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杏林拾翠
15182400000026

第26章 古代医家长寿的“秘诀”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有感于六十多岁的年寿时说:“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此诗如用于古代的医家,就必须改为“年开第七秩,屈指何其多”了。

我国古代医家的岁。上“人生七十”的并不稀少;八十、九十甚至上百岁的也非罕见。华佗的弟子吴普年九十余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另一个弟子樊阿也“寿百余岁”。魏时有名医封君达“百岁如童”,还“常骑青牛,有病殆死者,药之即活”。孙思邈写《千金翼方》时,已百余岁。孙思邈究竟活了几岁呢?有的说一百〇二岁;有的说一百二十岁;近年有人考证:他高寿一百四十一岁。根据科学家的推算,人的“天年”寿限,至少应该是一百二十岁到一百五十岁。《黄帝内经》有“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如此说来,孙思邈也不算太高寿,只是“以尽天年”吧了。还有一位医家可真正称得上“寿星”者,那就是三国时期被人当作“仙人”的董奉。据《神仙传》云:“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此说是否神化了董奉,尚待考证。以上事例,说明了古代医家不仅“人生七十古不稀”,而且“尽天年”者大有人在。

为什么古代医家多高寿?究竟有什么“秘诀”?

第一是“清心寡欲”,“悦神爽志”。精神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是一大要素。古代医家很强调静心“养性”、“养气”,就是重视性格情志即精神的修养。清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说:“精神极欲静”。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说:“静者寿,躁者夭”,主张“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的“恬淡虚无”的思想修养。这里面虽有些唯心主义思想的成分,但它告诫人们思想情绪的慌乱对健康确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医家们很强调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整天为个人的得失而忧心忡忡。“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中说:“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至于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这就是医家所谓“正思虑以养神”的道理。只有把脑筋用于正当方面的思考,心境才能坦然,精神无患,七情不能干扰,脏腑活动协调,“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倘若“暴喜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阻”。这就是说,神不悦,志不爽,情绪易于波动,遑遑不可终日而没有达到静之境界,将自食其果,促进“老之将至”,“早生华发”,甚至内外百病丛生,郁郁而夭。

第二是“静中有动”,“动则不衰”。德国学者古菲兰说:“没有一个懒汉能长寿”。这话是有道理的。古代医家在主张“精神极欲静”的同时,强调身体要经常“动”,才能流畅气血。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孙思邈说得好:“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了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话道出了“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辩证关系。孙思邈还很重视体育锻炼。他把前人创造的导引运动的“静功”与“外功”,累合为一,组成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累合、刚柔相济的医疗体育方法,并坚持天天锻炼以防疾病产生。他说:“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华佗学习古人吐纳健身方法,创造了“五禽之戏”,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运动,促使消化正常,血脉流通,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他的学生吴普,坚持锻炼。十年如一日,从而享尽天年。由此可见,“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不动则早衰”,是合乎新陈代谢规律的。历史上,好逸恶劳,脑满肠肥者,几乎都是短命的,而长寿者,绝大多。是属于劳动者。宋代有个若耶村,高寿老农人很多。当时著名诗人陆游“亲见之”,并得出他们长寿的原因是:“殊未辍耕耒”。这是很有见地的。欧阳修说得更好:“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第三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合理调摄饮食起居对却病延年大有好处。常言道:“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合理的饮食,关键在有节制,尤其是老年人,这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患,达到延长寿命的“良方”。古代医家不提倡多食“膏粱厚味”,“务尚淡薄”,反对贪食过饱,尤其反对暴饮暴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认为“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合,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因此,孙思邈强调“食欲。而少,不欲饱而多,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夜勿过醉饱”,“饱食即卧,乃生百病”。至于起居问题,孙思邈还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并说“春欲晏(晚)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孙思邈以上体会,葛洪简单明了地概括成为一句话:“食饮有度,兴居有节”。

第四是“务存节欲,以广养生”。我国古代养生学说又一大特点,就是很注意“节欲”。清代医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说:“戒色欲以养精”。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说“务存节欲,以广养生”。这都是我国古代医家长寿必不可少的要素。因为房劳过度则肾精受损,可引起腰前、阳痿、头晕目眩、耳鸣、膝酸腿软等一系列肾虚症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房中补益”一节,提醒人们“须识房中之术”。因为房劳过度,“精妄出,则损神”,“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倘若“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树竭,惟向死近”。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不可不思,不可不慎”;尤其要“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长寿的秘诀,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之——“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何谓“中和”?《礼·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就是注意调节好体内阴阳,力求保持好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