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人的嘴
15194200000003

第3章

洋草深深地叹口气:“你是不知道啊,我宁愿像你一样没人管没人问,自由自在,自生自灭。灭了也不怕,春风吹又生嘛。当初我在自己的国家里也是这样,只是草,享受着草的自由自在。自从被移栽到这个地方,就不再是简单的草了,小区的人把我当成了空调机、净化器、吸尘器、解毒丸、清肺抑火膏、心脏起搏器、健康长寿草……小区里的人比草还多,每天早晨和晚上都有千八百人围着我吐气、练功,他们的健康找我要,身上的种种病气要靠我给吸收,什么结核菌、肝炎病毒、感冒病毒、大肠杆菌,甚至梅毒、艾滋病毒,不断地往我身上喷吐,你说我能好得了吗?还有,小区的狗差不多快跟人一般多了,你们的这些狗东西可真是没规矩,不停地在我们身上拉屎撒尿,要知道这些狗尿碱性很大,狗屎很热,快把我们烧死了,怎么能长得好?我就纳闷,你们是没人管的野草,狗儿们为什么不跑到你那边去拉屎?”

野草听到这儿一激灵,身子往后一仰,挺得更高更直了:“我告诉你这是为什么吧,因为我们长得高大繁密、强壮茂盛,这就是‘杂草丛生’的优势,什么植物都混杂在一起,带刺的、带钩的、长蔓的、有味的、开花的、结果的,你拉我拽,你蹬我踩,相互竞争,相互依赖,长势威猛,气势汹汹。而现代人和他们的狗东西们,都活得娇气、脆弱、胆怯,不敢靠近我们,一看我们的样子就怀疑里边有危险,说不定藏着吓人的活物,像长虫、刺猬、黄鼬、狐狸等等,蚊子、小咬、蜘蛛网就更甭提了。我们乐得他们能进来践踏一番,让我们也透口气,或者让那些狗东西们进来拉屎撒尿,好歹也是肥料嘛。可他们就是不敢呐,你有什么办法。”

洋草妒忌地问:“说也怪了,你们天天都吃些什么呀,哪来这么大的劲呢?”

野草昂起头,神情傲慢:“那是当然了,这就叫自然,世界上最强大的就是自然。顺其自然,自自然然,我们里面什么都有,缺什么就会补充什么,所以生命力强盛。你倒霉就倒霉在太单薄、太单调,又离乡背井,水土不服。当下什么都讲究优胜劣汰,你们必然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头上见阎王。”

洋草抱怨:“那为什么还非要花高价、千里迢迢地把我们买来呢?听说为了种我们还砍掉了许多树,那多可惜呀。树是给城市遮荫并散发水分的,我们是要吸收大量水分的,这多不划算呀。”

这回轮到野草愤愤然了:“这你就不懂了,这叫交学费。等学费交够了就能升级,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升级换代,让草长得越野越好,看上越像原始生态越好。你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家草已经不吃香了,等着你们的不是死亡,就是赶快变种,以适应我们这里的环境。”

洋草神色黯然,垂下头不再出声。

将公园四周的高墙,和一些有碍观瞻乃至产生污染的建筑物统统拆掉,换成栏杆,让公园的绿色透出来,让外面的人透过栏杆可以看到公园里的绿……这就是城市的“透绿工程”,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是,当我看到一些公园的栏杆时,却一阵毛骨悚然,立刻联想到这栏杆里面或许不是什么公园,而是监狱以及军火库一类的秘密设施。这栏杆粗看还比较漂亮,细看却极其凶险,在栏杆的顶部有两排弯曲的尖刺,一排向里弯,一排向外弯,每根半尺多长,如野猪的獠牙一般锋利。在两排獠牙的中间还埋伏着无数笔直而尖细的箭镞,纵然逃过了明枪还有暗箭……这些东西用来对付谁呢?

自然是那些不买票就想进公园的人。翻越公园的栏杆固然不对,难道就该开膛破肚,甚至被扎死?公园的主人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要把栏杆设计得这般狠毒?倘有顽皮的孩子出于对惊险的好奇而被误伤怎么办?真打起官司来,栏杆的主人恐怕得输。

这诡异的栏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城市意识:看着是在为群众做好事,骨子里却把人看得很贱、很轻。以至于连公园都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游客和市民,却天天在喊什么“跟国际接轨”、“建设国际大都市”……哪个“国际大都市”里的公园还有栏杆?因为人家的公园不像我们要卖这么贵的门票,甚至连博物馆都竞相免费迎客,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出人,还要栏杆何用?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等等。

现代城市建设最时髦的一句口号是“以人为本”,实际干起来往往是“目中无人”的。比如在我们这一大片住宅区外面修路,施工者只给汽车留出一条弯弯的窄窄的过道,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统统挖掉并用护板隔离起来。你修路纵使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把数千户居民的路给堵死?人活着最基本的需求是衣、食、住、行,这些人只要出门就得冒生命危险跟汽车轱辘抢道。由于这是一条连接城乡结合部的主干道,汽车格外多,而且开得贼快,人们夹裹在汽车中间,胆战心惊,气喘吁吁,每次一进一出都像拣了一条命。

其实,要留出一条小道供行人通过非常简单,也非常自然,不必打什么“以人为本”的旗号也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得到。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髙唱“以人为本”的人,脑子里真的有“人”吗?我不知道这个口号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也不清楚它的真实涵义,却想起前年在英国遇到的一件事:当时伦敦市民正讨论和表决关于伦佐皮亚诺大厦该不该建的问题,最后持反对意见的人占多数,致使建筑商一直未能拿到大厦的建筑许可证。

这是一座300米髙的尖形建筑物,建成后将给伦敦的天空中增加一个“漂亮的锥体”,成为又一座标志性建筑。但伦敦人认为,伦敦的天空不属于政府或某个开发商,它属于伦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伦敦的市民。尽管大厦的开发商一再许诺,这座大厦“绝对符合滅环保要求,建成后将直接用泵从地下抽水,利用太阳能光板为楼内供暖,还要修建一些花园改善自然通风……”但,不获得伦敦民意测验的赞同,却甭想动工。

最近媒体报道,伦敦市民要对此进行新的论证。这是对市民的尊重,也是对城市的尊重。有了这种尊重,才会有珍惜和呵护,才会小心翼翼地规划和建设。

是建筑的理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城市建筑需全民参与。现实是,不要说一般民众对建筑没有发言权,就是建筑界的专家能够参与一下也算不错了,北京的“鸟巢”先施工再喊停,先通过再修改,整个过程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现代城市建筑是一种“强势文化”,它偏重体现金钱和权力的权威意志。所以只要看到一个城市的建筑水平,大体就能了解这个城市以及它的决策者的水平。

可是不要忘了,好城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建筑必须要能在老百姓的心里活起来。比如过去的劝业场,民间关于它的传说特别多,当初是谁设计的,牌匾是谁题的,风水如何之好,建筑如何结实,大水泡不坏,大震震不塌等等。当时外地进津的人必须得逛逛劝业场,不逛劝业场等于没来天津,不住在市中心的天津人,隔一段时间也得来逛逛劝业场,好像长时间不去劝业场就会跟不上时尚,容易被天津市的主流社会所抛弃。劝业场是一座建筑,却成了一种标志、一种文化,甚至挂在劝业场二楼拐角处的一幅大型滑稽照片,一个很有人缘儿的男人龇牙咧嘴地蹲在地上抠脚丫,至今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想起来便会情不自禁地在嘴边泛起笑意……市民喜欢和欣赏自己的城市,以城市的建筑自豪,才能扶持和善待建筑。若劳民伤财,与群众的情感格格不入,甚至惹得议论纷纷、骂声不绝,无论主家多么喜欢,恐怕也是失败的建筑。

中国的城市正热衷于建雕塑,而由国内外知名的雕塑家、建筑学家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师们组成的评审团,却给中国的“城雕热”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评定了上海的1034座城市雕塑,其结论是:80%是平庸之作,好的和极为低劣的各占10%。

其中有个最为古怪的现象,即中国的城市雕塑都喜欢跟“圆形”玩儿命。《奔向未来》是一堆不锈钢顶着个圆球,《托起新世纪》是两双手举着个球,《花开新千年》是钢片上挂满球,《腾飞》是抱着球,《光华》是顶着球,还有夹着球、咬着球、转着球、抛着球……现代人气势大,一表达雄心壮志或规划未来,就拿地球说事,自然也就老在圆上做文章了。这让人想起繁华的南京路中段,有一个著名的黄金三角地,以前长满大树和花草,给拥挤的市中心留着一片宝贵的绿荫和一个透气孔。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这里竖起一座雕塑,是切开的圆锥形,里边分别站立着工、农、兵三尊雕像。附近的居民解释说:这是一座开花坟,里边埋葬着在地震中死去的工、农、兵。

那是“文革”中的产物,塑成什么样都不足为奇。由于它是抗震纪念物,又是“工农兵”,无人敢动它,甚至连无孔不人的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敢打它的主意,至今还矗立在那块黄金三角地的中央,并阴错阳差地形成一种类似圆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