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艺术家(插图版)
15130700000028

第28章 彼得·柴科夫斯基: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

姓名:彼得·伊里·柴科夫斯基

出生地:俄罗斯伏特金斯克

生卒年:1840年—1893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他在芭蕾舞剧创作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近代芭蕾舞剧的开拓者”。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伏特金斯克。父亲是乌拉尔地区矿山的督察官,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母亲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喜爱音乐,擅长弹琴。在父母的影响下,柴科夫斯基也热爱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学琴,6岁时他的演奏技术就已经非常高超。

但是父母并没有让柴科夫斯基去学音乐,而是送他去圣彼得堡学校学习法律,因为他们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柴科夫斯基毕业后在司法部任文官。他深感司法工作索然无味,对音乐的热爱却日益强烈,无法抑制。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于是进入了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音乐班学习。后来音乐班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毅然辞掉司法部的职务,决心完全投身于所热爱的音乐事业。在音乐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毕业后,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他到自己创办的莫斯科音乐学院,让他担任教授。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这段时间,柴科夫斯基一面执教,一面创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有歌剧《督军》《水妖》《近卫军》,芭蕾舞剧《天鹅湖》及第一、二、三交响曲等等。受当时俄国社会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以《第一弦乐四重奏曲》和《天鹅湖》舞曲最为著名,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剧院频频上演的经典剧目。

柴科夫斯基经历过几次恋爱,但都没有成功。由于恋爱和婚姻上的挫折,柴科夫斯基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此他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

1876年,柴科夫斯基的状况开始好转。经过朋友的介绍,他与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关系。梅克夫人热爱音乐,经常周济穷困的音乐家。当他得知柴科夫斯基由于经济原因,还需要靠教书来维持生活时,便答应每年资助一笔不菲的赞助,以保证柴科夫斯基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曲上。他们还约定仅以书信来往,但是两人永远都不要见面。梅克夫人对柴科夫斯基的赞助长达14年之久,但从未正式见过面。他们在信中无所不谈,是心灵相通的密友。柴科夫斯基称她为“能够了解我的灵魂的友人”。后来,梅克夫人由于深感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而停止了与柴科夫斯基的这种精神交往,柴科夫斯基由此非常难过。在他临终前仍在念叨梅克夫人的名字。可以想见梅克夫人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

由于梅克夫人的资助,柴科夫斯基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后期创作中有许多最成功的作品,如歌剧《黑桃皇后》,第四、五、六交响曲,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此时柴科夫斯基的思想处于矛盾中,他一方面不满沙皇统治,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内心的悲剧性冲突。

晚年,柴科夫斯基去了英国。英国剑桥大学为了表彰他在音乐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圣彼得堡指挥了他的著名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的首次演奏。由于霍乱,柴科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逝世。

“自以为是”的柴科夫斯基

1874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柴科夫斯基创作了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后,柴科夫斯基十分虔诚地把它交给他的老师、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征求意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尼古拉·鲁宾斯坦认为它“一无是处、无法演奏”,要求柴科夫斯基必须按照他的意思进行修改,他才能“给面子”,准许演奏。面对老师如此的评论和意见,柴科夫斯基没有辩驳什么,而是坚定地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改。”

然后,柴科夫斯基把“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标题抹去,改赠德国钢琴家汉斯·冯·彪罗。汉斯·冯·彪罗收到作品后,认为作者深情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有着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并预言它将是一部不朽的作品。1875年10月26日,汉斯·冯·彪罗在波士顿首演,获得了空前成功!

乐队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

果然不出汉斯·冯·彪罗所料,此后,柴科夫斯基的这首协奏曲,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在柴科夫斯基一生写过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成功的,也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

当初,柴科夫斯基在遭到老师、学院院长权威的否定时,却敢自以为是地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改!”这是何等的勇气啊!

我们通常视自以为是者为自负、狂妄无知,其实,人有时是需要有自以为是精神的。不唯上不唯师不迷于权威的自以为是,既是自知之明,也是自信的体现。

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方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柴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