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包——选购面包的3大要点
面包看起来总是非常诱人,分类也比较麻烦。按用途,可以分为“主食面包”和“点心面包”两类;按质感,可以分为“软质面包”、“脆皮面包”、“松质面包”和“硬质面包”四类;按原料,可以分为白面包、全麦面包和杂粮面包三类。
从能量来说,以表皮干脆的脆皮面包能量最低,因为这类面包不甜,含糖、盐和油脂都很少,烘焙后表皮脆硬,趁热吃非常可口。法式主食面包和俄式“大列巴”都属于这一类,营养价值和馒头大体类似。硬质面包和软质面包加入鸡蛋、糖、牛奶、油脂等材料,只是加入的水分不同。孩子们喜欢的“吐司面包”、“奶油面包”和大部分花色点心面包都属于软质面包。软质甜面包含糖约15%,油脂约10%,吐司面包更多一些。但因为加入了鸡蛋和奶粉,营养价值也有所增高,适合给宝贝食用。
要点1:尽量避免丹麦面包
面包中能量最高的是松质面包,也叫做“丹麦面包”。它的特点是要加入20%~30%的黄油或“起酥油”,能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常常作成牛角面包、葡萄干扁包、巧克力酥包等。它口感酥香柔软,非常美味,但因为饱和脂肪和能量实在太多,可能含有对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的“反式脂肪酸”。因此,要尽量少买这样的面包,最好一周不超过一个。
要点2:学会辨别全麦面包
一般的面包都是用白面粉做的,质地柔软细腻,容易消化吸收,膳食纤维含量极低。许多营养知识比较丰富的人都知道,全麦面包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因为它富含纤维,能帮助人体打扫肠道垃圾,还能延缓消化吸收,有利预防肥胖。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尝试吃全麦面包,以培养爱吃“粗”食的好习惯。
全麦面包是指用没有去掉外面麸皮和麦胚的全麦面粉制作的面包。它的特点是颜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麦麸的小粒,质地比较粗糙,但有香气。由于它营养价值比白面包高,B族维生素丰富,微生物特别喜欢它,所以比普通面包更容易生霉变质。
消费者要注意的是,颜色发褐,未必表明产品是全麦面包。有些企业为了让消费者更爱吃,会用白面粉来做面包,然后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看起来显得有点“暗”,但本质上仍然是白面包。一定要看到足够多的麦麸碎片,才能认定是全麦面包——不过口感真的有点粗哦。
除去全麦面包之外,含各种杂粮配料的杂粮面包,如燕麦面包、黑麦面包、豆粉面包等,都可以提供很多的膳食纤维。
要点3:选购注意新鲜度
面包包装上都会注明保质期:“第二、第三季度(春夏)2~3天,第一、第四季度(秋冬)4~5天”。选购时一定要选择尽可能新鲜的面包。如果在快过期的时候购买,就要马上食用,不要让面包在家里过期长霉了。如果商场正在促销打折,更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否已经临近过期!
要知道很多食品企业为了延长产品销售时间,往往会做一些“生产日期超前”的小把戏。如果贪便宜购买了马上过期的面包,回家里一两天又吃不完,可就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了:扔了吧,太可惜;慢慢吃吧,又很不安全。如果放在冰箱里,口感就会越来越差……
(2)面食类——选购面食要注意的4大方面
很多消费者都习惯于在超市购买馒头、饼等主食品,但选购的时候也往往缺乏评判标准。
要点1:不要买过分洁白的面食
面粉当中天然含有微量的胡萝卜素,所以,无论磨得怎样精细的面粉,都不可能是洁白的颜色。然而,消费者偏偏喜欢白色,而且越白越喜欢,于是制作者就会想办法把面食品弄得更加洁白。一般用的方法有两种:超量添加氧化剂“过氧化苯酰”,加到国家许可量的两三倍;或者用硫黄来熏蒸。无论哪一种,都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而且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消费者不要买过于洁白的馒头、花卷、豆包之类面食。有一点黄色,反而是正常的。如果可能的话,建议优先购买全麦馒头。它虽然麻麻点点,发黄发褐,样子十分难看,但是营养价值高,是真正的纯天然产品。
要点2:不要买口感“过好”的食品
为了口感更好,一些加工者可能在主食中加入多种添加物质,从明矾到硼砂,都能增加“筋力”和“黏性”,使产品更有吸引力。比如说,添加硼砂的拉面韧性特别好,添加明矾的面条口感特别滑爽。然而,明矾含有铝,多食可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硼砂则有明显毒性。所以,消费者不能一味地追求更筋道、更粘糯、更有弹性的感官状态,而要接受天然食品的固有品质局限。
要点3:不要买油炸的面食
很多人喜欢吃油炸的面食,什么油条、油饼、麻花、馓子什么的。问题是,油炸的害处实在太大了。一是高温会把绝大部分维生素摧毁,二是面粉善于吸油,油炸食品能量超高容易发胖;三是油炸食品一般使用一天都不换油,油中会产生大量致癌和有毒物质。
油炸食品虽然营养不平衡,但毕竟不是毒药,偶尔吃一点并不会危害生命。由于儿童解毒能力较弱,父母们应当监督自己的孩子,每周吃油炸食品的数量不超过一次,包括油饼、油条、麻花、馓子、炸糕等,也包括炸薯片、炸薯条、炸鸡翅、炸肉丸等其他油炸食品。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形态比较薄细的油炸食品,因为越薄越碎,则油炸直透,受热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也越多。
要点4:尽量选全麦和杂粮的面食
现在很多超市都有全麦馒头、窝头,或者添加了玉米粉、豆粉、燕麦粉等杂粮豆类的主食。这些主食营养价值更高,膳食纤维丰富,也有利于改善进餐之后的血糖反应,不妨多多购买。不过,选择这类食品要注意2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新鲜度。这些产品因为营养价值提高,微生物繁殖起来更为迅速,所以比精白粉做的面食保质期短,回家之后要在一两天内吃掉。二是要注意是否名副其实。有些所谓的玉米馒头,实际上是白面粉添加黄色素作成的;一些所谓的全麦馒头,实际上是面粉加上焦糖色素作成的;如果仔细闻一闻味道,没有玉米的香气;或者仔细看看质地,没有全麦粉中的细碎麦麸,就可能是假冒的产品。
(3)稻米类——5大要点,安全选购好大米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米的品种越来越多,让人们购买的时候眼花缭乱。不过,只要按下面的原则来选米,就没有问题啦。
要点1:按品种选大米
稻米按品种分为三大类:籼米、粳米和糯米。籼米也称为“几米”或“长粒米”,泰国香米就属于这一类。它颗粒修长,黏性较差,煮熟之后米粒颗颗松散,适合用来制作炒饭。用它煮饭的时候,要适当多加点水。籼米比较“出饭”,但消化快,吃了之后比较容易饿。
粳米属于短粒米,颗粒呈长圆形,半透明,黏性适中,煮熟之后米粒有点黏性但仍能分开。它适合用来煮饭或煮粥,但吃水比较少,“不出饭”。注意,“粳”字念jing,第一声,可不要当白字先生念成“geng”。
糯米颗粒可以是长圆形或长形,分别称为“粳糯”或“籼糯”。它的特点是米粒白色不透明,黏性大,米粒煮后无法分开。通常用来制作粽子、米糕、汤圆之类。
要点2:按颜色选大米,颜色越深越好
市场上有白、紫、黑和绿等颜色的米,其中白米的营养质量最低,黑米的营养价值最高。营养分析表明,与精白大米相比,黑米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是大米的4倍左右,钾、镁、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分别是大米的4.4倍、6.0倍、1.7倍、3.8倍和1.7倍。赖氨酸含量是普通大米的2~2.5倍。米的颜色主要来自花青素类物质,而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对于保护心血管、预防癌症都有帮助。颜色越深,抗氧化活性越强,所以紫米、黑米都是上佳选择。我国传统医学还认为,紫米能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这与其中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有一定的关系。
要点3:按粗细选大米,糙米比精白米好
脱壳之后没有经过精磨的大米叫做糙米,经过精磨加工,去掉了比较粗的35%左右外层组织,只剩下中间的胚乳部分,变得白细的大米叫做精白米。稻米在碾压过程中,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损失惨重,如维生素B1的损失接近80%。精制过程中,还损失了绝大部分膳食纤维。所以,糙米口感虽然粗糙,营养价值却要比精白米高得多了。
要点4:按特色选大米,营养强化米更健康
如今的市场上可以看到成袋装的免淘米,还有营养强化米、留胚米、胚芽米等特色品种。免淘米在加工的时候吹去了沙石和尘土,非常干净,不用淘洗就能下锅,减少了营养损失和风味损失。营养强化米当中添加了特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留胚米、胚芽米等则把米胚当中的宝贵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锌等成分留下来,营养价值大大超过普通精白米。
要点5:按安全性选大米,有机大米和绿色认证大米更放心
大米当中的重金属残留与种大米的农田环境质量有关,大米中的农药残留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拥有“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证明出自清洁无污染的农田环境,而且没有使用过有毒残留农药,那么吃起来就会更加放心,风味通常也会非常令人满意。至少可以选择具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在保证自己健康的同时,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呢!
(4)速冻食品类——2大要点,看懂速冻食品
几乎没有哪个超市的冰柜里不放着品种繁多的速冻食品。人们翻来找去,想找到自己喜爱的口味。很多人埋怨速冻饺子的口味不新鲜、香味不浓郁,然而知道速冻食品保质期限的人,恐怕已是少数。而知道速冻食品在保值期之内便可能发生品质劣变的人,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要点1:了解保质期限
速冻食品可以放多久呢?按照包装上的说明,在-18℃可以保存3个月时间。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只要出厂后一直保存在-18℃,那么3个月之内可以放心食用而不会发生明显的质量问题;如果出厂后没有一直保存在-18℃,那么无法保证3个月之内发生品质的下降。这是因为,在冷冻条件下,微生物基本上不会繁殖,但口感、风味还在慢慢变化,脂肪会缓慢地氧化,维生素也在缓慢分解。一般来说,温度越低,产品品质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就比较短。-18℃下有3个月的保存期,绝不意味着在-8℃也能保存3个月。
实际上,超市的冰柜往往是敞开的,人们翻来翻去,温度不可能一直保持-18℃。买回家的路上,环境温度很高,产品虽然没有完全融化,但温度也会随之升高。回到家里,普通冰箱的冷冻室很少能维持恒定的-18℃,如果其中放了很多东西,就更难达到这个水平,有的甚至只有-8℃左右。研究表明,在-1℃~-8℃之间存放时,很多维生素的损失比0℃~4℃之间还要快!
所以,要看看袋子上打印的出厂日期,尽量选择刚出厂的速冻食品,最好是一个月之内的产品。越是含油脂比较高的食品,如饺子、汤圆等,越要注意新鲜度。
要点2:细看商品状态
新鲜的速冻鱼、肉、虾、饺子或蔬菜等商品,质地是均匀的,每一块之间是松散的,包装内没有冰块和冰晶。一般速冻食品在温度忽高忽低的状态下储存一段时间,就会有水分的转移和大冰晶的形成,里面的商品可能发生粘连,包装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冰晶冰块。这时候的商品品质已经明显降低,口感风味将大打折扣。如果继续存放下去,饺子、馄饨等还可能出现表面开裂的现象,含脂肪的内部馅料接触氧气,可能发生明显的氧化变味。
所以,要细看商品的状态,看到有冰晶和粘连,就要谨慎购买了。如果买回家,要尽量迅速消费,不要存放。挑选的时候,不要翻来翻去,而是直接拿比较靠下的袋子,因为冰柜下部的温度比较稳定。
(5)麦片类和糊粉类——5点注意事项,吃得更健康
现在超市货架上的各种速冻食品真是很多,什么麦片、芝麻糊、核桃糊、杏仁粉、豆浆粉等等,种类繁多,还有添加了各种保健成分的食材。其实,选择这些保健食品问题还真很多,稍不小心,就会买到你不想要的东西。
要点1:“燕麦片”和“麦片”不是同一种东西
纯燕麦片是燕麦粒轧制而成,呈扁平状,直径约相当于黄豆粒,形状完整。经过速食处理的速食燕麦片有些散碎感,但仍能看出其原有形状。燕麦煮出来高度黏稠,这是其中的葡聚糖健康成分所带来的。它的降血脂、降血糖、高饱腹的效果,与这种黏稠物质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同量的燕麦煮熟后越黏稠,则保健效果越好。
“麦片”或“营养麦片”则是多种谷物混合而成,如小麦、大米、玉米、大麦等,其中燕麦片只占一小部分,甚至根本不含有燕麦片。国外的产品喜欢加入水果干、坚果片、豆类碎片等,国内的产品则喜欢加入麦芽糊精、砂糖、奶精(植脂末)、香精等。相比之下,加入水果、坚果和豆类较为健康,可以丰富膳食纤维的来源;加入砂糖和糊精会降低营养价值,提高血糖上升速度;加入奶精则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因为奶精力含有部分氢化植物油,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成分会促进心脏病的发生。
要点2:优先选择没有甜味的产品
天然的谷物和坚果是不含糖分的。如果冲一小袋40克麦片,就有合适的甜味,那么意味着其中含有20克糖,也就是说,你买的麦片当中实际上一半都是白糖!这样的产品,你还能指望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么?
其他糊粉类产品也都是一样的道理。是白糖贵,还是黑芝麻和核桃贵?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花钱买来许多白糖,实在是太吃亏了。想要吃白糖,回家自己添加不好吗?
无糖产品又怎么样呢?一样不容乐观。如果它有甜味,那么一定加入了某种高效甜味剂,如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之类。这些东西大多是化学合成品,2岁以内幼儿不能食用。阿斯巴甜虽然是肽类物质,但国际上对它的安全性仍有很多争议。最要紧的是,高效甜味剂只需要加一点点就够了,那么用什么来充数呢?通常是加入淀粉水解物,如麦芽糊精等。糊精类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而且几乎不含有其他营养素。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千万不要被“无糖”二字所迷惑,还是买纯燕麦片吧!
要点3:选择不含植胶末的产品
很多一冲即食、香浓甜美的粉状产品迎合了消费者对于方便和美味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不见得和健康价值一致。香浓意味着它很可能加入了香精,仔细看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就能明了。口感醇厚滑爽往往意味着加入了植脂末(奶精),它是氢化植物油制成,其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还有反式脂肪酸,不仅降低营养价值,而且会让燕麦、核桃、芝麻之类保健湿材帮助人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大打折扣。所以,最好能够选择不含有“植脂末”或“奶精”字样的产品,或者是选择这种配料排名比较靠后的产品。
要点4:选择蛋白质和主料含量高的产品
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一般来说,产品中蛋白质的比例越高,通常意味着产品的营养价值越高。这是因为,如果加入了过多的糖、糊精、植脂末等配料,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
很多人容易被包装上“添加钙”、“添加维生素”等字样所诱惑。其实,有些产品本身含有燕麦、核桃等原料的比例很小,即便再加入一点其他营养素,如钙、蛋白质等,营养价值也很有限,与纯燕麦片、纯核桃仁的营养价值相比还差得远。
千万不要以为加入某些营养素之后,加工产品就一定会胜过天然食品。还是比较蛋白质含量来得实在,因为增加蛋白质含量的成本,要比加入少量维生素和钙高多了。
要点5:免煮易冲不见得更健康
对于燕麦片来说,从健康角度来说,自己煮的更好一些。因为煮的燕麦片可以提供最大的饱腹感,血糖上升速度最慢。同时,这些需要煮的燕麦片中没有加入任何添加成分,如砂糖、奶精、麦芽糊精、香精等。一些速食纯燕麦片只要一两分钟加热即可,它们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其他糊粉类产品也一样,冲的时候稍微慢一点,容易起团,往往意味着其中“真东西”含量较高。哪怕吃的时候略麻烦一点儿,也比买到那种糖加糊精加植脂末加香精配成的东西好得多。
(6)蔬菜类——3招教你买对蔬菜
越来越多的人在超市购买蔬菜。按营养学家的推荐,每天要吃400~500克蔬菜,其中200克以上是深绿色叶菜。
要点1:认识深绿色叶菜
深绿色叶菜,是以茎叶为主要食用部分,叶子颜色深绿的蔬菜,在蔬菜中营养价值最高。比如菠菜、小油菜、小白菜、茼蒿、芥蓝等等。大白菜和圆白菜都不算,因为它们叶子颜色太浅,意味着营养素含量达不到深绿色叶菜的标准。一些营养价值高、颜色深绿的花苔类蔬菜也属于深绿色叶菜,如绿菜花、油菜薹等。
要点2:认识食品标签
按照蔬菜的栽培管理和质量认证方式,可以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四类。其中有机蔬菜栽培中不用任何人工合成物质,绿色食品不用任何中高毒物质,无公害蔬菜则承诺不会发生农药超标问题。而判定是不是某一类蔬菜,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产品质量认证标签,而不是仅仅看有没有保鲜膜。没有保鲜膜的蔬菜,如果知道品牌和产地,看起来很新鲜,也可以放心购买。
要点3:冷柜卖菜更放心
蔬菜贵在新鲜。采收后放在室温下,维生素的分解速度非常快,有毒物质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迅猛上升。所以蔬菜应当储藏在冷柜当中而不是露天存放。保鲜膜可以减轻水分的流失,延缓营养素的损失。因此选择冷柜中加保鲜膜的菜比较放心。
如果没有冷柜,就要选择样子最新鲜、质地最脆挺的蔬菜,因为不新鲜的蔬菜很容易失水萎蔫,叶片或茎秆失去舒展的状态,甚至叶片水渍化乃至叶子容易脱落。同时还要注意蔬菜包装上的日期,并好好查看蔬菜的新鲜程度,尽量选最新鲜的菜,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性和营养性。
如果没有冷柜存放,则不妨到客流量大的超市购买,因为菜卖得快便会相对新鲜。不要经常被处理的“特价菜”所吸引,因为,风味、口感和营养都变差的蔬菜,其实是不值得购买的。
(7)肉类食品——放心买肉的3大要点
现在很多超市的肉都有了品牌,甚至还有“排酸肉”出售。大部分肉都按照部位切割好,还有很多半成品、速冻肉和熟肉制品。选择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1:购买排酸冷藏肉
“排酸肉”是“排酸冷却肉”或“排酸冷藏肉”的简称,是一种高品质的肉类。无论猪肉或牛肉,都可以作成排酸肉。这种肉煮后柔嫩多汁,肉汤清亮,滋味鲜美可口,是过去那种普通鲜肉所不可比拟的。即便不经过焯水,这种肉做出来也不发腥,原来,动物宰杀后,开始的肉是柔软的,称为“热鲜肉”。几小时内,肉会逐渐变得僵硬,并持续1~3天时间。这时候,由于强烈的肌肉收缩,肉的口感最差。因此,热鲜肉煮后汤汁混浊,味道不美,肉质也比较硬。如果把热鲜肉冻起来,会发生更强烈的肌肉收缩,口感更粗硬。因此冻肉最不好吃。
如果把僵硬的肉在零度以上存一段时间,肉会慢慢恢复柔软。在这个过程中,肉里面的微量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蛋白质轻微分解使肌肉嫩化,还会产生大量有鲜味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类物质。肉经历这样一个“后熟”过程之后,才变成美味的排酸冷却肉,而这种肉需要在冷柜里存放销售。需要注意的是,排酸肉买回家之后,不能冷冻,而要放在保险盒里,可存1~2天。
要点2:不同部位烹调效果差异很大
不同部位的肉,不仅营养价值差异很大,用作烹调的效果也有极大不同。购买之前,先要弄清自己要做什么样的菜,然后按需求选择肉的部位。
一般对猪肉来说,里脊适合制作炒肉丝,后臀尖适合制作肉片和肉丝,前肩适合制作炖肉,五花肉适合用来制作回锅肉和农家小炒,排骨适合用来煲汤。对牛肉来说,牛腩适合用来炖汤,里脊适合用来制作牛肉咖喱或者炒肉丝、肉片;牛腱子适合用来制作酱牛肉或炖牛肉。
从脂肪含量来说,五花肉最高,排骨其次,然后是猪臀部;里脊是脂肪最少的,而蛋白质含量却最高。
要点3:小心过分鲜艳的颜色
自己家里炒肉时,肉一遇到热油或热水就会变成褐色。牛肉原色红,变成比较深的褐色;猪肉原色粉,炒时变成表面较浅的褐白色。然而,一些超市和餐馆中的炒牛肉、羊肉片、羊肉串,还有超市里的西式香肠火腿,为什么做熟了之后还是粉红色,甚至比生的时候还要鲜艳漂亮呢?消费者一定要想想这个问题。
原来,漂亮的粉红色,是因为肉中加了“硝”,也就是亚硝酸钠。它在肉里面变成亚硝酸,然后被还原成氧化亚氮,再和血红素结合成粉红色的“亚硝基血红素”。用硝腌制的肉,煮过炒过后仍是美丽的粉红色。
亚硝酸钠本身是有毒的,还可能与氨基酸反应,产生致癌的“亚硝胺”。如果少量地加,而且同时添加维生素C,亚硝酸盐在发色过程中被分解成无毒物质,不会产生危害。
然而,如果消费者过分“好色”,对红色的肉情有独钟,特别是半成品肉类,那就危险啦。还有一些熟食用合成红色素来染色,用量过多,也不利于健康。所以,买肉食的时候,不要优先选择颜色红艳的品种。
(8)蛋类食品——新鲜蛋、柴鸡蛋、品牌鸡蛋选哪个
如今连鸡蛋这样简单的东西也变得很复杂:有洋鸡蛋,也有柴鸡蛋(土鸡蛋、散养蛋);还有低胆固醇鸡蛋、高碘鸡蛋、高硒鸡蛋等,不一而足。特种鸡蛋对健康真的有作用么?蛋黄及蛋壳的颜色和鸡蛋品质又有什么关系呢?此外,很多消费者也都不知道怎样的鸡蛋才是新鲜蛋。
要点1:怎样判别新鲜蛋
新鲜的鸡蛋有几个要点:第一,天然新鲜蛋表面上有一层雾一样的薄层,叫做蛋壳膜,是不光滑的。太光滑的蛋不新鲜。第二,新鲜的鸡蛋同样重量下手感比较沉,因为水分没有蒸发,气室比较小。第三,如果打开来看,新鲜的鸡蛋摊开面积小,呈圆形,蛋黄在正中间,向上鼓着。如果仔细看,蛋黄的两边还有细细的螺旋形白色带子拴着。第四,如果煮熟了,新鲜的鸡蛋不容易剥壳,蛋白可以剥出三层来。如果从来没有见过蛋黄两边的带子,那么很可惜,您恐怕很少买到新鲜鸡蛋。如果蛋黄到处游走,就更不新鲜了。再进一步,便是散黄蛋,那是鸡蛋能吃的最后极限了。
要点2:不用过分迷信柴鸡蛋
鸡场所养的蛋鸡,吃的都是科学配方的饲料,其中营养十分全面,但是却不可能像自然中的饲料那样“口味”丰富。自由取食的散养鸡可以吃到青草、小虫、谷粒和草籽等天然的“风味食品”,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自然比较丰富。鸡场饲养的鸡一年四季吃一种混合饲料,自然风味单调。
从营养价值来说,柴鸡蛋的脂肪含量较鸡场蛋约高1%左右,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柴鸡蛋的主要好处在于,其中磷脂含量和ω-3不饱和脂肪酸高于鸡场蛋,其颜色来源——叶黄素类物质含量比较高。然而,改变蛋鸡饲料当中的脂肪来源,如添加亚麻籽油和鱼粉等,也可以使鸡场蛋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增加饲料中的青叶或黄色玉米,也可以增加叶黄素类健康成分。
若对蛋黄中铁、钙、镁、硒的含量进行比较,则洋鸡蛋略高于草鸡蛋。消费者通常认为草鸡蛋的维生素含量更高,然而分析结果表明,洋鸡蛋的维生素含量略高于草鸡蛋,可能是由于配合饲料当中所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为充足。
总的来说,柴鸡蛋和鸡场蛋的营养价值各有千秋,很难说孰优孰劣。从安全性来说,无污染环境中饲养出来的散养鸡蛋的确更有利健康,但目前农村也存在环境污染,农家到处散步的鸡一样有可能吃到含有农药等污染成分的谷粒、草籽等,并不见得比鸡场的蛋更加安全。
要点3:品牌鸡蛋安全性较高
鸡蛋虽然营养丰富,因此,很多品牌鸡蛋的饲养环境管理严格,也非常注重饲料的安全性,有的鸡蛋还经过特殊表面杀菌处理,使消费者又多了一层安全保证。所以,如果花得起钱,选择品牌蛋是比较好的,只是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蛋中的成分受饲料因素影响较大,通过改进饲料的配方,可有效增加蛋黄中矿物质的含量,或者降低其中的胆固醇。例如,饲料中增加硒可以生产富硒鸡蛋,有利于老人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加锌含量则有助于预防儿童和老人的锌缺乏问题,对提高免疫力、改善视力有好处;减少蛋黄中的胆固醇,使老年人每天可以放心吃一个鸡蛋。但要记得,鸡蛋体积太小,不可能提供很多的矿物质。而硒这样的营养素需要量小,高硒鸡蛋会对人体有所助益;钙每天的需要量大,所以“高钙蛋”基本上帮不上多少忙。
(9)奶类食品——3招教你识别奶与乳饮料
超市货架的主要奶类产品类型有几种:袋装或盒装鲜奶、超高温枕袋奶、盒装灭菌奶、酸奶,还有乳饮料。选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1:看看包装上的蛋白质含量,不要被“乳饮料”所蒙蔽
按国家标准,乳饮料是不能算作奶类产品的,只能算是饮料。但是,它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是牛奶或酸奶,让消费者经常被迷惑。乳饮料的名字很好听,而且花样百出。通常叫做××奶、××乳的产品,都是乳饮料。乳饮料的营养素浓度通常是牛奶的1/3,营养价值与牛奶不可同日而语;但因为添加了增稠剂,喝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稀”,而且因为加了香精和糖,口味更加诱人。爱孩子的父母们,可不要用乳饮料代替牛奶来给孩子补充营养啊!
要辨别它,主要的方法有两点。一是睁大眼睛细看包装,在“××乳”、“××奶”的右下方,通常会隐藏着“饮料”或“饮品”二字。二是看看包装盒的侧壁上,有配料一栏。乳饮料的第一位原料是水,第二位才是牛奶。还要看看营养素含量一栏,其中说明蛋白质浓度大于等于1%的是乳饮料,而按国家规定,真正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必须大于等于2.9%,好一些的产品都在3%以上。
要点2:按用途选包装
在购买牛奶的家庭中,有的买软袋或屋脊形的纸盒奶,有的买枕袋奶,有的买方盒装奶。软袋或屋脊形纸盒装的牛奶叫做消毒奶,也叫做杀菌奶,它们加热时间短、温度低,只杀死了活细菌,却没有杀死细菌的耐热芽孢,所以必须放在冷柜里,而且要很快喝掉,不能久放。枕袋奶经过超高温处理,可以在室温下存放几十天;方盒装的牛奶经过了高温高压灭菌,可以在室温下储存8个月。
消毒奶的营养损失最少,口感也最好,但不能久放,也不便携带,适合家庭日常饮用。枕袋奶可以存放,便于携带,但不便直接饮用,适合在家里没有消毒奶时用来“备荒”,也适合用来制作各种其他食品,如蛋糕、面食、甜点等。灭菌奶营养素损失最大,但蛋白质和钙仍然非常丰富;它饮用携带最方便,适合在外出的时候饮用。出门旅游,或者外出观光,参加各种活动,都不妨备一点灭菌奶,在路上随时插管饮用,既能充饥,也能解渴,比甜饮料和饼干之类营养价值高得多。
要点3:选择含保健菌的酸奶
酸奶的营养价值与牛奶大致相当,但从保健作用而言却比牛奶更具优势。在选酸奶的时候,一样要好好看看包装上的说明。按国家标准,原味酸奶的蛋白质含量应当不低于2.5%。调味酸奶应当不低于2.3%,如果再少,就不能被叫做酸奶了。
消费者应当特别注意看一看酸奶包装上有无特殊保健菌种的说明。有些酸奶中加入了“嗜酸乳杆菌”或者“××双歧杆菌”,甚至一些世界知名的保健菌种。这些酸奶都具有更强的保健作用,对于调整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减轻肠道感染等,都有更好的作用。
此外,还要看看酸奶的出厂日期。酸奶可以在冰箱里储存2~3周,但两周后,有益的乳酸菌将会减少一个数量级。所以,应当尽量选择一周内出厂的酸奶,越新鲜的酸奶,保健作用越好。
(10)豆腐类产品——教你3招买豆腐的智慧
自古以来,国人一直为豆腐的发明而自豪。谁不知道,南豆腐用石膏,北豆腐用卤水,做豆腐还相当要经验呢。上等的豆腐,清淡微苦,豆香浓郁,软而不散,营养丰富。可是,千年过去,中国的豆腐,和鉴真时代差异不大;而在国外,却是新品迭出。为了“接近”国际水平,为了表现出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含量,如今的豆制品企业纷纷引入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技术,超市中的豆腐也纷纷换成了“木棉豆腐”、“绢豆腐”、“韧豆腐”、“内酯豆腐”等等来自东瀛的新鲜名称,让人购买起来有点困惑。
购买要点1:根据烹调需要买豆腐
不同豆腐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口感和嫩度上。如果需要制作豆腐丁、炒豆腐之类菜肴,就需要豆腐具有一定的强度,这时候最宜选择卤水豆腐。如果是做汤,可以考虑石膏豆腐和韧豆腐,嫩而不散。如果做皮蛋豆腐,或放在蛋羹里面蒸,就适合选择内酯豆腐。
假如用来做馅,最好选择那些调味的仿肉豆制品,比如啤酒肉片、素鸡块、辣鱼块之类,替代一部分肉用在馅料当中,口味相当理想。如果用来代替肉丝或肉片炒菜,就最好选择各种豆腐干了,比如香干、酱油干、菜干等。若和黄瓜丝一起拌凉菜,最好选择豆腐丝或豆腐皮。
购买要点2:根据保质期买豆腐
人们都知道,豆腐是非常容易腐败变质的产品。每一类豆腐产品的保质期都不一样。如果在3天内吃完,可以买各种盒装豆制品,但一定要记得把它们尽快放进冰箱,在保质期之前食用。如果想放得久一些,就要买经过真空密闭包装和杀菌的豆制品。现在超市里这类豆制品比较多,它们通常可以在冰箱里放30天以上。
选购时一定要非常小心超市里销售的那种散装豆制品,特别是在傍晚和晚上打折的时候。由于它们没有经过包装和杀菌,通常保质期只有一天。稍不小心,就可能引入病菌。所以买来之后必须当天吃掉,而且必须经过100度以上的烹煮才能放心。
购买要点3:根据营养需求买豆腐
人们吃豆腐的目标是什么呢?一是要得到自主蛋白质,二是要得到大量的钙。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鱼肉类,对控制慢性疾病有利;而不喜欢奶制品的人,用豆腐替代奶酪和牛奶,可以供应足够的钙。而且与奶酪相比,豆腐当中镁钙含量比较高,成酸性较低,非常有利于骨骼的健康。
若要得到这两样宝贝,还是传统的豆腐更胜一筹。
很多口感嫩滑的豆腐产品,都抛弃了老一代的卤水和石膏,改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添加海藻糖和植物胶之类物质保水。出品率是高了,质地是细腻了,口感是水嫩了,苦味是没有了,但是,这些时髦产品,未必就比杨白劳们制作的豆腐营养更好。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说说我们从豆腐里面想获得什么养分。
分析数据表明,100克南豆腐可以提供116毫克钙、36毫克镁、6.2克蛋白质;100克北豆腐可以提供138毫克钙、63毫克镁、12.2克蛋白质。所以,只要吃200克北豆腐,就可以满足一个人每天钙需要量的1/3,比喝半斤奶还要多。对于膳食钙摄入量偏低的国人,这显然是非常健康的事情。
可是,如果把这些豆腐换成内酯豆腐,会不会有同样的健康作用呢?看看数据就明白了。100克内酯豆腐含钙17毫克、镁24毫克、蛋白质5.0克。为何其中的矿物质含量比北豆腐低得多?很简单,因为珍贵的钙和镁主要来自于石膏(硫酸钙)和卤水(氯化钙和氯化镁),而如今使用的葡萄糖酸内酯凝固剂既不含钙也不含镁,用它来作为凝固剂,一点也不会增加钙和镁的含量,全靠豆浆本身那一点。
尽管卤水豆腐通常有点苦味,但这正是镁元素所带来的,也就是说,产品的镁钙比更高一些。许多人都知道,镁是对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的一种元素,能帮助降低血压,降低动脉血管的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具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
可见,要想达到补钙健身的目标,还是选择传统制作的豆腐更为明智,而用卤水点的北豆腐尤其理想。那些质地特别嫩的产品,往往添加了更多的保水成分,其中水分含量过高,营养成分当然就会变得更“稀”,失去了吃豆腐的部分意义。至于“日本豆腐”之类,纯属鸡蛋为主料制成,和豆腐没什么相干,当然更不会含有多少宝贵的钙。
(11)巧克力产品——4招选好巧克力食品
春节过后,除了元宵节,最让年轻人关心的节日就是情人节了。情人节里的重要活动,自然是向心爱的人赠送巧克力。如此,巧克力成了热卖商品,有关巧克力健康的话题也重新热闹起来。某电视烹调节目中说,巧克力可以放心吃,根本不会令人发胖!某报纸则说,巧克力和糖果不一样,它对心脏有好处!到底是不是这样?什么样的巧克力才对人有好处?不妨来看看最新的研究报告。
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对不同的巧克力和可可饮料进行了试验,分别给身体偏胖的受试者吃味道苦涩的黑巧克力和不含可可粉的白巧克力,然后再给他们喝不含糖的苦味可可粉饮料、含糖的甜味可可粉饮料和有甜味而没有可可粉的饮料,然后马上测定其身体指标发生的变化。
结果是什么呢?喝了无糖可可饮料的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作用最强,含糖的甜味可可饮料就明显差一些,但仍然比喝不含可可的饮料略好。从血压角度来说,吃可可粉巧克力的血压平均下降了2~3毫米汞柱,而吃白巧克力的人,血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2~3毫米汞柱的上升。
研究者们认为,可可粉中的多酚类成分是巧克力中产生健康效应的源泉。糖和脂肪成分会降低可可粉的这种效果。没有可可粉的所谓巧克力味产品和可可味饮料不仅没有任何健康效应,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作用。
说到这里,综合健康效果和口味特色,人们就知道该怎样选择巧克力了。
选择要点1:要买黑色的巧克力,颜色越深越好
可可成分是黑褐色的,所以白色的巧克力几乎不含有可可中的抗氧化物质,而淡褐色的巧克力所含保健成分也比较有限。巧克力的颜色越深,通常意味着其中来自可可的成分越多。
选择要点2:要买可可含量超过50%的巧克力
所谓可可含量,是说其中来自于可可豆的成分有多少。纵观目前我国市售巧克力,所含可可成分都偏低,含糖量则高达50%以上。这样的巧克力虽然甜美可口,但却很难谈得上健康功效。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一些大超市里面出现了可可含量高的产品,可可含量从50%、65%直到90%,它们才是真正的黑巧克力。但是这样的巧克力苦涩味重,甜味很淡,直至完全没有甜味,大部分习惯把巧克力当糖果吃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很多消费者都会问:目前市面上的巧克力根本没写可可含量是多少,怎么选呢?很简单。如果不写,就说明含量比较低。如果可可含量超过50%,这么大的一个优点,商家是不会不告诉你的!
选择要点3:要买甜味淡而苦味浓的巧克力
真正的巧克力就是味道苦涩的,而巧克力糖果则是甜味浓重的。研究已经证明,含糖过高会妨碍可可成分的健康作用,而苦涩味重证明抗氧化成分丰富。巧克力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它的苦涩多酚成分,而绝不是其中的糖和牛奶,精炼植物油,甚至代可可脂。所以甜味淡苦味浓的才是健康的巧克力。
在美丽的情人节给心爱的人表达爱意,固然可以用甜度较高的巧克力,但如果是自己和家人经常享用的话,还是选择可可含量高的微甜或不甜产品更为明智。
选择要点4:买不含有“代可可脂”的巧克力
可可脂是巧克力中成本最高昂的原料。这种来自于可可豆的脂肪具有奇妙的口感,室温下呈现固态,在口中慢慢融化,而且口感十分香滑。一般来说,可可脂含量越高,巧克力的口感就越柔美。
但是,目前人们已经能够用“人工氢化”的方法,把成本低廉的植物油变成口感近似于可可脂的“代可可脂”。一些低档巧克力,包括大部分巧克力糖,都喜欢加入一些代可可脂,用来降低成本。代可可脂不仅没有什么营养价值,而且因为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脏是有害的。按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巧克力中含有5%以上的代可可脂,就要在包装上明显地标出“代可可脂”字样。
在购买低价格巧克力和巧克力糖的时候,请好好看一看,你买的究竟是巧克力还是代可可脂巧克力?它们的健康效果,可是截然不同的啊。
(12)甜食——吃还是不吃
几乎没有几个孩子不喜欢甜食和甜饮料,因为甜味是人与生俱来的第一味觉,代表着安全无毒,代表着提供能量,还让孩子想起乳汁的淡淡甜味。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每天居然从膳食当中吃到17勺糖!孩子们的健康和体质因为这些糖而受到损害,因为孩子一旦把胃口给了糖,他们就无法吃足够多的其他天然食物,而这些天然食物才是保证他们营养和健康的关键所在。营养学家警告,食物中含精制糖越多,获得足够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天然保健成分的机会就越小。
无独有偶,在中国,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最近的调查表明,越是收入高的家庭当中,越是在零食上花很多钱的家庭当中,儿童和年轻人越有可能发生营养素的不足。这种问题的出现,和食物中的糖也大有关系。
专家解释说,人天生具有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只要吃到足够多的能量,通常就会停下嘴来。也就是说,人的胃口是有限的。每1克白糖含有17千焦的能量,所以,如果食物当中添加了糖,就会平白增加很多能量,就会更容易饱。特别是孩子,如果他们吃了甜东西之后觉得饱,就不肯再多吃东西了,于是其他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就不会再吸引孩子的胃口。
可是遗憾的是,白糖除了能量,几乎什么营养价值也没有。它不含有蛋白质,也不含有维生素,几乎不含有钙和铁,也没有一点膳食纤维。它进入体内之后,还要消耗身体储备的维生素,否则就无法代谢分解。如果孩子靠它来填肚子,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可想而知。稍有一点营养知识的人都知道,糖还会影响酸碱平衡,消耗体内的钙,让孩子变成豆芽菜,而且增大患近视的危险,容易导致女性骨质疏松……
购买要点1:小心吃进去太多的糖
目前,各种休闲食品均以甜味为主,每天吃到100克白糖并不困难。饼干、蛋糕、面包、蛋卷、曲奇、派是甜的,米饼、米花糖、爆玉米花是甜的,各种点心是甜的,各种糖果、果冻、果脯、蜜饯、果酱是甜的,麦片、芝麻糊、核桃糊、藕粉等是甜的,绝大多数奶粉、奶片、酸奶、早餐奶、风味奶是甜的,糖包、豆沙包、汤圆、麻团、红薯饼、糯米糕、八宝饭等各种小吃是甜的,各种冷饮是甜的,各种饮料毫无疑问是甜的……而这些甜味的来源,除了少数品种会标明“无糖食品”外,其余主要是来源于白糖。可以说,除了正规的三餐以外,人们的饮食生活被铺天盖地的白糖包围得严严实实。
究竟要多少白糖才能提供合适的甜味呢?一般来说,饮料的含糖量是10%左右,点心蛋糕等则达到20%左右,果脯、蜜饯、果酱一类达到60%以上,奶制品大约是7%。如此计算,如果每天喝两罐雪碧,则会得到76克糖;加上饼干、乳饮料、冰淇淋、糖果和蛋糕,一天能吃进去的糖必定超过100克。这个数量,相当于成年人每天需要能量的20%!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小小的胃口,竟然有一半被白糖所占据,其他营养丰富的食品就只能吃到一半的数量!
在这些含糖食品当中,以甜饮料危害最大,因为甜饮料喝起来和水一样,无声无息,很难控制数量,人们也很少意识到其中含有那么多白糖,因而往往不加限制。如果家里来客人,常常用甜饮料待客,家人和孩子跟着就会饮用;如果在外就餐,服务员总会热情地询问女士和儿童“来点什么饮料?”父母也会自然而然地问孩子喜欢哪一种,随他喝个够。即便在家里,人们的冰箱中也常常放满饮用方便的甜饮料,夏天的饮用数量甚至经常超过每天两罐。
购买要点2:选择相对健康的甜食
虽然吃糖不利于健康,但并不是说凡甜味食品一律不能选购。一些营养价值高的甜味食品仍然可以放在餐单里,如酸奶、豆沙包、水果干等,冰淇淋、面包、蛋糕等也可以适量食用。比如说,葡萄干、杏干、枣等都是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而酸奶富含钙、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更有能提高抵抗力的活乳酸菌。
总的来说,选择甜味食品的原则是:
——选择综合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它们能为人体提供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尽量选择少含有人工香精、人工色素等合成添加物质;
——尽量选择天然甜味食品,如用纯果汁代替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用完整水果代替果汁;
——在同类食品中,选择甜味比较淡的品种。
日本科学家提出,味觉可以体现心灵,味觉的爱好也会决定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一个从小就单一喜爱甜味的人,往往不能得到大脑的全面发育,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而且性格不够爽朗,容易因为一点小事闷闷不乐。作为爱孩子的妈咪,作为重视生活质量的现代人,不妨检讨一下自己和孩子每天的吃糖量,要更多地享受大自然天然风味的滋养,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多样的口味喜好吧。
(13)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
国际通用的“无糖食品”概念是: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
购买号称“无糖食品”的食物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而且要瞪大眼睛,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购买要点1:看看产品中有没有淀粉水解物
某些“无糖食品”里面,很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类作为甜味来源,也就是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不知生产者是否明了,这些糊精和糖浆升高血糖、变成能量的效率,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难以想象,糖尿病人如果购买了这样的“无糖食品”,会是什么样的麻烦。
购买要点2:看看其中的甜味剂是什么
其次,既然“无糖食品”必须要有甜味,里面自然要加甜味剂。但是,如果加糖醇和低聚糖,显然成本会比较高。于是,很多产品都转向了高效甜味剂,特别是合成甜味剂,比如安塞蜜、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等。这些东西的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这些东西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又和白糖一样容易令人发胖,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一样是大麻烦。
购买要点3:看看产品本身营养价值怎么样
没有加入糖,并不等于某种食品对人有好处。哪怕是既不升高血糖也不变成能量的高效甜味剂,它一样具有刺激食欲、促进肥胖的作用。它们本身并没有营养价值,应用于食品当中,甚至可能带来额外的麻烦。据报道,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不仅限于苯丙酮尿症患者;还有一些消费者对“三氯蔗糖”这种高效甜味剂不耐受,吃了之后引起从头痛到思维模糊等各种不良反应。那些被许多人看好的糖醇类,也未必全是优点,因为大部分糖醇在过量摄入后可能引起腹泻,少数腹泻效应虽小,吸收后从尿中排泄出去也会加重肾脏负担。
购买要点4:不要因为产品号称“无糖”就吃得太多
很多人正是因为某种食品标记“无糖”,就放纵自己吃掉这些本来营养价值就不高的食物和饮料。各种打着“无糖食品”旗号的产品,支持了他们喜好甜食、喜好甜饮料、喜好高度加工食品的坏饮食习惯。按我看,这才是无糖食品所带来的最大麻烦!
要想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饮食方法还是少吃任何人工甜味的食物,多吃粗粮、豆类、薯类,用天然质地的新鲜水果来替代甜食和甜饮料,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什么无糖、低糖食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