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方法胜过好老师
15111000000013

第13章 善于质疑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质疑和好问原本应该是我们的天性,在我们还是个幼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以“这是什么”的提问来展开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研究了,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还是水里的,只要能够引起注意,都会成为提问的对象。但是,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由于外界环境和主管意愿的干扰,我们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少,以至于渐渐泯灭了这一天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一个孩子好奇的就某一问题追问家长的时候,正在忙其他事情的家长往往会不耐烦的打断他,或者随便回答来敷衍他。其实孩子的质疑正是他对世界展开探索的途径之一,父母如果因为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事情忙而厌烦提问,则会逐渐扑灭和冷却孩子的求知欲,久而久之,由于挫败感,孩子会逐渐失去对一切的兴趣,也不再好奇追问了,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

毋庸置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假如能够激发孩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具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提升,不断进步,他们的学习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对于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能力等都有很大作用。

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上了中学后却一点点退步,而有些孩子小学时成绩平平,进了中学却成绩斐然。很多人为此迷惑不解,实际上这时由于小学功课较为简单,只要稍微用心一些,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好成绩,而步入中学后,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需要思考的成分也日益增多,死记硬背已经无法满足学习量的需要,这些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要善问好疑、独立思考。只有那些对于新鲜知识和信的学科有强烈兴趣,善于提问并不断解决的孩子,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并从中获得收获。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听名人讲学习方法

伟大诗人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然将以疑问告终;而他如何准备从疑问入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提出问题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将问题找出来,才能到课本或老师那里寻求解决,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学习也从而获得了提高,没有问题的孩子,则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培根有着相似之处。当人们问到他为什么会如此出色时,他说:“我并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他坦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其实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不过是运用何种实验手段,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需要有创造能力才行。”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文学家高尔基也很重视对孩子关于疑问的保护,他说:“对于儿童的提问,假如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就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天问》,问到天地变化和世间冷暖,从而促进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后来唐代的柳宗元专门写了一篇《天对》来进行回答。

专家建议 用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想要培养孩子质疑一切的能力,必须先顺应孩子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孩子探究未知的心理动力。在大人看来,儿时的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让人觉得可笑或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嘲笑或斥责孩子,而是尽量满足他的好奇,以引导和鼓励他,将质疑的萌芽培养为参天大树。

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乘坐飞机到外地旅游,途中,妈妈和孩子们一直在讨论有却问题,比如飞机怎样飞,飞机在飞的时候为什么感觉不到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什么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在飞机上打电话……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妈妈总是微笑着倾听,然后耐心的告诉他们答案,对于自己也不明白的问题,她就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让他们自己思考,说出想法,就这样,两个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一路上兴高采烈,直到目的地到达。

实际上,孩子既然可以提出问题,就表明他已经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这在家长眼中,应该鼓励和赞赏,而不是敷衍了事或动辄批评教导。上文中的妈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的问题时,如果他自己可以解决,最好鼓励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共同讨论或参阅书籍、电脑等进一步引导孩子自己寻求答案。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可以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

善于向孩子提出适当的问题

善于质疑的学习能力并非天生就有。尽管孩子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而有些孩子却总是停留在表层,好像总也长不大,这和家长有着很大关系。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有目的有计划的向他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他积极思考,让孩子经常性的出在被提问的情境中,才能形成经常思考的习惯,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价值。

赫伯特·布朗很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就经常问他:“为什么今天和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的父母也常常会鼓励他提出疑问,自己找出理由,然后了解到为什么。一切求之于理,而并非依靠信仰来接受某件事物。正是由于这种从小的这种锻炼,赫伯特·布朗得以拥有善于质疑的学习能力,从而长大后取得了重大成就。

由此看来,每位家长都要努力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只有父母善于并喜欢向孩子提问,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寻找问题,并努力得到解决。同时,父母还可以和孩子比赛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更好,更有价值,并共同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一定要给予孩子准确的答复

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答案,而不能随便编造答案蒙骗孩子,一旦被发现,孩子会感觉父母是在应付或糊弄他。这样不仅无法养成质疑的习惯,还会导致他在对待知识和问题时出现漫不经心或不在乎的态度。

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上,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再也没有比教给孩子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因此在他遇到孩子提问的时候,总会充分考虑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给予鼓励并耐心回答,当他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会耐心的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懂,咱们一起研究一下吧。”然后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并坚持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带着一条猎狗去森林打猎,一直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的用身体挡住了小麻雀,并发出凄惨的叫声,样子十分威猛。后来猎人被老麻雀的精神打动了,将猎狗牵走,小麻雀得救了。

课文讲完后,老师问同学们:“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很多同学都根据教参的标准答案回答说:“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时,有个男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还有另一种答案。”在老师的鼓励下,男同学继续说道:“课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母麻雀,怎么能说这就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老师高兴的说:“请坐,你的答案非常好,我们大家都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我们就来把答案改成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和父爱。”

这个男孩的聪明就在于他敢于质疑标准答案,并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说出和其他人不同的想法时,家长一定不要呵斥孩子,相反应该鼓励他,即使他提出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精神,并一同讨论事情的正确答案。因为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鼓励之下,才能敢于质疑,并由此激发他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进而获得他所想知道的知识。

学习小技巧

明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善于质疑的精神,多问问题,并将这种良好的品质保持并发扬下去,那么作为孩子,又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请教师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地方出现了疑问,如果不马上记录下来,或及时请教,很有可能翻过去就忘记了,直到下一次再看到这里才发现,原来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而这时可能已经迟了,因此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寻求帮助,以求得到解决。

其次,在提问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我们都知道,质疑的目的并不是提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而所谓善于动脑,是指遇到问题不要一味的寻求他人帮助,而是自己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实在无法解决再去请教他人,这不仅能够让问题更加深刻的记录在脑海中,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学会提炼和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非所有问题都有问的价值,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能够在工具书或者电脑等辅助工具中得到答案的内容,完全没有问得必要,只要自己多用心就可以获得答案。只有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有问得必要。

最后,不要羞于提问。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自己比较笨,更不代表自己不如别人,作为一种可贵且值得人赞扬的品质,质疑精神是每个优秀的孩子所必须具有的。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大千世界中,总有许多未知的知识在等待我们探索和发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而没有人能够对所有一切了如指掌,想要获取更多知识,除了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质疑也是获得答案的好办法。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掌握了以上几点,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