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杏林拾翠
15182400000007

第7章 闲话古井

井,谁都熟悉。但它的渊源发展,古人怎样为井水的洁净而斗争,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在不少农村仍在使用井水的今天,也许还有探讨之必要。

古人喝的水,不外有两个来源:一是河水,二是井水。一般说来,井水要比河水干净。

据说,印度有个旧俗,人死了,总要先把尸体抬到千河里洗个澡,让死人干干净净地“地天”,然后把他火他。所以,以以。千里的千河流域传染病很多。中国人死了,旧俗也有“浴尸之体”,但都在室内举行。而且据《礼记·大丧礼》记载,洗完尸体的脏水,是“弃水于坎”的。但中国人也有个不好的旧习,喜欢在河旁洗粪桶、洗衣服等。于是,河水也不干净。

由此看来,古代人饮水唯一干净的水源,要算是井水了。所以,古代的“井”字,基本上作“清”字讲。《释名》云:“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

古人凿井非常讲究,往往要要选一个既清洁,水源又好的地方。凿井要求井口“狭小”、打得“至深”。《前汉书》有“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和“新井,入地且百尺”的记载。《荀子·荣辱》也有“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之说。井打后,还要“采掇各一二石,捣如豆粒”的磁石、云母等投入井中。若投云母,还要以“众石盖其上,深。尺”,以便“防云母屑入石水中,饮之有害”。到周代,还用烧砖来垒井,井上还要加盖,“恐虫鼠坠其间,或为庸人所亵”。这是何等科学的饮水井!

为了保持井水的清洁,我们的祖先已采取许多措施:

首先是经常淘洗。相传在原始公社时代,虞舜皇帝曾经亲自淘过井。春秋时代,每年春天,约莫三月间,就要“揉井易水”,“墐灶泄井”。汉代规定每年“夏至日”,要“浚井改水”。当时,在老百姓中流行这样的话:井淘好了,可以去“滋毒”,去“温病”延长“寿命”。宋代苏轼曾把群众在清明时节淘井的风俗写入诗中:“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这种良好的淘井习俗,对保障古人的健康,大有好处。

第二是立井“公约”。为了提醒人们该喝什么井水,不喝什么井水,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就隐约出现一些立井“公约”。《周易·井第四十八》云:“井泥不食,旧井无禽。”又云:“井冽寒泉食”。大意是说:积泥的旧井不可用,陷兽之井不可用,而“井清而泉寒则食之”。到了汉朝,应劭撰的《风俗通义》更进一步把“公约”具体化了。它规定了浚井、修井、淘井、护井等“公约”。历史上人们对那些破坏“公约”者,都鄙视唾弃。

相传在二世纪,有个郡国上计之吏,投宿驿舍,临走时把剉马草泻在井里,以为自己不再回来了。不久,他因事重过驿舍,口渴得要命,便汲取这井的水,竟被剉马草刺喉而死。后人因此相告诫:“千里井,不泻剉”。随着时间的推移,“泻剉”两字被传为“反唾”。故有谚语:“千里井,不反唾”。许多诗人,也借用这个故事以律人戒己。如王宋诗中有“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李白有“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杜甫有“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等诗句。

第三是持刀守井。井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大事。“金文中,借井以为刑法字”,即把“井”字当“法”字,要持刀守在井旁。《易经》曰:“井者,法也”。《风俗通义·佚文》伸其义曰:“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再翻《说文解字》对“刑”的注释:“(刑),刀守井也。”由于古代工具落后,打井困难,一口小小的井,往往成为必争之地。不是户与户,就是族与族为了汲水浇地或饮用而争吵,甚至械斗。为了处理好这个矛盾,文献中有分井的记载。如《墨子》有“二舍合一井”;《风俗通义·佚文》有“八家而九顷二十亩,共为一井”等。

第四是植树驱疫。古人有时因喝了不洁的井水而发生疫疠,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就以为有“井鬼”,于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拜井”;二是种“茱萸于井上”等。对于后一种,虽然与迷信有关,但毕竟还有一些科学性。据《齐民要术》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温病”。这种说法颇有科学依据。吴茱萸经现代有效成分分分,具有抗菌作用,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效力,对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假如种的是山茱萸,也有抗菌作用,它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对伤寒痢疾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对古代种植茱萸等在井上,除摈弃其迷信的一面外,还有防疫的一面。如果其叶子落井分量适当,防疫作用更佳。

此外,经过处理、挑要的井水还可以当药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井以黑为底,能清水散累,人饮之无疾。入丹砂镇之,令人多寿。”井华水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治人大惊九窍四肢指歧皆出血,以水噀面,和朱砂服,令人好颜色。镇心安神,治口臭”等。新汲水“主治消渴反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却邪调中,下热气,并宜饮之,射痈肿令散,洗漆疮,治坠损肠出。冷喷其身面,则肠自入也。又解闭口椒毒,下鱼骨鲠,解马刀毒,解砒石祝喙烧酒煤炭毒,治热闷昏瞀烦渴”。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凡有炊烟之处,就有井的踪迹,饮用大多还是靠井水。因此,写篇《闲话古井》,对卫生保健也许还有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