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食不厌“精”:精明主妇不可不知的营养智慧
15128500000003

第3章 你会买错食品吗

某日在火车上,正为质量低劣的盒饭而苦恼,突然听到包厢外列车员叫卖酸奶,当即喜出望外,将其招入。

“让我看看你卖的酸奶好么?”我问。

她高高兴兴地递过来——原来是一包酸乳纸盒饮料。

我大失所望,对她说:“这可不是酸奶啊。”

她奇怪地问我:“怎么,这不是酸酸甜甜的么?酸奶不就是这样的么?我一直就是把它当成酸奶喝的啊。”

我请她细细地看看产品包装,上面果然用小字写着“饮料”二字。她还是一头雾水地问:“饮料和酸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我又请她好好看看包装侧面的配料表。第一个原料是水,第二个是牛奶,第三个是糖,第四个是柠檬酸,然后还有增稠剂、香精、色素……

她看着我,不明白这些文字的意思。我说:“按照国家规定,第一位就是含量最多的原料,所以这个产品的第一大成分是水,而不是牛奶——水比奶还要多,所以它不能叫做牛奶。其中不含有乳酸菌发酵剂,没有有益健康的乳酸菌(如果有,它一定会写上去!),其酸味来自于柠檬酸,而不是酸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所以它也不能叫做酸奶。”

啊!原来如此。她惊呼道。可是,它有什么不如牛奶好的地方么?

我再让她向下看一行小字:蛋白质含量≥1%。而按国家标准,牛奶的标准是蛋白质≥2.9%,调味酸奶的标准是蛋白质≥2.3%。也就是说,它比牛奶和酸奶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低很多。当然,其他营养成分也一样会低很多,而且还有很多添加成分。当然,它比碳酸饮料还是要好一些。

女列车员叹了口气:“听说酸奶营养好,我一直都把它当成酸奶给我两岁的儿子喝……我想给他喝牛奶,可是他不肯喝。他就喜欢酸酸甜甜口味的东西,而且还特别喜欢草莓口味。”

可是,草莓口味的红色是色素染出来的,它的香味是香精调出来的。可是香精和色素对您两岁的儿子没有什么好处啊。

她愣了一刻,对我说:“如果不是你今天说这些,我不会知道原来这并不是酸奶。”

同样是孩子们喜欢的饮料,英国《卫报》披露的一则消息让消费者吃了一惊:原来,西式快餐店提供的“草莓奶昔”里既没有鲜牛奶,也没有草莓,而是59种化学原料的混合物!

草莓味道是哪里来的呢?当然就是合成香精了。要想味道逼真,需要40种化合物的精妙配合,比如戊酸戊酯、茴香脑、乳酸乙酯、紫罗酮、麦芽醇、苯甲酸甲酯等等。而奶的部分则来自脱脂奶粉、乳清粉和奶油。为了让口感柔滑细腻,要加入瓜尔豆胶、卡拉胶、单甘酯和磷酸盐等;为了配出凉爽的甜味,加入的不是白糖而是果葡糖浆;为了像草莓一样红艳诱人,还要加入合成红色素。

其实,不独草莓奶昔,绝大多数加工食品都是一样的方法。哈密瓜水果糖中没有一点哈密瓜的成分。其颜色来自“亮蓝”和“柠檬黄”的配合,味道来自香精。蓝莓蛋糕当中没有一丁点的蓝莓,柠檬夹心饼干当然也没有柠檬成分。可是,没有几个消费者知道,他们选择的食品和想象中大不一样。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在饭店里,人们都以为果汁饮料就是果汁,乳酸饮料就是酸奶,果醋饮料就是果醋,而服务员小姐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区别。在超市里,人们以为香肠就等于肉,麦片就等于燕麦片,日本豆腐就等于豆腐,爆米花就等于玉米,全麦面包就等于全麦,巧克力糖就等于黑巧克力。

眼睁睁地买错东西,却毫无知觉,真是令人扼腕。

若是再考虑食品的健康价值,买错东西的案例就更多了。谁不希望家人健康?谁不希望孩子得到好的营养?但是,从超市提回来的种种食物,真的能够实现这样的良好愿望吗?

如今,超市里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了,选购食品的消费者们却越来越糊涂了。面对着满货架的商品,眼花缭乱之余,不知道如何挑选,往往就会买到性价不符的食品,甚至不知不觉地上了厂商和销售商的“圈套”。要想做个精明理性的购物人,还真要好好地补补课,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食品知识,另一方面要了解理性购物的小秘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和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几类常见食品的选购要点在哪里。仔细看一看,你犯了哪些常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