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父母》杂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2008年,共有200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理由是爸爸教出来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也证明:一位尽责的父亲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要比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增加25%~30%的正面成效。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其智商也比由母亲教养的孩子平均高出7分,男孩尤其如此。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男性在知识的传播方面,父亲的知识面一般要广于母亲;而在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方面,父亲甚至更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的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天文地理、英雄人物等,而母亲给孩子讲的一般都是童话故事,涉及社会知识面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方面就稍逊一筹。
可见,爸爸的教育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最佳钥匙。爸爸们通常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更深刻、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这些优势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认知能力与思维创造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洛宇最近喜欢上了拆东西,家里的玩具小汽车、小飞机,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的。更严重的是,他把爸爸刚给他买不久的复读机给拆了!这让妈妈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小洛宇。
爸爸知道后,并没有像妈妈一样责备洛宇,而是和洛宇一起动手将复读机重新装好。尽管不能用了,但爸爸觉得,儿子的探索精神发展比复读机、电动玩具更重要。
从那以后,爸爸就经常抽空和洛宇一起拆装玩具、家里的旧电器等,并和洛宇一起讨论各种物件的结构、原理等。小洛宇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对于妈妈来说,看到孩子拆卸物件会很生气,认为孩子这是孩子的破坏行为。但是,孩子的“破坏”过程恰恰是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不仅能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而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因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等也会从正面影响孩子。但是在智商提升方面,父亲的教育的确要优于母亲。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男性的动手能力通常比较强,因此爸爸在教育孩子时,应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锻炼动手能力。当然,劳动不只是扫地、擦桌子,还应该和孩子一起用锤子、钳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另外,爸爸们通常也不会像妈妈那么爱干净,不允许孩子玩水、玩土。相反,他们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等活动也常抱支持态度,从而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也能增加动手能力,激发对新事物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启示二:通过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通常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而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受到了抑制。其实作为爸爸,平时有责任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男性大多有爱下棋的习惯,那就可以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等,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启示三:充当孩子的助手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比较特殊的要求。这时,爸爸不要不理不睬,而应尽量帮助孩子。比如,当孩子做游戏时,爸爸主动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材料,如小剪刀、小卡片、泥土、积木、水、颜料、画笔、空纸盒等,让孩子开动脑筋去游戏。
当然,爸爸在给孩子提供帮助也需要掌握一个度。比如孩子在游戏中遇到了困难,爸爸不要马上帮孩子解决,而是给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确实无能为力时,再适当给孩子一些提醒。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
爸爸手记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男性爱思考、爱探索的个性,以及所具备的丰富知识,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丰富孩子的视野。因此,爸爸们要多与孩子在一起,将自己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