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食品标签——别忽视标签上的食品信息
市场上的加工食品越来越多,看起来难免眼花缭乱。营养怎么样?安全怎么样?品质怎么样?
其实,为了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各国都制订了相关法律,要求加工食品在包装上明细产品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然而,消费者真的对信息买账吗?真的愿意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利吗?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看包装上的产品品质信息。关注配料表和营养信息的比例不足20%,而其中表示能够看懂的还不到1/4。
所以,学习看懂各类食品的标签,还真是每个购物者的必修课。
由于每个牌子都有极多的产品系列,每个产品的档次和配料都不同,营养价值和适合人群也不同。仅仅知道牌子,对于选购食品帮助不大。而随着食品法规的不断正规化、严格化,看标签选食品,才是保障自己权利的不二法门。
那么,食品标签应当如何读呢?不妨按以下项目逐一细看。
看食品类别
标签上会标明食品的类别,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
例如,你可能看到一盒饮料上注明“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产品?如果看见标签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你就会知道,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如果是后者,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而不属于牛奶了。
看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规要求,含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排在最后一位。
例如,某麦片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可想而知。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蔗糖,麦芽糊精,核桃……”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同时,目前对食品添加成分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不能简单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而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这样,消费者可以从配料表中直接看到一些自己平日见不到的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这些通常意味着食品中含有某些食品添加剂。
看营养素含量
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
例如,如果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显然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那么,通常蛋白质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从大豆中摄取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强。因此,一个蛋白质含量≥20%的产品,通常会优于一个蛋白质含量≥16%的产品。
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净含量来算,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反而昂贵。
例如,一种面包产品的价格可能令你心动,体积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种产品的净含量写着120克,另一种写着160克。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发酵后更为蓬松,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仍然能够安全食用;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虽然没有过期,即意味着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但毕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例如,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14天,但实际上,即便在冰箱中储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其中的健康益处,最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酸奶。
看认证标志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QS标志等,还有市场准入证明。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和管理质量,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询其具体意义。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了,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去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选购食品的大行家,那么我国的食品品质岂不就会越来越高么!
如果看了上面这几条,还是觉得有点不明白,就再来细看下面各类食品的标签解读吧。
(2)超市购物实战篇——一目了然,认识5大类食品
肉制品
在超市购物,常常看到售货员起劲地喊着:无淀粉火腿!纯肉的优质产品!
如今原料涨价,能多放点肉的确不错。不过,没有放淀粉,就等于纯肉么?就等于健康和安全么?恐怕未必见得。遗憾的是没有多少消费者会细看产品标签。
随意取下某个名牌产品的300克圆火腿,标价13元。标签上面写着以下配料:
猪肉、鸡肉、水、淀粉(≤6%)、植物蛋白、饴糖、食用盐、白砂糖、香辛料、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食用香精、D-异抗坏血酸钠、着色剂、亚硝酸钠、乳酸链球菌素。
这种产品,原料显然不是纯肉。不过问题还不仅仅在于6%的淀粉,而在于淀粉前面的水。也就是说,在肉里面加了水,而水很可能是卖肉的价钱。这些水,一是来自于6%干淀粉吸的水,二是来自植物蛋白,就是大豆蛋白提取物,它也能结合水分;三是来自增稠剂,比如卡拉胶之类,它们和水能形成冻状,吃起来口感挺嫩;四是来自水分保持剂,往往是聚磷酸盐一类,它们能提高肉类蛋白质的吸水能力。当然,过多的磷会妨碍钙的吸收利用,肉里面的磷本来就够多了,而钙少得可怜。
总而言之,鲜嫩而有弹性的火腿,除了肉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水撑起来的。哪怕不加淀粉,其他几种配料也会让它吸很多水。本来,肉类烹调之后应当缩水变硬的,10斤肉煮后就会变成七八斤。而那些切开就水汪汪甚至嫩得能弹起来的产品,你就想想其中有多少水分吧。
这种产品的鲜美滋味则是来自于盐、糖、香辛料,但增味剂贡献也绝对不小,通常就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之类的复配鲜味剂。
考虑到亚硝酸钠超标的后果很严重,厂家都会严格控制数量。然而消费者就喜欢红色的产品,所以厂家还要用着色剂来加深颜色。肉类着色剂一般是一些红色色素,比如自古以来使用的红曲色素,还有苋菜红之类等国家许可的合成色素。
亚硝酸钠和其中添加的盐都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效果还远远不够。加入乳酸链球菌素,就是用乳酸菌产生的一种防腐物质来帮助肉制品的保存。否则单靠真空包装,怎能在冷柜货架上放心地停留几十天之久呢?
看了这一大串名词,才会知道里面的细节如何复杂。其实,香辛料、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着色剂都是模模糊糊的“合并标示”,很可能是几种添加剂的复配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一种一种地标出来,单子还要拉长很多。
很多人看了这个单子之后,十分懊悔地说:“原来我买的东西是用水来卖钱的。”但你也不要这样想。水对人是无害的,也没有能量让你发胖,所以加了水的产品脂肪含量低,能量也比较低。本来我们每天只需要50克肉就够了,吃点掺水的产品,或许更有利于营养平衡呢。再说,它们的价格也得确比纯肉的火腿便宜一些。
如果厂家不是多放水,而是多放肥肉,你会怎么想?在肉肠里面多加一些肥肉糜,你会感觉口感柔软、多汁、香浓……而且的确是无淀粉的!
所以,是含淀粉和水的品种好呢,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这话,还真说不清楚。标签上都写了配料,您自己看着选吧。
饼干
饼干品种繁多,每一类的配料都有很大差别,不过,它们都是以小麦粉、糖和油作为主料的。主要区别在于这三者的比例不同,其他的配料也有些差异。
以某个品牌的曲奇饼干为例,看看它的配料表:
小麦粉、白砂糖、奶油、植物起酥油、花生、乳清粉、食盐、膨松剂、食用香精、焦糖色。
该产品的第一位成分当然是小麦粉,第二位是白糖,第三位是油脂。既然饼干是面粉+白糖+油脂的组合,能量怎能不高!一小块曲奇饼干的能量往往超过一杯草莓!
要想让饼干质地特别脆,关键的要点就是要选择“低筋粉”,也就是蛋白质比较少的小麦粉。
小麦粉的蛋白质高低差异很大,最高可达15%,最低只有7%左右。因为小麦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这些特点显然和脆爽的口感要求背道而驰。故而,饼干都是低蛋白质食品——还不如馒头的蛋白质含量高。
所谓奶油就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黄油,人们都明白;而植物起酥油呢,多数人就不熟悉了。其实它的主要原料就是氢化植物油,前面多次说过,这是一种不利于心脏健康的配料,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数量自然是越少越好。
乳清粉是制作奶酪过程的副产品,含有价值很高的牛奶蛋白质,它也是各种运动型蛋白产品的主要原料。由于添加量不高,它不能改变产品蛋白质含量偏低的特点,但它可以增加焙烤时的香气。
膨松剂是很多种饼干中必须添加的成分,它们让饼干类产品松脆可口,华夫饼干、苏打饼干等就是代表。通常膨松剂的主料是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铵等碱性盐,还有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之类的酸性盐。它们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就会让饼干变得疏松。这些物质通常是无毒的。但其中如果含有明矾,则要小心些,因为明矾含有铝,而过多的铝可促进老年痴呆的发生。
食用香精是个模糊的名称,没有细致地说明,到底加的是哪些成分。其实,食品工业中所用的香精通常都是复合产品,一种香型当中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香味成分。消费者在食品中吃到的浓浓香气,基本上都是香精的功劳。要记得新鲜食品的香气是没法保存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的!比如说,如果你喜欢吃草莓夹心饼干,其实你只不过是喜欢草莓香精的香气而已。
当然,只有香气还不够,还要在颜色上面化化妆。焦糖色是食品中最常用的色素之一,生产商常常用它来把食品装扮成巧克力风味或者咖啡风味。如果你爱吃褐色面包,或者褐色饼干,或者褐色蛋糕,其实95%的可能是你喜欢焦糖带来的颜色。就连大家习以为常的可乐,其实都是焦糖色素装扮而成。
白糖加热到熔融之后就会自然产生焦糖色,例如制作拔丝苹果时产生淡褐色,就是因为形成了焦糖。但工业化生产焦糖色时,如果工艺不合理,有可能产生极少量的毒性物质。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饼干类是以面粉、糖、油为主料的食品。为了达到良好口感,其中的油脂以饱和脂肪为主,往往还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其松脆的口感需要膨松剂的帮助,可能带来铝。其颜色主要来自各种色素,不同的风味则主要来自香精。而添加的牛奶、乳清粉、坚果等配料,可以提高饼干的营养价值。
面包
面包是人们最亲切而熟悉的食品之一,但它到底是什么作成的?恐怕不仅仅是面粉、水和酵母那么简单。下面就是某营养型切片面包的包装上所标注的配料:
高筋小麦粉、水、白砂糖、胚芽、燕麦、起酥油、酵母、食用盐、面包改良剂(淀粉、维生素C、单甘酯、淀粉酶)、丙酸钙、食用香料。
按照我国相关法规,配料表中第一位的原料就是添加数量最多的原料。因此,最大量的原料是高筋小麦粉,然后是白砂糖。“高筋”的意思是面筋蛋白含量高,这样的小麦粉制作面包之后周发体积大、弹性强、口感好。糖不仅能够提供甜味,还能让面团柔软,也能改善面包的口感和香气。
添加“起酥油”(就是植物起酥油,常常简写为“酥油”,有时候也用“麦淇淋”或“植物奶油”等类似原料,主要成分很接近),是用来增加面包的柔软可口性。起酥油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氢化植物油”,通常以大豆油或棕榈油作为原料,经过人工催化加氢制成。“氢化植物油”不仅含大量饱和脂肪酸,而且含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因此,起酥油自然是少吃为妙。考虑到普通切片面包中脂肪总量不多,少量一点起酥油还是可以接受的。
酵母和盐是自古以来面包制作的必要原料。酵母是面包发酵产气的根源,也是面包中香气的重要来源。食盐和其他一些盐类是酵母繁衍过程中的必要养分。酵母非常“乖”,它既不能消化淀粉,又不能消化蛋白质,只能消化面团中微量的糖分、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有时候,为了让酵母长得好一些,特意要给它加一点点矿物质营养。这个产品添加了胚芽,也有助改善酵母的营养条件。
要制作美味面包,“面包改良剂”也同样必不可少。改良剂家族有很多成员:淀粉和淀粉酶可以提高面包的柔软度,维生素C增加面筋的韧性;单甘酯是一种乳化剂,是类似油脂的物质,和油脂一样在人体中正常消化吸收。它能让面包放两三天也不容易变干发硬,一直维持柔软有弹性的状态。
丙酸钙是面包防霉剂,让面包在两三天时间内不容易长霉。听到“防霉剂”这名字似乎很可怕,其实它安全无毒,因为丙酸是人体肠道中的正常物质之一,而钙对人体也有营养作用。
食用香料呢,当然是为了增加香气,比如,明明没有放真正的奶油,面包却散发着浓郁的奶油香气,诱惑人的食欲,多少有点误导嫌疑……
最后,该产品中添加了燕麦、胚芽等高营养成分,使其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高于普通面包。
结论:面包是以小麦粉为主料、含有糖、油脂、盐,用酵母发酵制成的产品。为了改善口感和风味,会添加复合型面包改良剂,但通常不会带来安全隐患。为了延长保质期,还会添加丙酸钙或丙酸钠作为防霉剂,它们也是安全的。添加粗粮或使用全麦粉有利于提高面包的营养价值。
其中最需要忧虑的成分是“起酥油”。起酥油含量过高的酥性面包,也称丹麦面包,呈现特殊的半透明分层状态,不干不腻,口味非常诱人,但它们不仅脂肪含量过高,能量过高,而且不利于心脏健康。最好不要经常食用。
蜜饯类
蜜饯类食品是孩子们和女性们非常喜爱的小零食,不过它的内容也不简单,其中不仅仅有水果、糖和盐,还有品种繁多的添加剂。
看看超市里某个品牌的话梅肉,包装上标注的配料可真够丰富了:
鲜杏肉、白砂糖、食盐、奶油、柠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甘草、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山梨酸钾、糖精钠、安赛蜜、苯甲酸钠。
不看不知道,蜜饯类食品几乎就是各种甜味剂的大集合。白砂糖自不必说。甜菊糖苷和甘草糖是天然植物中的甜味物质。阿斯巴甜是来自氨基酸的高效甜味剂,而甜蜜素、糖精钠和安赛蜜是货真价实的合成甜味剂。它们都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其中甜菊糖苷和甘草是安全的物质,其他品种在正常使用量下是安全的。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只需加一点点就足够地甜。同时,因为这些不是糖的甜味剂味道毕竟不那么“自然”,添加一种的时候口味不正。混在一起,和白糖配合使用的时候,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么多的甜味物质,自然会令人发腻。于是需要添加柠檬酸和食盐,用酸味和咸味帮助味道变得生动。
香兰素和乙基麦芽酚都是增香用的添加剂,它们能让甜味变得香浓诱人。乙基麦芽酚本是面包香气中的成分,而香兰素原是一种香草中的成分,有奶油糖的香甜气息。某些产品之所以味道超群,奥秘之一正在于这两种东西,而且只需要加极少一丁点。
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则是两种最常见的防腐剂。通常水果类甜食的含糖量要达到65%以上才能在室温下长期保存。而这个产品加了那么多的高效甜味剂,白糖浓度肯定不能达标。
那么,为了让话梅肉不长霉变质,只好加入防腐剂啦!
山梨酸钾是人体内的正常代谢产物之一,通常人们认为它是安全的。苯甲酸钠的毒性很低,按规定使用也没有发现明显危害。但过量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最近英国的一项研究对苯甲酸钠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但仍没有证据证明食品中的规定用量会引起危险。好在话梅本来就不是大量吃的东西,所以无需过度忧虑防腐剂的安全性问题。
总之,话梅之类小食品本来就是好吃的东西,不是营养的东西。其中糖分和甜味剂过多,对健康没有什么明显好处。由于它们食用量不大,偶尔食用时,不用担心食品添加剂的过量问题。但也应当注意,不应让孩子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因为孩子解毒功能较弱,同时吃大量的零食,加上饮料和其他食品中的类似添加剂,难免添加剂的总量过高,可能带来不良副作用。
食用油
油脂类食品看似简单,清清亮亮的,好像非常纯净。其实,要看懂它的标签更复杂——因为除了主要配料之外,还可能标注了其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脂肪酸的成分。
下面就是一款营养型调和油的标签内容:
配料:菜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子油、红花籽油、抗氧化剂(TBHQ)。
请将产品储存于阴凉干燥处。
加工原料含有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油菜子。
主妇支招:关于食用油标签的关键字
要看懂这些标签,就要了解评价油脂的一些相关概念和指标。
什么是脂肪酸
油脂是甘油和脂肪酸形成的“酯”。甘油只有一种,可是脂肪酸有很多种。油脂里面所含的脂肪酸种类不一样,甚至结合的方式不一样,都会带来油脂性质的差异。
实际上,脂肪酸有好几十种,它们的分子有长有短,有弯有直,有的没有“不饱和键”,有的含有一个不饱和键,有的却含有多个不饱和键。
说起来都是油,但是因为其中所含的脂肪酸不同,造成了各种烹调油不一样的特点。植物油常温下呈现液态,这是因为它含“不饱和脂肪酸”比较多,熔点低;动物油常温下一般呈固态或半固态,因为其中饱和脂肪酸比较高一些,熔点较高。
在“不饱和脂肪酸”当中,又分为“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两大类别。顾名思义,所谓多不饱和脂肪酸,就是说不饱和程度比较高、不饱和的地方比较多的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多少才好
饱和脂肪酸(简称为SFA)当中没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们的分子是一条直线状的,容易排列整齐,所以也就容易在室温下凝成固体状态。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牛羊油、黄油(奶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起酥油、巧克力、椰子油、棕榈油、猪油等。与猪牛羊肉相比,鸡鸭的油脂当中,饱和脂肪酸比较少一点,所以室温下看起来是一种半融化的状态。
单不饱和脂肪酸(简称为MUFA)也是人体可以合成的。它们的分子有一个弯曲,不那么容易排列整齐,所以在室温下呈现液态。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橄榄油、山茶籽油、杏仁油、澳洲坚果油、菜子油(低芥酸菜子油)等。常见的花生油也含有40%左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简称为PUFA)当中,有一些是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alpha-亚麻酸。它们的分子有两个以上的弯曲,特别难以排列整齐,在冰箱里仍然呈现液态。
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大豆油、葵花子油、红花油、玉米油、芝麻油、亚麻籽油、鱼油等。
在膳食当中,这三者的比例最好是这样:饱和脂肪酸低于1/3,单不饱和脂肪酸超过1/3,多不饱和脂肪酸大约1/3。这种比例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这三类脂肪酸的比例,也是烹调油的主要营养指标。在这种调和油当中,三者的比例是0.27:1:1。考虑到动物性食品中含有很多饱和脂肪酸,因此如果每天吃适量动物性食品,那么用这种烹调油炒菜,可以帮助膳食整体的脂肪酸比例接近于理想的状态。
什么叫做ω-3和ω-6脂肪酸
除了按照是否饱和,还可以按照脂肪酸中双键的发生位置,划分为ω-6和ω-3两类脂肪酸,也可以称为ω-6和ω-3两个系列。亚油酸、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属于前者,而alpha-亚麻酸、EPA和DHA都属于后者。EPA和DHA的分子分别有5个和6个弯曲,分子也更长一些,属于超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两类脂肪酸内部可以互相转变,但是omega3和omega6两个系列之间却不能相互转变。
一般来说,陆地动植物的油脂当中,ω-3系列脂肪酸占绝对优势;而在鱼类和其他水产品当中,ω-6系列脂肪酸的比例比较大。按照营养学会的推荐,膳食当中的ω-6和ω-3脂肪酸的比例应当在4~6:1为好。在这种调和油当中,两者的比值是5.03,符合最佳健康比例。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一般来说,烹调油的脂肪含量超过99%。也就是说,吃了多少油,就意味着吃了多少脂肪。至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之类,都是微乎其微的。其中也不含钾、钠、钙、镁、铁等矿物质。总的来说,油脂纯一些比较好。如果其中含有其他成分,通常就意味着它容易氧化变质,品质也不尽如人意。
在这个产品中,脂肪比例接近100%,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零,这是优质产品应有的状态。
油脂中的维生素有哪些
油脂中还可能含有一些微量的脂溶性成分,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胆固醇、磷脂、类胡萝卜素和香气成分等。植物油当中不含有胆固醇,也不含有维生素AD,但往往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和K;而动物油脂多含有胆固醇和少量维生素E,鱼油中还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在本产品当中,每吃100克油,就含有60毫克维生素E。按照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每日烹调应当使用25克烹调油,则可以带来15毫克的维生素E,相当于每日参考摄入标准的107%。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烹调油,可以很好地提供每日人体所需的维生素E。
油脂为什么要加抗氧化剂
油脂这种东西有个极大的弱点:害怕氧化。越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就越容易受到氧化。对于油脂来说,氧化就好像一种无法根治的癌症,会自动地发生,并快速地蔓延。最糟糕的是,氧化的油脂分子具有传染性,它会把其他正常的分子“带坏”。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脂肪氧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一旦油脂发生严重的氧化,人们对它几乎无计可施。唯一的办法,就是“预防为主”,努力延缓氧化的发生。
油脂氧化的开头阶段是静悄悄的,无色无味的。氧化中间产物分解之后,就会嗅见轻微的“不新鲜味道”。继续下去,就变成明显的“哈喇味”。这就叫做油脂“酸败”,也叫做“蛤败”。氧化的脂肪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而且可能会引发人体的衰老,给一系列疾病埋下隐患。
产品标签上告诉消费者:为了预防脂肪的氧化,这种油脂中添加了抗氧化剂(TBHQ)。这是一种酚类的抗氧化剂,是我国许可使用的品种,抗氧化效果非常好。
产品标签上还提示消费者“请将产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这是因为光线、紫外线、高温和水分都会促进脂肪的氧化。
为什么要标注原料中含有转基因作物
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加工原料中含有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油菜子”,说明其原料当中的大豆和油菜子是进口原料,它们的种子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处理过的。
根据我国的食品相关法规,如果油脂的原料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则必须在油脂的包装上标明,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做出自己的选择。目前,转基因榨油原料主要是大豆和油菜子,因为美国等国家已经普遍种植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油菜,而我国目前消费的油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料来自进口大豆和进口油菜子。
转基因食物是一个新生事物,仅仅出现十多年,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尚未发现它有任何急性毒性,但长期食用几十年后会产生何种效应,没有人能够预测。同时,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很多环保主义者的担忧。故而,许多人还是不情愿食用转基因大豆油。但另一些消费者认为,既然没有毒性,价格又比其他油脂便宜,还是值得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