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阶级矛盾日渐尖锐,人民起义不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王伦起义掀开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序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循化(今属青海)发生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人民起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田五领导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领导汉族、高山族农民起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湖南、贵州苗民起义。乾隆就是在人民起义声中和吏治败坏的情况下迎来了他即位的第60个年头。但他自己却说:“六十年间,景运庞洪,版图式廓,十全纪绩,五代同堂,积庆骈蕃,实为史册所罕觏。”在这里他完全无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也闭口不提吏治的败坏和他做的种种“无益害有益”的事。然而,也不能否认,60年间,他的确颇有作为,这是和他的才能和勤政分不开的。他大权独揽,勤于政事;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热爱汉文化,并有一定的造诣;他懂得蒙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召见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可不用翻译;他对喇嘛教经典也有研究;他精于骑射,直到78岁时才不骑马射箭。如果撇开他对西洋科学知识的无知,可以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自己认为,在位60年,虽已85岁,仍精神康健,不至倦勤。但因他在即位时曾焚香告天:圣祖康熙在位61年,如果自己能在位60年,便传位嗣子,不敢达到祖父在位之数。这样,他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在勤政殿召见王子、王孙和王公、大臣,下诏宣布册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以次年为嘉庆元年,传位太子。次日,太子及文武大臣奏请等乾隆归天之后,太子再接位。乾隆回答自己曾焚香告天,不能更改。但归政后,军国大事,当然不能置之不问,仍要亲自指教。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六日,举行授受大典,乾隆御太和殿。颙琰跪着从乾隆手上接过宝玺,即位为嘉庆皇帝,乾隆退位为太上皇。这时颙琰已经37岁了。
乾隆的权力欲望并没因退居太上皇而消失,仍紧紧抓住军国大事和用人行政大权,并不时御殿受朝,或以主人身份赐宴群臣,颙琰徒有皇上的虚名,实际上只是个陪侍的角色。颙琰还常常要去乾清门听乾隆教导。每月初一和十五还要去朝拜太上皇。颙琰还要“朝夕敬聆训谕”。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皇帝晚年成了太上皇,但像乾隆这样自愿退位又拥有不下于皇上的权力的,却是唯一的一个。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卒于养心殿,终年89岁,谥曰纯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河北马兰峪裕陵,有子17人,女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