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15149200000026

第26章 高帽不好戴

“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子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这是一则古老的笑话。

戴局帽子,是一种不怎么费钱费力的哄人手段。一般说,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无非予以一种满足,“老师大喜”,仅此而已。若想达到什么深层目的,如果只有精神而无物质,要想话好说、门好开、路好走、事好办,就不大容易了。

现在,很流行“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要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过是一顶高帽子罢了。每当我在店堂里,看到这类标语,听到这类说法,我就马上想到那些买到伪劣产品,上当受骗的顾客,对这一口一声的上帝,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尬尴表情了。肯定会说,得啦,别拿这顶高帽子坑人了。

我敢保证,最初,想出这句名言来的,肯定不是买东西的顾客。虽然掏了钱的人,从理论上说,是卖东西的人的衣食父母,因为没有顾客,商店就得喝西北风。但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比较谨言慎行,也未必会有这份胆子,敢把自己抬到上帝的位置上。试想,那一年到头,才可以得到一捧花生米的配给岁月里,有人会不自量地对那位凭“本”才卖给你花生或花生米的售货员说“我是上帝”吗?除非此人神经有点问题。

长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由于忙于别的大事,因而经济发展迟缓,商品相对匮乏,所以大部分商品,得凭票凭证供应,加之一律国营,官商作风,难免造成卖东西的人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配给你什么,你就买什么;配给你多少,你就买多少;没有挑选余地,自然也无所谓调换;你不买拉倒,再买没有了;我卖不出去,我一笔生意不做,照样领工资。所以,那时候,卖东西的人是真正的上帝。多打给你几毛钱芝麻酱,等于施舍一样。买东西的人,其实,既不是白给,也不是白拿,竟会有被恩赐的感觉,而来不及地称谢。

所以,中国有一部很红的农村题材影片,拿到外国去演。观众怎么也不理解婆媳妯娌之间,会为一条裤子争执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这说明物质贫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化。

改革幵放之风带来一派大好形势,柜台上的货品越来越多,不是怕不够卖而是怕卖不出去了。于是,有识之士,看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市场出现了竞争,顾客也不必自己为草芥,有了选择的余地。正是这样,才有了“顾客是上帝”的口号。

但是,提出口号的人,不等于是实行口号的人。让原来当过上帝并尝过上帝甜头的卖东西的人,反过来把买东西的人当做上帝,要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现在,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在争取你去购买时,确实是把顾客当上帝待的。在商店里,百问不烦,百拿不厌,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你就觉得在店堂里挂的横幅,那“顾客是上帝”五个字,渐渐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你也不会有被戴一顶高帽子的感觉了。

如果,万一不幸,你买的酒是掺有甲醇的,买的烟是冒牌货,买的鱼是被污染的,买的肉是充进大量水的,买的食品是腐烂的,买的饮料是变质的,乃至于买了那些以次充好的衣料,用工业用盐做的食用盐,掺有大量矸石的煤,裹着砖头瓦块的棉花,不合格的钢材,不合标号的水泥,熏死人的热水器,会爆炸的电视机,不制冷的空调的话,对这些缺乏商业道德,甚至连最起码的做人道德也不具备的卖东西的人,那条幅上的五个大字,只不过是十足的伪善罢了。

这种上帝,怎么好当呢?所以,还是对这顶高帽子敬谢不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