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杏林拾翠
15182400000013

第13章 “起死回生”之术

在《吕氏春秋·别类》中有则寓言,说的是,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曾对人说:“我能起死回生。”人们问他用什么办法,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人们听了这则寓言,不禁会为之失笑。半身不遂者和死人完全是两码事。两个半身不遂者加起来决不等于一个死人。因为半身不遂者和死人不是。量的差别,主要是本质的差别,因此,“倍所以为偏树之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起死人”的。

不过中国古代历史上,确有一些著名医家,具有“起死回生”之术。

公元前五世纪的扁鹊,据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刘向的《说苑》的记载,都分别记载了扁鹊救活了“暴厥而死”的虢太子和“暴疾而死”的赵太子的史实。不过治法略有差别。前者扁鹊是“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三阳五会(百会穴)”,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后者扁鹊“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持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由此看来,后者比前者治法更为复杂,除了针灸、熨帖、汤药之外,还采用“吹耳”、“反神”、“扶形”、“矫摩”多种综合疗法。

三国时代,东吴有个被称为“神医”的董奉,也有“起死回生”之术。据《三国志·士燮传》注:“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明代医家陈时荣,据《松江府志》记载,一次“有老媪往视女疾,途遇时荣船,亟呼求渡,因请偕往,至则女已绝。乃复其身,以布沾井水渍委中穴,刺血如泉涌,遂苏。”类似这样高明的医生,历史上还不少,如宋代吴源“遇道人传以《金匮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等等。

这些历史记载,是有一些科学根据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是有以下的先决条件:病者不是自然衰老死亡,而是暴疾、毒病致死的,而且死的时间不长,如虢太子“死未半日”;士燮死“已三日”;赵太子和那女子刚“已绝”。这样的死亡,才有可能“复生”。而《国语·吴语》所谓“君子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其意是说,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扁鹊在回答“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时说:“越人非能生死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句话既表现扁鹊态度谦逊,又说明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只能救治未完全死亡的人。这是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分分的。

医学上把死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假死”,即扁鹊所谓“当生者”;后一个阶段是“真死”。一个人的心脏,在正常情况下,总是“扑通、扑通”不停地唱着生命之歌,当某种原因使它骤然停止跳动,我们就说他“死”了,这在医学上称为“临床死亡”,即属于死亡的第一个阶段。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死亡的速度是不同的,这时候大脑尚未死亡,其他组织的死亡就更慢了。到人体各种细胞都死亡了,才是真正的死亡,也叫生物学上的死亡。事实上,人们早已发现人刚死时,尸体的头发和指甲还有继续生长的现象,尤其是毛发在生物学上死亡最晚。因而扁鹊所谓“当生者”,应是指在临床死亡阶段,才能在针灸等疗法的刺激下使其心脏恢复了跳动;如果到了生物学上的死亡阶段,虽有“生死人”之术,也是无济于事,无法使死者重回人间。

随着医学的发展,“起死回生”之术,将有更大的提高和突破。现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告成功地抢救心跳、呼吸停止20分钟以上的病例。看来,古代“起死回生”之术,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历史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