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七步走
15174400000050

第50章 不苛求事事完美

事事追求完美,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积极上进、拼搏努力的表现。然而,实际上,它会使你陷入一种生活的瘫痪。在日常生活中,你确实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事情,想拼命地去做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尽力做好这种心理本身便是阻碍你做事的障碍。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从某种程度上讲,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在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最好。但试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会做得最好?如果你总是在为自己制订一些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度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尽善尽美。

因此,如果你已经身为人父人母,就不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方面都去努力做得最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子产生精神瘫痪和怨恨情绪。相反,你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他们似乎最喜欢的那些事情,并可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努力,而不是“做得最好”。至于其它活动,“做”比“做得最好”更为重要。

你可以教孩子尝试许多事情,但不一定要求他们做得最好。例如,你可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会”,当然,你并不一定想让孩子夺得排球冠军。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不要让他们永无止境地去竞争、争强好胜,试图将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相反,你应该在孩子们所喜欢和重视的那些方面多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与兴趣。

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往往将自我价值与其成败等同起来。因此,他们会避开那些自己不会做或做得不好的活动。更为危险的是,他可能会养成一种自卑、寻求赞许、内疚等心理,这些都是由于自我摒弃心理而产生的所有个性误区。

一个孩子犯了一个错,母亲不断地指责,因为她要为孩子培养完美的品格。这时孩子拿出一张白纸,并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问:“妈妈,你在这张纸上看到什么?”

“我看到这张纸脏了,它有一个黑点。”母亲说。

“可是它大部分还是白的啊!妈妈,你真是个不完美的人,因为你只会注意不完美的部分。”孩子天真地说。

许多人总是将自己的价值与事业成败等同起来,但很少有人会感到自己确实很有价值,就拿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来说,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其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发明者,并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视为疯者所想的发明计划。然而,他没有认输。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我们从失败中找到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方向,或者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了某些经验教训,这也是一种成功,就不会生活在害怕失败的恐惧中了。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这种完美,根本不存在。

有这样一个洁癖的女孩,去餐馆吃饭时,因怕餐具有细菌而自备酒精用来给桌面消毒。其实,人体表面也沾染着细菌,比如她的手可能比桌面还脏。由此可见,这个女孩所追求的完美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

要求完美的确是件好事,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追求过了头,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就像居住的屋子,永远不可能如展示屋那样整齐干净,如果一味地强求,反而令居住成为噩梦一般,为了维持干净,你可能不应该在马桶上大便了。

别让完美成了苛刻,完美是尽心尽力去做事的一种态度,而不是去追求不现实的、虚无缥缈境界里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主义者太多了,他们似乎不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善罢甘休。而这种人到了最后,大多会变成懒惰的人。因人所做的事,本来就不可能有完美的。所以说,完美主义者一开就在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美梦一旦无法成真,痛苦、烦恼、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便一发涌上心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周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眼里容下不沙子,整天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容不下,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上世纪80年代,周女士毕业于某大学,准备考硕士研究生。那年,竞争对手特别多,“我必须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她抱着这种极端完美的思想,而现实又没考上,“我没脸见人”,她患了忧郁症!是药物使她暂时恢复了正常的情绪,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变态的思维方式。

毕业后,她成了某公司的一名职员。对于这种现实她仍然不满意,但内心深知这确实是现实,于是又开始追求。她买到一本《人生格言集》,书中谈到类似于:女人形象、成就、追求、不应自卑、交际能力等人生心理问题。对照书中的标准她产生了一种性格极不完美的感觉,终日考虑。“我怎么不像一个女人呢?”结果自己将自己带入了恶性循环当中,这次又是药物帮助了她。

她到外单位办事,正处盛夏,大街上英俊的小伙子特别多,这些年轻人的打扮看上去富有男性的魅力,吸引她多看了几眼,第一次对异性有了一种特别的心理上的兴奋。对于正处于性成熟的她,这些本属正常的心理现象。她却认为“我品德有问题”,“只有不正经的女人才有这些坏思想”。于是下决心消除大脑中的“坏思想”,以后见男同志前总先预防“坏思想”闪现,可偏偏又闪现一些不该闪现的念头。她出现了强迫思维症状,药物又一次帮助了她。

在这以后的几年中,相继发生了这些事情:

恋爱中,她容不得对方的弱点,因此27岁仍光棍一条,尽管许多年轻小伙还真喜欢过她。

在单位,在社会中没有朋友,她相信“人与人是平等的”,“既然是职工就应该上好班”,“朋友应该支持理解自己”……而实际生活中总遇不到这种人。在她眼里,社会中的人似乎都是“混蛋”、“伪君子”、“太俗”、“太酸”、“太缺乏知识”。她看上他们,最终结局就是孤独了。结婚后由于自己性格变态,与丈夫不得不分手,被丈夫抛弃了。

她之所以生活得那么痛苦,眼里容不了自己,容不了他人,容不了社会,其根本原因就是,她过于追求完美。完美主义使她有了一个痛苦的过去。

不过度追求完美,许多事情反而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过度追求完美,你才会更加轻松自在地生活,微笑才能经常挂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