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15114100000095

第95章 做事灵活,善于变通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就在54岁时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他们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家。在过匡国时被匡人拘禁五日;过郑时,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一生跑来颠去,始终不被君王们重用。孔子于是叹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东周乎!”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临死之际他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

这位“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的孔子,一生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关键是他忽视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客观环境,而他的“仁礼”之类的政治学说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当时,各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法术思想,而孔子的这种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孔子屡屡碰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贡献,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思想。既然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应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才不至于浪费时间、精力和感情,避免出现到了最后两手空空的结局。

人面对社会,只能去适应。太强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地想“改造自然”,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在事业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味钻牛角尖的人,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不会灵活变通。《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为而为,费尽辛苦,却一点效果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时常把父母和老师的话当成公理,不知灵活变通,拿来就用,结果就导致错误连连。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遇事不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的时候,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是类比推理的一种,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使得我们在面对它们时能更好地拥有主动性。

平时,父母就要加强孩子在举一反三方面的训练。如做数学题,用一种方法解出了一道题,父母应督促孩子尽快去做相关的题目,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一旦发现自己行不通的时候,就要马上转向,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当看到孩子有跳跃性思维时,不要斥责孩子异想天开,要及时给予肯定。孩子常常会有些奇妙的想法、新奇的创意,他们的思维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跳跃的。这是好事,父母要充分予以肯定。

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处世上,都应该不墨守成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推陈出新,加以变通。大千世界,事物瞬息万变。不但时移,而且地也移,人也移。对于过去的陈规旧例,哪怕过去就是真理,我们也不能像代入公式那样的来运用。“变则通”,不变或不善变则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