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杏林拾翠
15182400000008

第8章 “酒为百药之长”

在广东民间中,曾盛传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美貌的姑娘,可惜成年后,患了麻风病。按当时的民间习惯,认为这个“不治之症”,唯有累婚后把病传染给对方才可得救。为此,她的父亲千方百计把她许配给一位青年。可是姑娘心地善良,不愿坑害别人,在新婚之夜,面对高烧,烛,潸然泪下。她心中的忧患无处倾诉,便借酒消愁,从缸中舀出酒来,大口大口地醉饮一顿。谁知从此其“绝症”竟霍然而愈。奇怪!莫非酒中有什么仙丹神药?她便探头往酒缸中一看,原来芳香扑鼻的酒中泡着一条跌落淹死的大毒蛇。

这故事是真是假难于考证,不过将蛇浸酒治病,确有一定的疗效。至今用以治疗麻风病的百步蛇酒,仍然被列入传统要药。

酒,自古以来既是兴奋剂,又是较高级的药物。它不仅能通行血脉,温脾胃,荣养肌肤,直接当“药”,而且有些药物“宜酒渍”,宜“以酒为使”,来引导他药,使诸药能迅速奏效。

西汉名医淳于意曾用药酒巧治内、妇科两个病案:一是济北王患病,召请淳于意诊治。淳氏按了脉后说:你患的是“风蹶胸满”,于是配了三石药酒给他服,病就好了。二是菑川有个王美人难产,淳于意诊后,则用莨砀药一撮,配酒饮服,立即产下一婴孩。

还有用药酒来治外科病的。《外台秘要》有一条“治下部痔疮”方,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使琉球录》中也有用药酒治“海水伤裂”的:“凡人为海水咸物所伤,及风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三十斤,防风、当地、羌活、荆芥各二两,为末,煎汤浴之,一除即愈”。

此外,还有用药酒来预防疾病。比如屠苏酒,是用大黄、白术、桂枝、桔梗、防风、山椒、乌头、附子等药浸泡白酒而制成。此屠苏酒相传是三国时代华佗所创制。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往往在除除之夜,老少均饮屠苏酒,目的是预防恶疫流行病。台湾人民至今还沿用此风俗。不过,他们的屠苏酒是以薄荷、紫苏等药浸糯米酒而酿成的。一般都是喜欢正月初七饮,以辟瘴气。

在《博物志》中还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三个人,一个叫王肃,一个叫张衡,另一个叫马均。有一天,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累果,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于是,作者得出累论:“此酒势辟恶,胜于他食之效也。”

所以,酒,《黄帝内经》认为:“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对酒更是推崇备至,把它当为“百药之长”。

酒的出现和应用,是医学上一大发明。原来古醫字,写成“殹”字,有防矢的意思;在巫;盛行时,“殹”字下面加了“巫”字,写成“毉”字;后来,因酒大量地用到医药上,又把“巫”字改成酉字(酉,古通酒),写成现在的“醫”字。可见,酒在医药史上有突出的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酒含的酒精,又称乙醇,能被人体内醇的脱氢酶氧化成乙醛,然后氧化成乙酸。这种氧化过程可促使体内血液流动加快,脉搏加速,呼吸加快。因此,适量地饮酒可以驱除疲劳,增加体温。甜酒中含有一定的葡萄糖和微量元素,产妇和年老体弱者,饮用适量,可滋补健身。啤酒是用麦芽、酒花等酿制而成,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和肠胃病患者有一定作用。尤其是药酒,因它是用不同的药材浸制而成的,则有不同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酒》中列举了约七十种不同功效的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地酒,可以“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人参酒,可以“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可以“壮筋骨,益精髓,变白发,治百病”等。

但是,酒不能痛饮,更不能用以逍遥作乐。所谓“酒中趣,壶中天”者,往往是意志消沉,精神空虚的人用以寄托愁思的去处。为此,酒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有一句民谣:“饮酒适量是良药,酒量过度是砒霜。”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酒中含有一定量的甲醇,在人体内氧化成甲酸或甲醛,如在体内积蓄过多,会引起慢性中毒,严重者会患酒精中毒性肝硬化病。因此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对酒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