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15133200000064

第64章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但如果骄傲而也又吝啬,那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值一提了。”

所谓“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之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则属于德的方面。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能兼备,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孔子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似乎依然坚持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了。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国际教育的目标。如前所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中明确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显然,这里涉及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问题,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要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教会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围绕“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目标来展开。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事情谋福利的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换句话说,就是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于造成更大威胁。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儿,但只要他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重视干才。

所谓“品不良则心不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准,更是识人之道。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兼备时,德重于才。如果是无德无才,就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