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
除了写作,余下的时间都七混八混过去了。没多少爱好。写作都不精,还想精其它?少年时画过国画,曾替多人画过中堂,画过宁波床;字也写得不赖,因条件限制,早就不练了;喜欢弄桩头盆景,弄了十年,没一个桩头存活;听音乐,听得不明不白。曾有荆州朋友给我弄了许多外国大师的交响乐,因未重视这一份友情与教化,也不想欣赏了。独有对自然界石头初衷不改。也只是爱,并没到痴迷的地步。觉得石头都十分苍老,随便一粒,也有百万年纪,与苍老对话,无声胜有声。
家中石头不丰,有几块却可一记。
腾龙洞石
现存二块,过去存约一箱,都送人了,其中一大块送给公安文友邹平。家中二块,一大一小,组成一景,甚佳。石质坚硬,为钟乳,其乳密麻,状若凝浪,与我所见各路钟乳皆不同,证明此洞历史久远。
1985年参加利川诗会去腾龙洞,洞还没对外开放。此洞为清江(即酉水)故道,后改道从旁边一洞流走,据说到恩施此河才重现,为一段伏河,天下奇观。而腾龙洞亦为天下一奇,据称为世界第一大溶洞。早上9时许入洞,即进入黑暗中,一队人马仅靠几根电筒探路。路凶险,洞内有高山、悬崖,乱石巨大,犬牙交错,往往电筒光不能达其洞顶,可见洞之高。出洞时天近傍晚,诗人王维洲被洞中乱石击中受伤,作家李建刚出洞后已不能动弹,靠农家用滑竿抬走数里。我们所走之洞为主洞,而支洞无数,多有迷失者不得返。
洞中捡到一些钟乳,另有两块纯白如玉的球状钟乳,托江汉油田一诗作者背负,没想到出洞找其索要,称太重,扔在洞里了,甚憾。此球状钟乳,若保存,定是罕物,也不知落入谁家了。
红楼梦石
红楼梦石为保康腊梅王国公园所得。
此石为一大菱状石,纹理甚怪,波纹道道凸出,呈半透明状,一见便让人眼热。此石放在一树蔸凿成的小木座上,在公园做成的一些根雕玩物中颇特别,当时作家邓一光也想要,只因我先问了价,开价竟只十元。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间大工场里,可能是那制作者自己赏玩的,没想到能变成金钱,加之山里人纯朴,开出此价,我便迅速买下了。一光兄便只好怅然去买他物。
此石大家众口一辞叫好,争相与此照相,有人说蛮像红楼梦石,也不知在何处电视里见过。反正我未见过《红楼梦》中的甚么石头,说像,便也认了,就叫它红楼梦石。
《红楼梦》说那块石头时,并未模其形状,只说是一块通灵性石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炼过的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独这块未用,让其觉得不才,日夜悲号惭愧。但确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后投了凡胎。
但据半卖半送给我的那老者说,这石是他在河边散步,从河心的卵石堆里捡的,当时觉得与周围卵石都不同,便捡来做了一个座子,还给座子涂了油漆。他认为不过是一块大鹅卵石罢了。
顺便说一句,保康曾出过荆山之玉,卞和献玉的故事便出自这里,可见此地石中有宝。
恐龙蛋化石
此恐龙蛋化石为河南西峡县出土。
蛋基本为圆形,须用两个手掌才能捧住。包裹在沙岩中,采掘者已将它割成方形,露出一半,在家我剥出了另一部分。
化石风化得比较厉害,表面都成了小块小块的,后来我用蜡烛滴凝,以防止继续剥落风化。
西峡恐龙蛋化石曾在前几年热闹过一阵子,时见报上披露有倒卖者,听说现在叫价已至三五千一枚。后来鄂西北也发现了恐龙蛋化石群,听说当地几元钱就可以卖到一个,但我没见着。
说起家藏的这枚蛋化石,还得感谢一名西峡籍女学生,在我家家教时,见我爱石,表示一定要送我一枚她也没见过的恐龙蛋化石。后来她果不食言,假期中找同学谋到这枚化石,提心吊胆地带过来给了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怎么白受,还是给了她三百块钱,以解她学费之困。
恐龙是侏罗纪、白垩纪的霸主,那么我家这枚貌不惊人的恐龙蛋,也就少说是一亿年前的生命了。它孵过?还是未孵出?里面是否有恐龙胚胎?或者存活有DNA物质?它是哪一种恐龙,雷龙?翼龙?霸王龙?……
我还收有几枚蛤蜊化石和笋状鹦鹉螺化石,像鹦鹉螺化石,不知是真是假,不敢厚爱,独这枚恐龙蛋化石,百看不厌。
公安五色石
公安五色石为最多,家乡石,所藏年岁亦久,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石多为玛瑙石,半透明和透明,纹路一圈圈颇有规则,如画师精心所绘,真是鬼斧神工。与南京雨花石大同小异,只是略显小巧。另一类彩石,有如霞光之桔色者,云层漫卷;有如一畦菜苑,殷殷生碧;有如暗玉者,有如锦绣者。四时风景,河浦晚晴,峡中激浪,皆有方寸间记载,且历经沧桑而不色改,屡遭磨难更显其华。一截石片,胜所有经典。生死之谜,尽镂其中。
有一段时间,我在县文化馆,馆内有画家、诗人朋友均玩石,每天带小铲去江边建筑用卵石堆里寻取,发现一颗好石,惊呼尽赏。那时节真迷了彩石,眼神茫然处,墙上斑渍为彩石,行人衣衫为彩石,路边糖纸为彩石。
本人故乡彩石中,有数颗为爱物:一颗为普通卵石,中竟镶嵌几颗绿玉,抚之略松,却无法抠下;一颗似为硅木化石;一颗玛瑙石中,纹路里染有血色,嫩红触目。
这些建筑用卵石出自何方?出自离公安县城约十里的彩石洲。明公安派三袁中小修描述:“洲上石出异彩,往往隐现不常……与真州玛瑙石不异。”伯修在《锦石滩》一文也有记载,曰:“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七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三袁兄弟时常去拾彩石,藏簏玩赏。可见爱石之癖,古今文人皆同。石为大自然之精灵,焉有不爱之理。
奇怪的是,公安无山,此石源自何处?数百年屡挖不竭,是何道理?莫非从地心涌出?
都江堰石
1994年举家入川玩耍,时值盛夏,却未见山洪猛涨,都江古堰,流水潺湲。于是便可走下悬索桥,到李冰父子凿的离堆上去留影。岷江古堰江底,全为山洪冲下的卵石。儿子找到一块大圆石,约一斤多重,说是好圆石,粗看为一普通河底乱石,细瞧见这圆石中还有两块圆石,如三黄蛋一般,便也说是块好石,不管笨重,也背了回来,以作纪念。“堰声静犹壮,喷薄如激滩。”莫非说的就是我家这块石头?
三峡雨点石
三峡雨点石出自小三峡,均找老妪所购。
初识三峡雨点石,是在公安文友雪垅家中,一块玄石中,点点白迹,似能听见迸溅之声,风低雨疾,真真扰人。
1991年8月,参加天津《小说家》首届中篇小说擂台赛笔会,坐豪华西陵号游轮入峡,同行有苏童、叶兆言、刘震云、王朔、陈村等。进小三峡有捡石一项内容,但捡了半天,皆空手而返,后见江边有卖石者,且均为心仪已久的雨点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遂选了三块。此外,还买了数枚铜钱,作笔会三峡游之证明。
此次笔会,有本人单照及合影见刊,但多次找摄影人编辑部中令兄索要,只要得本人大小照片几张,却未得到合影照片,不知何故。只有这几块雨点石,闲听雨打芭蕉,忆一些往事,好不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