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勇敢宝贝
15091000000004

第4章 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家庭的熏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感到紧张和焦虑时,家长若能适时地给予关怀和指导,就不会让孩子陷入恐惧的境地。不过,一些家长常常抱怨:“可是孩子有什么话并不告诉我们啊!”其实原因就是这些家长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此孩子们尊敬他们,但却无法理解他们,总觉得跟父母缺少“共同语言”,更别说和父母诉苦,透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了。如果父母们期望孩子接受自己,愿意倾吐心里话,那么就应该利用对等的手段,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妈妈的困惑

最近小发常常向妈妈抱怨,说国外的父母如何如何好,国外的孩子如何如何幸福,然后又大肆埋怨妈妈对他的高压管制,这让妈妈一时摸不着头脑。

原来,小发最近看了一个国外的电视节目,讲的是一个国外家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故事。小发觉得人家的爸爸妈妈经常带孩子去唱歌、游泳、划船、钓鱼、参观博物馆、看展览,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他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妈妈也有妈妈的道理:“你不要只看人家的父母有多好,你也要看看人家的孩子有多乖!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礼貌,进门打招呼,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父母批评绝不顶嘴,哪像你这么不懂事!”一番争执之后,母子俩的关系更紧张了。

妈妈的困惑源自她不恰当的教育观念。美国的父母往往认为,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和他们一起度过成长的喜悦和痛苦,才能成为称职的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在他们的观念里,陪伴和鼓励远比指导和传授更重要。他们常常会对孩子讲:“我们是朋友,父母有义务养育你们,但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困惑。等你们长大了,就会发现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发现我们有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很正常的。你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我们当年也曾经遇到过,你们会恐惧、焦虑、压抑,我们也一样会。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孩子的性格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亲子之间不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自由。如果中国的父母也都能这样与孩子相处,那么孩子所产生童年恐惧的比例一定会大大降低。

01 生活也许并不公平

生活不公平是一种社会现实。我们应该正视不公平的存在,正视它是为了改变不公平的生活。我们把一件件事做公平了,就像点燃了一根根蜡烛。

行为示例 阿伦生活在大城市,他的周围都是家庭环境很优越的同伴。为此,阿伦或多或少总有些自卑。他的小伙伴们总是身着名牌、出入好车,可是他却由爸爸用自行车送去幼儿园。阿伦觉得面子上下不来,他越来越不爱去幼儿园了,每天早上都赖床、磨蹭,找各种借口就是不想出门。爸爸妈妈很生气,总是质问阿伦为什么这么任性。但这样的质问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宝宝的想法 别的小朋友都有好车接送,看见那些高档的车,老师也对他们另眼相看。可是我却这么寒酸,真的很没面子啊!我在幼儿园也总是被人欺负,我真的不想去……

你的误区 一味强调孩子不要爱慕虚荣显然不可行,当今社会的风气还是崇尚高社会地位和高收入的,可能在父母平时的谈论里也是如此。家庭条件的局限,对于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解决办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贫穷便是一些人要遇到的生活困难。既然知道了这一点,就应该使孩子有所准备,训练宝宝掌握一定的本领用来战胜困境。要让宝宝明白只要自己能力强,就不怕暂时的贫穷困顿。如果只是抱怨而没有行动,一旦遇到困难就不知如何去克服,那才真是没有希望了。

贫穷并不可怕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活并不公平。虽然这样,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事也不公平的话,就不能改变生活了。我们做事公平不会改变生活本身,但是可以影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逆境能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伟大,也能使一个人变得非常渺小。逆境从来不会使人保持原样。

有一位外国的历史学家曾说:只有面对某种绝望的挑战,或者他们的生存受到可怕的威胁的时候,文明才会得到升华。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个人。逆境可以砥砺人们的勇气,也能成为唤醒人潜在高尚品质的号角。在面对贫困等逆境时,对苦难中的父母的建议是:

1 不回避问题

那种把被子拉起来蒙住自己的头,希望困难自己溜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旦你自己承认有什么问题迫在眉睫,你就能动员你内在的巨大的防御力量。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苦难的大小。其实,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

2 正视自己

人们常常由于自身的问题而陷入困境。所以,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也要正视自己本身的问题,然后才能应付困难。

3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有人认为贫穷是丢人的事情,想千方百计地掩盖。有的人则说: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应当由我自己去处理。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靠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都是需要外界的帮助。

4 不要让苦难成为自我失败的借口

有时,某些不利的处境会对懦弱的自我起一种抚慰的作用,成为失望和缺点的挡箭牌。

正确的金钱观

每个人都会有物质上的要求,对于贫穷的家庭,要更加重视教育孩子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贪财是最大的祸害之一。贪财的人绝对不可能是诚实的、有原则性的、勇敢的、忠于自己职责的。

有时我们会对贪财的害处估计不足,因为有的人虽然有贪财的行为,却不是立刻就能看出贪财的动机的。从表面上看,贪财似乎是另外的动机,比如想逞能,想在同伴中获得威信,显示一下自己的不凡。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金钱教育。这里必须指出,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不在于家庭的物质条件如何,关键在于父母对待物质条件的态度,在于父母如何利用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02 单亲家庭的阴影

离婚既可能是痛苦的开始,也可能是幸福的起点,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单亲家庭未必教育不好孩子,但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和退缩。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夫妻离异有可能影响孩子在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因此,了解父母离异孩子的心理状态,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伤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行为示例 小文的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了婚,看着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而自己却很少有机会见到爸爸,小文的心里很难过。特别是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和小伙伴总是问他为什么从来没见过爸爸来接他,小文都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小文很少主动去交朋友,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他还经常借故不去上课。妈妈想问原因却又不敢,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也没什么小朋友欺负他,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宝宝的想法 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爸爸才不要我了?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我却没有。我也想爸爸来幼儿园接我……

你的误区:离婚既然已成事实,母亲回避离婚现实的做法往往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觉,因为逃避就代表母亲本身也无法承受离婚带来的改变,这样的情绪感染到孩子,怎能不制造消极的回应呢?如果母亲还一味将离婚的责任推给父亲,让宝宝以为爸爸妈妈分开都是对方的错,那就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了。

解决办法 离婚之后的生活应该照旧,甚至应该更快乐,带孩子的一方不要让孩子觉得离异后的生活很艰辛很痛苦,而是一如既往的幸福。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承担家庭的责任,比如帮助做家务,在作一些家庭决策时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责任的承担会让宝宝勇敢坚强起来,亲身的参与和体验对克服焦虑情绪也是很有好处的。

离异并非一定有害

父母离异的家庭就是婚姻失败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会给孩子的教育造成很大困难,这是事实。甚至在很多的儿童研究中也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难教育,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特别多。现代社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普遍承受着两大压力,一是学习压力,二是父母离异带来的压力。由此可看出,父母离异的家庭,教育孩子是困难的。但也不能就此得出结论,离异家庭就是问题家庭,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父母的离婚时说明了婚姻的失败,但离婚也是解决问题家庭的方法。它既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没有爱情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有害。因此,应千方百计地避免离婚成为事实。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许多人包括孩子在内,都成为离婚的反对者。的确有些父母在离婚问题上,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然而,就整体而言,“父母离婚对孩子有害”的观点,是含糊不清的,有极大片面性的。无数痛苦的事实表明,有些父母勉强维持的婚姻比离异更加有害于孩子!

有些夫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爱情,相互折磨。这样的婚姻名存实亡,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性格更容易被扭曲,因为他生活在无奈和折磨中。所以家里出现问题要积极解决,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和化解矛盾,建立信任。当一切都无法挽回时,离婚也是一个积极的方法。

让离异家庭同样温暖

婚姻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婚姻幸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它离不开婚姻自由这个前提。而只有结婚自由而无离婚自由,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婚姻自由。所以,父母自然要履行关心和爱护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理解和尊重父母的选择。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父母感情破裂,已经失去了互相爱慕、共同生活的婚姻基础,只有通过离婚才能解除双方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离婚非但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重新寻求幸福的必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婚是幸福的起点,甚至应当给孩子这样一种观念:父母离婚不是丢人的事,而是抛弃痛苦追求幸福的勇敢行为!

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家庭,那么什么样的单亲家庭容易对孩子构成伤害呢?

第一,父母间的战争成为孩子的灾难。若父母人性恶的一方面爆发出来,就会形成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认为爱情是丑陋的。父母之间的温存理解不见了,总是互相揭对方的短,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这对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摧残。

第二,离婚后带孩子的一方经常在孩子面前谴责对方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比如妈妈会说: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爸爸则可能会说:天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其实这些话都容易使孩子对爱情和婚姻产生怀疑,甚至对亲情都不再信任了。所以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将来离婚的几率也比较高。

第三,父母一旦都向孩子争宠,表示自己是爱孩子的,就容易对孩子无节制地提供物质上的东西。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大手大脚,享受名牌;有的父母离婚后过度地怕孩子受委屈,总是千方百计保护孩子,包办代替一切。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依赖过重,比如有的妈妈要求孩子放学就得回家,妈妈就坐在孩子的身边,每时每刻要和孩子在一起。特别是孩子上中学以后,进入青春期,孩子想独立,而父母往往受不了,依然过度依赖孩子,造成孩子反感,甚至造成无语家庭。

03 单一性别的成长环境

父母离婚以后,孩子往往生活在单一性别家庭中,这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离婚家庭的孩子会感到世界失去平衡,所以要尽量保持双性教育的平衡。

行为示例 晓宏本来是个坚强、阳光的男孩,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这孩子就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妈妈怕晓宏的心理受到伤害,于是平时对他很宠爱,事事为他包办,本来晓宏自己睡觉的习惯也被打乱了,他现在没有妈妈就睡不着。妈妈变成了晓宏的保护伞,无论去哪里,晓宏都要拉着妈妈的手,紧紧地,一刻也不肯松开。

宝宝的想法 现在我只有妈妈了,我不能没有她,不然我不知道要怎么办!

你的误区 单亲家庭中,母亲带孩子比较多,因此男孩子比较容易缺少阳刚之气,而女孩子则容易变得娇惯任性。有的母亲与孩子过度亲密,本来孩子已经习惯了分床睡觉,离婚之后,又和妈妈睡在一起。这是一种情感依赖的表现,实际上对于性格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

解决办法 对于已经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对孩子讲清楚离婚的缘由,让孩子了解离婚后的安排,表明父母双方是永远爱他的。让孩子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不要过度包办代替,父母双方也不要争宠,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离婚后,生活没有太多变化。同时多安排一些活动,以减轻孩子的忧郁情绪,比如旅行等。不带孩子的一方要定期来看孩子,这既是法律责任,也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

保持双性教育的平衡

离婚以后,孩子往往生活在单一性别的家庭中,尤其是跟随母亲的多一些。由于母亲天生的柔弱、细腻,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离婚家庭中的孩子会感到世界失去平衡,所以要尽量保持双性教育的平衡。怎么做呢?找一些男性的亲戚或者体育教练等,保持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没有,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男性比较多的活动,这是保证孩子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的妈妈离婚后对婚姻失去信心,主观上就想和孩子过一辈子,不再结婚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出息和孝顺,自己的牺牲也就值得了。如果全部的生活就是为了子女,那么不难想象,孩子的身上会背负怎样的压力。那些因为父母期望过高,不堪重负离家出走、轻生的孩子,应该给世人一个惨痛的警醒。实际上,妈妈再次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才是对孩子更深的爱,否则给孩子的精神压力太大了。

另一方面,父母的再婚问题在教育孩子上是个挑战。父母要用心思考,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要和新的配偶一起考虑有关孩子的问题,用适当的方式和孩子讨论。实际上孩子本能上一般是不愿意接受继父继母的,很担心这个人对自己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要和孩子沟通,不要太匆忙,让孩子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最后,父母离婚后,孩子和父母都很容易突然减少社交活动,这对于孩子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现在,父母要有这种意识,孩子要在群体中生活,要在实践中生活。比如旅行活动,找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去旅行,或者几个家庭结伴出游等都是好方法。应该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保持孩子社交的正常性。

04 培养我们的默契[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情绪符号的表征,培养亲子之间的默契,沟通彼此的感情。

训练分析 孩子都喜欢惊喜。下面这个活动能把孩子们直接带入游戏。游戏的目的在于,不用语言而能达到意外的一致。如果成功了,孩子们会提升归属感,并融洽和父母的关系。今后也可以不断用此方法强化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训练方法3种表情

下面我要向你展示3种表情,我希望你模仿这些表情。第一种是悲伤的表情。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悲伤的表情。为了表现悲伤,手和手臂可以做个什么动作呢?……第二种是愤怒的表情,想想你平时生气的样子,瞪眼睛、握紧拳头,很好……第三种是幸福的表情,我们可以尽情微笑,一只手放在胸口,或者只是灿烂地笑。

好,现在再重温一下这3种表情:悲伤、愤怒、幸福。现在我们就背靠背站好,让我们再回忆一遍这3种表情,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选定一种表情,等一会儿我数到3时,我们立即向后转,向对方展示自己想做的这个表情。我们的目的是:力图和对方做同一个表情,但之前我们不能交流和沟通,最好是能心有灵犀地做到同一个表情。准备好了吗?1、2、3,转身,展示自己的表情,看看我们做的是同一个表情吗?

重新背对背站好,再试一下,想想对方这次可能做什么表情,然后自己也打算做那个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