩子回答“我要吃糖。”这样好像孩子表达对了,其实更引起了他概念上的混乱。

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与孩子交流既是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也是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机会的重要途径。

所谓交流,是双方交谈。首先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要想好话题,能谈得起来,谈得下去。比如谈幼儿园的话题,绝不只是“吃了什么,吃饱了没有”这类简单问话,这不仅谈不下去,问多了次数反而失去了交谈兴趣。

家长可问问班上有多少同学,有几个好朋友,班上有没有“新闻”,家长不仅要问,而且要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甚至可以谈自己上幼儿园或小时候发生的趣事等等。

老师上课时要备课,我们家长作为“第一任师”虽不必写什么教案,但经常设计一些小话题与孩子谈心却是很必要的,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国外对此很重视,日本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提出了少用“你语言”,多用“我语言”的问题。

就是说,与孩子谈话少用“你”作主语的语言,多用以“我”作主语的语言,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命令、斥责乃至伤害性的语言,而代之以商量、启发、感染的表达方式。比如“你怎么老坐不住!”“你又把衣服搞脏了!”“你不要吵好不好,真烦人!”等等都是你语言。

同样是制止一件事,两种表达的效果可能决然不同。比如孩子把地板弄脏了,说“你怎么搞的,又把地弄脏了!”就不如说“地板脏了,妈妈又得再拖一遍,妈妈会很累的!”当孩子拿水瓶想倒水喝时,妈妈大叫:“你快住手!真不听话,这怎么能拿!”孩子可能被吓住,也可能很不满,结果可能是缩手缩脚,也可能走向反面,趁你不在偏要去拿一拿。但如果你说:“要是把孩子的手烫坏了,妈妈真不知会多么难过,多么伤心!”亲情的感染对单纯孩子是很有份量的。

比如妈妈回家,3岁的孩子跑过来踢了你一下。妈妈很生气:“真是坏东西,为什么踢妈妈,以后不准再踢人!”如果他此举是为表示亲热,就会很委屈;如果他是对你回来没注意他有意见,结果会更反感,说不定会再来一脚。但如果妈妈摸着被踢的小腿说“哎哟,好疼,妈妈还从来没被人踢过。”孩子会很感意外,会惶恐地看着你,幼稚的他甚至还会过来帮着摸:“妈妈不疼,宝宝再不踢人了。”同样一个问题,两种表达方式,对孩子思维方向的引导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帮助孩子积累词语、表达完整

重视一般交谈还不够,还必须有意识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帮他表达连贯、完整。

增加词汇不是学生那样教生字词,而是将有意教他的词反复出现在交流的语言中,如要他掌握“非常”这个词,就在各种场合有意使用,出现频率高了,他自然也模仿起来。

当你一听到他使用时就要及时肯定,如果不准确要在鼓励中矫正,帮他说正确。如果有计划地每天或每周增加一些新词,从具体到抽象,再到事物关系的表达,如“一边……一边”、“因为……所以”等等,逐渐到一些成语、短语的使用,坚持数年,必大有好处,孩子将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