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在辩论阶段,辩论者的思维高度紧张,双方攻防态势变化多端,难以预测。所以,辩论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准确把握辩论场上的变化、双方的动态,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整个辩论进程,使辩论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因此,辩论者不仅要善于语言表达,而且要十分注意捕捉辩论场上的信息,具体地说,就是要会听、会看、会想。
(1)仔细倾听
这里说的倾听不是指一般的听,而是要心耳并用,把听的过程变成获取与理解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仔细倾听不可能自发地发生,需要主观的努力,排除干扰,才能听到本质,抓住要害。具体地说,一方面要留心对方辩手的发言,听出关键在哪里,话外之音是什么,听出对方的漏洞、失误;另一方面还要监听己方辩手表述内容的失当之点。
(2)认真观察
要仔细观察辩论对手的表情举止,观察第三方如观众、评委的情绪变化,捕捉有关信息。
(3)准确判断
对于捕捉到的辩论场上的语言信息、情感信息、时空信息,要综合起来思考,迅速处理,做出准确判断。比如说,对方偏激的语言,通常是受某种观点蒙蔽,一时难以转弯;对方用夸大失真之词来维护自己的主张,表明他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对方说话不集中,说明此人没有前后一致的主张;对方说假话、作伪证,言语往往游移不定;如果对方论证难以站住脚,开口时一定不会理直气壮等。
如此听其言,察其色,析其心,判断对手,有助于确定正确的辩论对策。
2.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
辩论是攻防的统一体。从实战情况来分析,反驳是辩论的主要手段。没有反驳进攻,没有双方唇枪舌战的交锋,就不应叫辩论。如同拳击比赛一样,一个选手不能一味地进攻,也不能只会进攻,必须还有严密的防守,否则,将自己的要害处完全暴露给对方,进攻也会失去依托,并可能在对手的进攻中败北。所以,成功的辩手总是善于根据战略意图,从辩论双方实力和战局出发,灵活采取攻防行动,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攻防兼备,这样方能万无一失。
在辩论比赛中,通常会出现“论”而不“辩”的情况,也就是说,论辩的场景从表面上看十分热闹,而实际上双方并没有形成激烈的交锋,他们或是各自立论、自成一说,或是自圆其说,彼此对辩题有着不同的认识。还有的辩手对对方诘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装作没有听到,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往下说,这当然无法出现交锋的场面,这些都是不能很好地处理攻防关系的表现。辩论如果没有交锋,自然也就很难分出胜负。
有助于抢占制高点的因素有:了解论战全局,预测战局走向,并采取得体对策;把矛头直指对方立论的“命门”,或指向对方的漏洞、薄弱环节;扬长避短,把对手引到自己熟悉的地形上去打;在被动状态下,沉着冷静,少立多驳,伺机反攻,力求四两拨千斤。
在抢占制高点,掌握论战主动权问题上,一定要当仁不让。当己方处于优势时,要“得理不饶人”,乘胜追击;当己方陷入不利境地时,则要设法转入对己方有利的阵地上,对对方实施反击;当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应快刀斩乱麻,跳出来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3.随机应变,灵活发挥
辩论是与对手面对面的交锋,战局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程序,不可能在事前对进程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安排。但是,辩论中对手之间唇枪舌剑,又不完全是打乱仗,其中有些战术又带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和设计预案的依据所在。但是,预案只是预案,具有不确定性。在辩论过程中,有些预案是可以用的,而战局的不确定性,又要求辩手不能照搬预案,要临场处置,随机应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具体地说,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预案不能一成不变
打仗前制定的作战方案,不可能与战场上的情况一模一样,辩论前制定的预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改造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原方案化整为零,或者重新整合,形成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形式、新战术,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2)预案从实战出发
要按照实际的辩论要求制定合理的、充分的预案。在辩论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立论底线、技巧、策略等都要从实战出发、遵循规律。
尤其是那些引敌人上钩的战术、极具威力的论据等强效武器,在辩论过程中如果正是随着预案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就要根据预案行事,有效地打击对方,以达到预期效果。
(3)准备一套应急方案
在辩论的实战中,有很多情况是事先一点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己方的预谋策略严重失算,对方的攻击大大超出己方预计的范围,或对方突然抛出秘密武器,攻势咄咄逼人,己方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等,在这些新情况面前,己方应调动智慧,应急处置,灵活机动,组织语言,运用技巧,决定对策,迎击对手,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突击性。最理想的是辩论前准备一套应急方案,以备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时使用。
总而言之,青少年在辩论时,要把有备的优势与应变的威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获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