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 要有创新,生命的质量才会得以提升,人类的文明才会进步。而人的思维是萌发创新能力的内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个绝妙的想法可以使一个困惑好久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个精彩的点子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好的方案可以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留下光辉的一页。这些好想法、好点子、好方案靠的是什么想出来的?是创新思维。因而有人说:一个人头脑里有了创新的思维,就等于有了一笔财富。
对于正处在中学时代的青少年来说,培养和拓展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初中时期是学生智力飞跃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思维?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它是一个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有人不禁要问: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可以叫创新吗?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可以叫创新吗?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可以叫创新吗?可以,怎么不可以。这是人们在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方式在描绘自己的生活。
无论有多少说法,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打破旧有的固定模式,开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有的难题。创新思维,它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离不开知识的增长和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在一个中学里,一位老师用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告诉同学们怎样去理解创新思维,怎样来打开自己的思维模式。
一节创新思维课上,老师对同学们出了这样一个考题:在一条船上,装有75头牛和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最后,根据抽样结果发现,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75减32,船长43岁,75头牛减32只羊,船长43岁。可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同学们,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题啊,那个船长的年龄,他和75头牛,和32只羊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的。可是学生一看,这个题都出出来了,肯定有标准答案,他们还是动了脑筋了,他们一相加,也一想,一加,75加32,107岁。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他们一除,一除出来,75除32,二点几岁。又一乘,一乘起来,2000多岁,他动脑筋了,75头牛减32只羊43,43岁开船不正好吗,这就是思维定势就定在那儿了。
看完例子,也许大家都明白了,创新思维就是打破本有的思维模式,不要困在里面走不出来。有句经典话说得好: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由此可知,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
在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创新思维,那就着手培养这种创新能力。首先,同学们就要给自己一个“心理解放”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选择和发展的机会,才能成为一个有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创新的人才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各种创新中,更加呼唤着创新思维的出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青少年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来迎接未来世界新的挑战。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的创新思维开发到什么程度,社会就前进到什么水平。人类不能没有创新。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越来越重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
那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敢于打开思维空间,走出思维惯性。
有很多同学总是被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在哪儿,不敢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更有很多人有从众心理,就是个体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这就是可怕的思维惯性。从众、权威,这两个代表性的词语,让同学们不敢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建议,有的只是盲目的跟从。
一个中学的老师,在一堂创新思维课上,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有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一个钉子。他又聋又哑,说不出话来,这时候,他该怎么办呢?比划。人家给他一个锤子,给他一个榔头,他都摇手,不,他是要买钉子,他就使劲比划。就这点东西,不是锤子不是榔头,肯定是钉子,给他了。他点头,高兴。
老师一说同学们,下面又有一个盲人,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我们怎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那个同学们说,老师我们知道,现在不能这样比划了,要这样比划。全班同学都赞成这样比划,老师说他不需要比划,他直接说买剪刀,因为他是盲人,瞎子们嘴巴会说话。
通过了这个例子,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前面的例子是比划,老是比划比划再比划,把同学们的思维引进,引进什么,引进比划的思维定势上了,这就叫思维惯性。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要打破一个叫思维封闭。同学们站得层次太低了,没有站得很高,思维封闭了,当然就不能创新了。思维封闭,要打开思维的空间。
其次,创新更需要青少年有颗进取心。
进取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可贵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取心,那他终生将会碌碌无为;人类如果没有进取心,社会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绝不可能进入有着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
古往今来的一切发明家之所以能在各个不同的技术领域中独占鳌头,无不因为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切有志于做出发明创造的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注重于培养自身最基本的素质——进取心。
发明家冯如,12岁到美国,先在旧金山做杂役,后到纽约一家机械厂工作。一股强烈的进取心驱使着他如饥似渴地自学中学数、理、化,并钻研有关力学、电学、光学等理论知识。苦学了10年。在20出头时,他就设计制造出打桩机、抽水机等机械。还是由于进取心,促使他勇敢地进行了让人飞上天空的大胆尝试。1906年他开始研制飞机;1910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国际飞行比赛中,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以最佳成绩获比赛第一名,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正是他这种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为国家争了光。青少年不要满足于现状,剔除掉那些得过且过、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处世观念,要抱有一颗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美好未来,创新为帆!
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个盲目的理念,不是一个赶时髦的字眼,更不是一个胡思乱想的思维活动。创新是一个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人生需要,创新是社会责任,创新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