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杏林拾翠
15182400000014

第14章 溯种痘的先声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六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不了。该组织隶属下的天花证书全球委员会也提出建议:各国边境完全可以取消检查种痘证书。在这天花被消不之时,瞅瞅自己己胳上留下的痘痘,翻翻祖先与天花作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将会油然发出肺腑的叹语:要在地球上消不天花,人类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劳动代价呀!

鲁迅先生在《拿破仑与隋那》一文中谈到发明牛痘接种的英国著名医生琴纳的功绩时说:“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琴纳)的名字呢?”如果说对琴纳的名字记得的人不多,那么在琴纳之前的中国人发明人痘接种法就更少人记得了。因此,不妨追溯一下世界发明种痘的先声者。

相传天花并不是地道的中国“种”,而是外国“种”。其发源地是在印度和中非,它是随着战俘而传入的。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肘后方》说:“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意思是说,天花是在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年间,在南阳战争中抓到俘虏而传入的,所以叫虏疮。当时该书对虏疮的症状描述已很细腻:“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黯,弥岁方不。”

既然我国天花流行这样早,防治工作也未必会太迟。《外台秘要》记载:“此疮从西域东流于海内。但煮葵菜叶蒜虀啖之,则止。初患急食之,少饭下菜亦得。”这可能是民间最早对付天花的防治方法。效果如何,无病例可证。到了“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北宋时期,已有这样一个典型病例:“宋真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招集诸医探询方药。”当时有人推荐:“峨嵋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王丞相立即派人延请,“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止,痘已累痂已。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这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获得成功的第一例人痘接种人工免疫法病例。一般认为,人痘接种法的广泛应用,是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到了十七世纪日臻完善。

当时的种痘法,粗略可分为四种:一曰:痘浆法——用棉花蘸染痘疮,塞进鼻孔,使之感染;二曰: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研细,用银质制成的小管吹入鼻孔;三曰:痘衣法——用得了天花的小孩的内衣,给被接种的小孩穿,使之发生痘疮;四曰:水苗法——把痘痂研细调湿,再蘸棉花,塞进鼻孔。

以上种痘法,所用的痘苗是天花的痂,叫做“时苗”,等于人工感染天花,危险性较大。后来改用接种多次后的痘痂作痘苗,叫做“熟苗”。清·朱奕梁《种痘心法》说:“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要炼,即为熟苗。”这种熟苗的毒性小,较安全,故又叫“神苗”。这是我国医学历史上免疫学的一大发明。鲁迅先生赞道:“中国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很少,没有危险了。”

我国古代的种痘法,在十七世纪末是医药学上的一颗明珠,引人注目。此法先后传到亚洲、欧洲、美洲等地,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为人工免疫、预防接种的发明,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前景。

不过,当时种痘法的疗效,还不尽满意。《种痘新书》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据说清朝皇帝福临(顺治)就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也曾因要避免天花的传染,不敢进宫看他父亲的病。加上当时由于人们的迷信思想,认为种痘是件大事,必须先经算命先生排八字,方可种痘,故患天花者不计其。满面麻子疤痘的幸存者,直至解放初还屡见不鲜。

于是,英国医生琴纳从一七八八年起,学习了中国种人痘的接种方法去接种牛痘,经过八年的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取得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伟大创造。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说:“自从有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

于是,由中国传入英国的种痘法,经琴纳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竟成为举世闻名的创举。公元1805年,琴纳的种牛痘法由英国传入中国。

中国医学之花,竟在国外累果了!

这一事实启发我们:祖国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外国是十分珍视的。他们对此研究、发展、再研究、再发展,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伟大的奇迹。而作为宝库主人的我们,不奋起发掘开拓它,又怎能对得起用血汗与才智垒起这座光彩夺目宝库的先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