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35

第35章 注重外部竞争,忽视内部整顿

蜀汉政权从荆州雏形初成,至入益州、得汉中后建国,再到失荆州及刘备东征失利,几乎征战不断。而诸葛亮治蜀不过是“忙中偷闲”,特别是对于本来就长期弛乱的益州,短期的治理毕竟很难彻底“正本清源”。而且,诸葛亮在整顿益州的特权横行时又“驰世用重典”,采取严刑峻法,镇压了一批益州元老及重臣,所以难免会与蜀汉内部的益州势力之间产生矛盾。

随即发生的南中叛乱,更是大规模的内部动荡。诸葛亮虽然最终整体上平定了内乱,但使得本就因刘备东征失利而根基动摇的蜀汉当朝元气大伤。更加严重的是,南方初定,诸葛亮又展开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下令中书令陈震、丞相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等留守成都,代替他处理国政。将军向宠为成都留守部队的总指挥,负责京城的安全警卫。他自己则亲任北征军总司令,同时几乎动用蜀汉所有的将领,越过剑阁进入汉中盆地,并在曹魏国境边阳平关的白马立下大本营,倾力于北伐战争。

其实,诸葛亮对当时的蜀汉国内形势十分清楚,在他向后主刘禅呈献的《出师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知“益州疲弊”,却不致力于整顿,反而大规模对外用兵,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治国之道,只能是自取灭亡,使本就弱小的蜀汉王国实力耗尽。

实际上,诸葛亮在前线作战期间,后方的形势却在恶化。后主刘禅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懂治国之道,所以诸葛亮特意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物辅政,实际上是在刘禅身边安置了“监视器”。而且,他还一再叮嘱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然而,诸葛亮离开成都之后,蜀汉国内极不稳定,甚至出现相当程度的动荡。就连诸葛亮的北征军中,也有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存在,并且发展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使得军队的作战产生了严重障碍。即使对眼下的矛盾,诸葛亮也不能有效调解。他一切以北伐为重,所以对魏延和杨仪的斗争视而不见,并在自己死后,为魏延安排了一个反叛的结局,从而导致北伐军自相残杀。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更是浮出水面,因此,其继任者蒋琬立刻终止了连年征战的局面,除了派姜维强化北方和西北方的防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整顿国内的不稳定情势。然而,这样的局面只维持了两年,蒋琬又步诸葛亮之后尘,亲赴汉中指挥北征。其后的费祎虽然反对大规模对外用兵,无奈已经搭上了诸葛亮发动的战争马车,也步其后尘进驻汉中,致使成都朝风败坏,宦官黄皓乱政。至姜维掌握蜀汉军政大权时,便九出祁山,致力于北伐战争。其时黄皓等奸邪之徒更是为所欲为,相互勾结,终使蜀汉败亡。

攘外必先安内,没有内部稳定作基础,又怎能“攘外”成功。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失败,仅从这一点上说已经成为必然。至于历史长河中的例证,更是不胜枚举。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上至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下至个人的成功,无不以增强本身的实力为基础。而作为一个组织,也只有内部稳定,才能团结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去迎接困难和挑战。

现代企业大都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如何管理,使内部稳定,是摆在所有领导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同时,企业运行环境不仅以较快的速度发生变化,而且变得趋于国际化,因此,要求企业中的各级经理都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拥有更强的领导力。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知已”更是“百战不殆”的前提。管理者要整顿企业内部结构,也必须先熟悉企业内部的环境和形势,做到有的放矢。

内部整顿的主要任务是团队建设。试想一下,在你的办公室里,领导者和员工分工杂乱,整个团队毫无凝聚力,外人进来看到的将是怎样一种混乱的情形。这样的企业,又凭什么去开拓市场,进行市场竞争。一个团队好比一个乐队,成员各有各的工作,倘若互相干扰或者不能互相配合,奏出的只会是刺耳的噪音。团队领导者这时就要像乐队指挥一样,把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位置、工作、任务安排妥当,使之不发生抵触。这种看似琐碎的协调工作,恰恰是领导管理工作中的最难之处。领导手中的权杖要像魔术棒一样尽情飞舞,首先得让他的整个团队井然有序、协调一致。

团队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传统的组织界限,让成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沟通,相互合作,在资源和技术上进行互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相互竞争性,使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从而最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实力,以赢得市场竞争。

世界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加快速、准确地对迅猛变化的市场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更需要适应这种需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强化企业内部机制,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同时顺应时代需要,积极进行企业结构改革,学习团队管理的新理念,以最大力量进行内部整顿。

市场经济下的每一个企业都要面临竞争和挑战,那种试图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谋求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全球经济更是越来越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战略资源与行动,而且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外部资源。出于这种形势和需要,企业更应该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以尽量适应外部环境和利用外部资源,并且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外部竞争必须注重,内部整顿更要跟得上,只有内外协调,共同发展,才是切合实际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