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
15116700000063

第63章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都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些孩子经常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在人多热闹的场合活动;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甚至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社交恐惧”。

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通常会被家长误认为是老实、憨厚、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这类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甚至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自己也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

孩子之所以会患上社交恐惧症,一是先天内向的性格所致;而是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对自己要求过高,又极度自卑所致;三是压力过大,或经常独自一人,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

李玫是个11岁的女孩,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她都很安静,从不主动发言,也不和别的学生聊天。同学找她一起玩时,她就会显得非常紧张,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跟李玟爸爸反映,爸爸赶紧带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询问了情况后,认为李玟患上了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并找到了根源。李玟性格内向,自尊心也很强,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忙,遇到问题她无法与之沟通,又不好意思与同学说,所以只能自己压抑,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半年后,在医生和爸爸的配合下,李玟的社交恐惧症渐渐消失了。

其实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话感到紧张;在社交场合与陌生人打交道,有些迟疑与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紧张与害怕都只是短暂的,并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等,惧怕感渐渐消失。

但对于孩子来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紧张、口吃、不知所措、心跳加速等现象时,就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此时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孩子就会表现得愈加严重,甚至到了难以与人交往的地步。相反,如果爸爸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社交恐惧心理,孩子就会逐渐走出黑暗,走向与人交往的正常生活当中。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改变对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之所以与人交往时感到恐惧害怕,是因为平时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比如过于粗暴、蛮横。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没有解释的机会,得不到爸爸的理解和体谅,就会逐渐变得胆小、懦弱、害怕,不敢与人交往,并会感到孤独、无助,严重时甚至出现自闭。

所以,爸爸在教育孩子时,要少批评、指责,多关心、表扬,经常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获得“平等”的待遇。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克服胆小、怯懦的行为,变得开朗活泼,与人交往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启示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有时害怕与人交往,出现社交恐惧现象,主要是内心自卑,害怕失败。对此,爸爸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让孩子多找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社交恐惧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启示三: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为了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社交当中,爸爸可以多给孩子创设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在旅游中爸爸有意识地带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孩子也能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也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也就不那么惧怕交往了。

此外,还可以带领孩子或单独安排孩子去探险、参加夏令营等,争取让孩子多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参加游戏竞答、竞猜、演讲或上台表演节目等活动,从中让孩子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人,在观察世界时锻炼交际能力,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爸爸手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症状。这种对社交的恐惧心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爸爸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给孩子的交往所带来的困扰。必要时,爸爸还应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以便帮助孩子尽早克服社交中的恐惧心理。

孩子,将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主宰者,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将掌握在他们手中。但是,他们能否担此重任,关键就取决于今天成人的教育,尤其是爸爸。男性通常具有胆大自信、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决策果断等特性,而这些特性也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特性。因此,爸爸应该在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孩子的这些特性,让孩子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