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智
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德,进入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才有可能对祖国忠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曾有一位小学生的父母在《解放日报》上写到:
有一次,我刚送走我的父亲,儿子便马上跑到我的跟前,认真地对我说:“爸爸,莫把钱给爷爷,我们自己都没用的了。”看着儿子那幅认真样,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这就是我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我把儿子抱到我的大腿上,认真地问他:“最关心你的是谁?对你最好的是谁?”
“当然是爸爸妈妈呗!”儿子脱口而出。
“将来如果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钱用?”我接着问道。
“当然要给!”儿子马上回答道。
“这就对了,爸爸妈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我激动地问道。
“该!”儿子又马上回答道。
孩子虽然最后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但这件事也在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用无私的爱,养育出一个自私的孩子。
现在不少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爱别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吃;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令人堪忧。
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从小学5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1500多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承认自己与父母吵过架或打过架的学生有45.8%,在过去1年中与父母发生了2~5次摩擦的学生有8%,与父母吵架达5次以上的学生有11.8%。此外,在晚上12时以后,有流连于街上及离家出走等行为的学生比例也分别高达20.3%和5.4%。1996年第3期《现代家教》载文写道:某幼儿园一个6岁男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来客,就当着客人的面揪住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有无孝敬父母的品德,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人能否关心他人的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进入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才有可能对祖国忠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试想,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孝敬教育非常重要。
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酷热难熬。某国一位12岁的瘦弱少年,正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砍着粗大的树木。一连辛苦了7天,他得到的报酬是5角钱。当接到这点血汗钱后,这个孩子飞快的奔下山去,冲进一家商店,举着这张被汗水浸透的纸币为妈妈买了一把篦子和一面镜子,接着又赶向几十里以外的家中。当母亲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来历时,心如刀绞,看着面前又黑又瘦的儿子,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滚落了下来……这位7岁丧父,受尽磨难,但却非常懂得孝顺的孩子,在几十年以后,成了这个国家的第13任总统。
对孩子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把家庭中的“溺爱”,变成“逆爱”,即不但父母要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必报,增强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品德呢?
1.引导孩子从小事入手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必要从点滴抓起。如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鼓励孩子为父母端一杯茶水;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不要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等。并且,对于孩子的这些微小善行,还应多给予赞赏。这可以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父母亲每天在忙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觉得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孩子有了这种思想,自然就很难从心底孝敬父母亲。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经济情况。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使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3.给孩子孝敬的机会
一位6岁的孩子要为刚刚下班回家的妈妈倒水喝,可妈妈却马上对他说:“不行,你才6岁,开水烫着怎么办?”这时爸爸赶紧接过话来:“就让儿子帮你倒吧!我不是在6岁时就开始烧开水装开水了吗。”在爸爸的鼓动下,儿子战战兢兢地给妈妈端去了水。
其实这位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怕开水把儿子烫着。但这些事如果一直不让他做,孩子就永远不会做,其实,这是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的最好方法。如果父母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意识就会越越淡化,到时我们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孝敬教材,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只有孝敬自己父母的人,才可能得到子女的尊重和孝敬。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很不孝顺年迈的父母,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餐都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有一天,这对夫妇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好奇地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夫妇顿时猛然醒悟,马上把年迈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屋檐滴水顺窝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对上一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自己对父母不孝顺,怎么能要求孩子对自己孝顺呢?
因此,我们作父母的,不仅要带好孩子,而且还要照顾好老人,决不能“添了小子,忘了老子。”如果平时和老人相聚的机会不多,那么,节假日我们一定要带上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尽可能地替老人做家务,让孩子亲眼看看爸爸妈妈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如此时间一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小事也很重要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还要淡化孩子的生日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在日本,孩子都称自己的生日为“母难日”,过生日时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因为自己出生之日,正是母亲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也是父亲最担心、最紧张的日子。让孩子理解“母难日”,可以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逐渐形成孝顺的观念。
第七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会孩子的处世之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科教书”是时下许多孩子和父母心态的真实写照。现在的父母无不把搞好孩子的学习放在重之又重的地位,他们想让孩子把一切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不想让孩子培养业余爱好,不想让孩子与人交往交流,也不想孩子关心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其实,这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纵观人的一生,主要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处世。一个颇负盛誉的企业名人,在一次内部培训会上传授了他从业十余年的成功秘诀时说道:“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世做人。”因此,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还应从小教导孩子正确的待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