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勇敢宝贝
15091000000005

第5章 大耳朵和小嘴巴

胆小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怕”,他们畏缩不前的原因可能是怕失败,但我想,更多的是怕由失败带来的消极评价。

孩子有了委屈、困惑,或者疑难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家长倾诉。即便是孩子犯了错误,他们也不会拒绝父母的管教,他们拒绝的仅仅是家长的一些无法接受的教育方式,比如严厉的批评、不稳青红皂白的斥责、尖酸刻薄的嘲讽等等。而家长斥责孩子的话即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会去反省什么,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愤怒和害怕占据了。

要逼迫孩子承认错误,只要一顿严厉的斥责就够了,只不过相同的错误,以后孩子很可能还会再犯;或者,孩子以后什么也不做了,“不做者不错”。而要让孩子真正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且还愿意勇敢地再试一次,家长就需要改变自己训诫的态度和方式。

勇气培养的先觉条件是自我接纳,而培养宝宝自我接纳的必由之路就是父母对他的尊重和肯定。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让他在面对爸妈的时候不会因为害怕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父母的训斥而产生对抗或消极的心理。当孩子也可以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他才能够感受到被尊重的信任,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力量,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倾听是亲子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孩子、拉近彼此关系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倾听过程中,家长还是容易犯一些错误的,比如说得太多,听得太少,这样往往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多听少说,是倾听孩子讲话的重要原则之一,家长应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倾诉的机会,自己则不要随便插嘴、说教。

妈妈的困惑

小薇被外公从幼儿园接回到家中,看到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于是她把书包扔在桌子上,坐到母亲身边,生气地说:“我今天被李老师批评了。”“什么?”妈妈高八度的声音穿透了空气,“为什么?一定是你犯错误了!”“才不是我!是她总喜欢挑错,我今天只是跟小亮说了一句话,她就说我注意力不集中!”“不要找借口!肯定是你表现不好,不然老师为什么不批评其他小朋友呢?”妈妈还是坚持认为小薇不对。这下小薇真的生气了,本来她是想倾诉心中委屈的,没想到却换来妈妈的一通训斥,她哭着跑回房间,第二天说什么都不去上幼儿园了。这下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薇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可如果当天是这种情境呢——

小薇被外公从幼儿园接回到家中,看到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于是她把书包扔在桌子上,坐到母亲身边,生气地说:“我今天被李老师批评了。”“噢,是吗?”妈妈把报纸折好放在一边,转身面向女儿。“李老师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是一个好孩子。”“是这样啊。”母亲同情地点点头。“我特别讨厌这个老师,她总是喜欢挑错!”“是吗?”“我讨厌上她的课,所以上她的课总是精神不集中,她真是让人讨厌啊!”母亲没有说话。“我真希望幼儿园能给我们换个老师。”母亲注视着女儿,淡淡地说:“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得想办法适应她,我想幼儿园没那么容易因为你不喜欢她就换掉这个老师的。如果这样就影响了你在幼儿园的好心情那不就太亏了吗?”小薇仔细地想了想,“是啊!妈妈,你说得对!不能换老师,我也不能每天都受她的影响呀……我觉得轻松多了,妈妈!”小薇高兴地回房间换衣服去了。

孩子在发泄怨气时,只需要一个听众,一个听他诉说烦恼的听众。此时,父母完全不必对孩子说教,只要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就好,即使他说的是错误的。这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为进一步沟通打基础。比如在这个故事里,母亲可以在她发完怨气、心情平静后再找她谈一谈,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恢复了理智,就很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

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以同情和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对于情绪激动的孩子,此时的批评不会起多大作用。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01 我一定要惟命是从吗?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就是管理者,他们总是简单地对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为,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一律用高压压制、改造。结果,孩子表面上对父母惟命是从,但心里却对父母感到怨恨、恐惧、不满,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退缩。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应该认真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父母可以以朋友谈天的方式与孩子交换一下看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

行为示例 大刚接受了幼儿园小伙伴的邀请,周六下午要去参加生日宴会。大刚很重视这次“社交活动”,还特意换了一件新衣服,可是他刚要出门时,却被爸爸叫住了:“你今天不是还要去学英语吗?那个课不能落下,老师不给补的!生日宴会就别去了!”“他已经答应人家了,而且孩子很想去……”一旁的妈妈替大刚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是去玩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呀?你看看他最近的英语口语都退步了,就是因为总分心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爸爸教训完大刚,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他简直不像话!在这个家里,我是户主!我说了算!”

宝宝的想法 大刚的心里难过极了,不仅仅是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朋友面前失了约而难过,也为爸爸的粗暴专横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他生病时,是爸爸背着他跑到医院。可是,大刚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的事情的粗暴干涉。他没权利拥有自己的生活,为此他感到很沮丧。

你的误区 简单粗暴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会表现得百依百顺。

解决办法 偶尔参加同伴的聚会,也是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大可不必过多地限制。如果实在要去上课,爸爸可以答应他下了课以最快的速度送他去小朋友家赴约,不要轻易剥夺孩子的交友需求。

简单粗暴不可取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又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谈不上沟通交流,更更谈不上父母子女之爱?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也就是说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是无法让孩子真正心服口服的。父母遇到具体事情时,应当多和孩子协商、讨论,而在讨论具体的问题时,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压抑、限制孩子的愿望。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愿望尽可能地去满足,对孩子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出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的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等等。总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会爱戴父母,才会生活得毫无压抑感。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理由有道理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命令式的语言和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对孩子专制粗暴,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抱着平等的态度,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框,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那么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得多。

对孩子“出格”的想法与行为,要尽可能地宽容谅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要粗暴地管教孩子。如果你能让孩子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那么你就算得上是称职、开明的父母了,你的孩子在正确的教导下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性格。

02 妈妈,请你听我说

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讲话时总是用训斥的口气,要求孩子做事情时总是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说话时,家长不是粗暴地打断,就是不理不睬。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是很不利的。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专制作风,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进行语言交流的伙伴。

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很娇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却从不把孩子当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也不考虑对孩子的做法是否恰当,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他们是家长,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应该的、合理的。这样在孩子身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

行为示例 小天已经快要上小学了,可是他却性格内向,不善语言表达,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内向呢?原来小天的父母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办法。有客人来小天家里作客时,小天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要懂事;大人们说话时,小孩子不许乱插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玩,让大人们清静地说话;即使是只有一家三口的时候,小天的话也时常被打断,比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时,父母却要不时地打断孩子,纠正他的发音、用词,或者批评他的某个想法等,令孩子兴味全无。于是到后来,小天变得不言不语了,可是父母又开始抱怨说:“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儿那么机灵?”“这孩子怎么反应这么迟钝啊?”“他一点儿主见都没有,到底该怎么办,他什么都不知道,就会问别人。”

宝宝的想法 反正我怎样做都不对!你们到底让我怎么办呢?

你的误区 即使是成人,当自己的发言屡遭别人打断或反驳时,也会兴致大伤,缄口不言。因此,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多数孩子逐渐变得不愿独立思考、不愿自主行事。这很自然,既然动脑子出主意受到批评指责,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解决办法 父母要给孩子平等发言、表达看法的机会,不要对发言内容作更多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交还孩子发言权

正如上例中所说的,家长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阻止孩子讲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会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尽到了管教子女的责任。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或阻止孩子讲话,使孩子的思想表达不出来,使孩子的意见不能发表出来,这样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孩子变得不擅口头表达,变得没有主见、怯懦、退缩;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变得独断、盲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辩解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受到批评、指责时,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常常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你还敢嘴硬”,“你又开始撒谎了”。这些话几乎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听得到。人们习以为常,不再奇怪。但是有没有父母想过,孩子在受到批评和责骂时,他为什么不能辩解呢?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要对某件事进行辩解,而时机又不合适时,明智的父母应该这样说:“对不起,我现在很忙,但我一定会听你的解释,等我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谈,好吗?”想想吧,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大旱逢甘霖,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并会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的确做得不妥。

从现实的方面讲,难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不辩解吗?不,那时他的母亲一定会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辩解?你是哑巴吗?”孩子的这种权利受到尊敬,一般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他反而会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从而自治能力增强。

因此,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给孩子对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教育学家认为,只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产生具有独立意识、乐观积极的孩子,而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庸才。

有一个孩子内向、胆怯,他的父母很头疼。后来心理医生建议这对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运用对等的手段,就是说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来尊重,鼓励孩子说话。这对父母半信半疑地试了一段时间后,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老师也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里也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这就是一次对等计划的成功运用,当家长真正地给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断孩子的讲话,给孩子发言的机会,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用心体会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时才是真正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开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对等的地位,鼓励孩子发言,让他们之间沟通得顺畅,逐渐地帮孩子培养好性格。

03 你不喜欢被打断,我也不喜欢

一些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总是不够耐心,有的甚至不愿意听孩子讲话,总是打断孩子的倾诉。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没什么,然而这样做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副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孩子也会因此而不愿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性格甚至会变得抑郁内向。

在一期家庭互动电视节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爱的小朋友请上台,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认真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西洋上空,这时飞机的燃油用完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让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这答案使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接下来怎么说。

观众的大笑使孩子撅起了小嘴,眼睛里也有了泪水,这才使得主持人发觉这孩子似乎有无限的委屈。于是主持人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这是一个关于倾听的经典故事,如果主持人没有耐心听小家伙把话说完,他又怎么能体会到孩子的真挚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断孩子的话,并说:“好了,好了,你这个小家伙!把乘客留在飞机上,自己先逃跑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啊!”那么,孩子会觉得多么委屈啊!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故事前,就按照大人的经验大加评论和说教,结果往往是他们曲解了孩子的初衷。

请看下面这两个情景:

情景A.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胡说八道!有空儿写作业去,我没工夫听你胡说!

情景B.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是吗?那多危险啊!

孩子:不要紧。警察叔叔带着伤继续追小偷,后来把小偷抓住了。妈妈:真好!你在哪儿看到的?

孩子:卡通片里!老师说这叫“邪恶战胜不了正义。”

这真是鲜明的对比,情景A中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的话,可以想象孩子必定是委屈地离去,根本弄不懂妈妈为什么要指责他“胡说八道”。而情景B中,妈妈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话,理解了孩子的意思,这样孩子以后一定还会乐于和妈妈交谈。

孩子的倾诉欲通常都比较强烈,他们喜欢说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而家长却往往没有耐心,没有兴趣听孩子的诉说,经常随随便便就打断孩子的倾诉,结果孩子逐渐失去了向家长倾诉的热情,一些孩子还因此形成孤僻的性格,变得胆小、懦弱。

行为示例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都会把与小朋友们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有用,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当东东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一次东东说起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高兴时,父亲说:“说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再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从这以后,东东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跟小朋友的关系也不如过去了。他总是把自己闷在房间里,渐渐地性格也得更加胆小了。

宝宝的想法 我很想跟他们说说话,但是好像爸爸妈妈并不喜欢听我讲话……

你的误区 如果家长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这样下去,家长也就再也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什么小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就不会得到及时的解决,慢慢地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等到大人发现往往为时己晚。

解决办法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现自己。不仅如此,家长也可以适当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趣事、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情绪体验能力,也是充分改善两代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

现在肯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大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但是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长大了,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父子或母子情疏的现象常常困惑着父母和孩子。

用心听,但不要急于判断,这是倾听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如果父母总对孩子的倾诉缺少耐心,急于判断谁对谁错,只判断而不用心听,就会失去许多心灵沟通的机会。

一个孩子放学后很晚才回家,孩子刚要解释,假如心焦的父母不等孩子解释便开口喝道:“我不要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破坏了双方的沟通气氛,更严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父母如何为他操心:“我们又担心又害怕。”然后让他说明为什么回来晚了,也许孩子有可以谅解的理由呢?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只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看清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04 我当你们的小老师

中国的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全知全会的样子,生怕露出不懂的地方,让孩子看轻了自己。其实这样辛苦地维持自己的威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能放下架子,主动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你们的关系将会更亲密,对孩子的性格教育也会更有成效。

行为示例 晚饭后,妈妈一直在摆弄电脑,这时小康从楼上蹦蹦跳跳地跑了下来,看样子是要去吃水果。“妈妈,你在干什么?”看见妈妈一副为难的样子,小宝关心地问道。“没什么,我在弄电脑!”“你不会弄呀?让我来吧!”好不容易看见妈妈犯难,小宝兴奋地跃跃欲试。“去去去!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谁说我不会?别吵我!”

宝宝的想法 哼!明明就是不会弄,大人们真虚伪!

你的误区 全能的家长不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因为在父母完美的“光环”下,孩子的任何优点都会显得暗淡无光。适当地向孩子寻求帮助,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解决办法 同样是上例中的情况,见宝宝主动关心妈妈,妈妈不妨顺水推舟,叫宝宝帮帮忙。“小康!”妈妈叫住了他,“过来帮我看看这个鼠标为什么不动了呢?”“妈妈,您是让我帮您吗?真是太难得了!您从来都不会找我做这种事的。”然后在母亲略显尴尬的目光里,小康迅速跑过来和母亲一起研究鼠标的问题。“您看!重启一下电脑就可以了!”妈妈惊讶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你电脑水平不错嘛,我还一直把你当成小孩子呢!”小康高兴地笑了,“妈妈,我们幼儿园有电脑课呢!”从那以后,妈妈发现儿子变得懂事了,看到父母做家务时,他也会礼貌地问一声:“需要我帮忙吗?”而且老师告诉妈妈说小康在上电脑课的时候也比过去更认真了。

父母不必太强大

妈妈第一次向儿子小康请求帮助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康的惊喜,他非常骄傲,因为妈妈的求助让他看到了母亲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感觉甚至成了他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所以为人父母的你何不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东西,你会发现不再需要唠叨、不再需要责骂,你的求助就会使孩子变得更懂事、更乐于学习。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希望“做自己的主人”,他们都希望从帮助他人中寻求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父母不妨试着扮演一下弱者,给孩子责任心和能力以最好的鼓励与赞赏。

其实扮弱者并没有什么为难的,你可以不时地叫孩子教给你一些东西,比如:怎样收发邮件,如何解答一个谜语等。孩子绝不会认为这些工作枯燥无味,他们一定会满怀希望地认真工作,这不仅使孩子得到了一个锻炼机会,也会使孩子因“爸爸(妈妈)需要我”而感到幸福。

另外,当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和爱好时,可以让他告诉你他所学到的、发现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对天文学感兴趣,可以让他指出某一星座的位置;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研究汽车,当你们一起外出时,可以叫他告诉你某些车的名字。

寻求孩子的帮助,从小的方面看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技巧,但从更高的层次看,却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小孩子有什么能力可帮助大人?历来都是大人帮助孩子,哪听说过孩子帮助大人的?他们即使接受孩子的帮助,也会认为是一种哄小孩的游戏而已。

实际上,这不仅不是一种游戏,而且还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家长自身的需要。我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行为方式及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的成见、生活经验以及越来越多的惰性常常阻碍我们看到这一变化。

以孩子为师

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在“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巴黎国际论坛上,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者形成了一种共识:我们正在被小朋友们甩在后面,我们感到了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无能和无知感到恐惧。甚至教计算机的教师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发现,许多孩子在老师指导入门后,很快超过了老师,最后变成了互相学习。在有电脑的家庭里,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老师,他们可以教父母如何应付不断涌来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潮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此提出“以孩子为师”的口号,并倡议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发现,孩子有很多让自己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学习的地方。

徐先生是一家音像店的老板,最近他发现7岁的儿子强强常把自己看过的漫画书和CD盘带出去,就问孩子把东西借给谁了,儿子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借?没有啊!我把漫画书打九折卖给同学了,CD嘛,和同学交换了。”徐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爸爸买给你的书啊,你怎么能把书卖了呢?”儿子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可是我已经看完了呀!放在那里没有用,还不如打九折卖掉,同学也高兴,我还可以存钱买新书。爸爸,你不是做生意的吗,怎么不理解我呢?”徐某仔细一想,忍不住笑了,孩子的办法多聪明呀!第二天,他在自己的音像店门前挂了个牌子,“以旧换新,两张旧影碟,可换一张新影碟,同时本店从即日起出租影碟,欢迎光临!”结果店里的生意从此红火了很多。徐先生高兴,孩子更高兴。他郑重地向徐先生承诺:“我要好好学习,然后出国留学,以后要做个大商人,经营一家很大的公司。”

生活中有很多强强这样的孩子,他们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还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多种能力,比如对足球、流行元素了如指掌,对家用电器样样精通,他们英文娴熟,当你被电器上的各种按键、电脑上的条条指令弄得眼花缭乱时,孩子却可以轻松应对这一切。因此以孩子为师并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反而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融洽性和趣味性,并促使孩子不断学习和进步。

以孩子为师,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向孩子请教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虚心而不是盛气凌人。

05 建立民主的家庭气氛[训练]

训练目标 运用彼此赞美的方法,调整亲子互动模式,优化亲子感情基础。

训练分析 这个有趣的游戏可以帮助大家找到彼此身上的优点,然后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训练方法 让我们互相赞美

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在有人夸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自然。你想的是,我才没有那么好,还是我的确不错呢?比如当有人对你说“你真是聪明得令人难以置信”时,你会觉得高兴吗?有的人可能会想,我可不相信我有那么好;而另一些人会想,确实如此,太好了!原来有人能欣赏我呢!

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让我们面对面,然后心里默默想着对方的好处,想想一会儿要说点什么“恭维话”,同时要仔细想想对方的个性特点,比如友好、聪明、友善等等。关于外表的赞美也不错。当然,也可以是对方身上不太明显的特点,但是你很希望他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你也可以用“恭维”的方式表达出来。你想好了吗?现在我们排好队,从第一个人开始,他首先转向第二个人,轻声低语地讲出他事先想好的话,如:我觉得你很棒!你的头发很漂亮!你对人很好,很有礼貌等等,越多越好。第二个人尽量记住第一个人说的话,他转向第三个人,不仅要重复第一个人的话语,还要加上自己想说的话。就这样一直进行下去,队列的最后一个人要把他听到的所有的话都重复一遍,然后说:“你们既觉得我很棒,又认为我头发很漂亮,还称赞我有礼貌……”

明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讨论:

1.你都从谁那里听到了赞美的话?

2.你爸爸对你说了什么样的好话?妈妈又是如何赞美你的呢?

3.他们眼中的你都有什么优点呢?

4.你平时会对自己说赞美的话吗?

5.你比较喜欢别人夸你聪明还是漂亮呢?

6.听到这么多赞美的话,你觉得开心吗?以后我们经常玩这个游戏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