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31

第31章 围歼杜聿明集团(2)

12月18日,蒋介石又电令刘峙:“(一)贵总部后方及不必要人员即移驻江南,贵官及作战指挥人员仍留驻蚌埠指挥。(二)六兵团指挥九十九军、九十六军、六十侂军与四十六军联系,担任女山湖至正阳关、淮河之防务,如遭受强大共军压迫时,则采机动作战逐次抵抗以争取时间,而后以有力一部固守桥头阵地,主力依计划转进至江南预定位置,守备江防。(三)五十四军、三十九军、六十六军(欠一八五师)即开南京”。

20日,蒋介石再次指示刘峙:“(一)贵部指挥六兵团及八兵团部队继续加强淮河守备,阻共军南窜,如共军主力向我真面目进攻时,应依淮河地障抵抗,非万不得已,不得撤退。(二)该总部对诸后方交通路应迅为整备。(三)各部队笨重辎重得由该总部适时规定南运”。

蒋介石并指示华北方面的国民党侯镜如兵团(即国民党第十七兵团):“俾万不得已时撤回江南”。

与此同时,蒋介石大力加强长江防务,积极准备把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并且在长江以南,重新编组150万至200万军队,以加强江南的防御力量,为此在各地设立了许多新兵编练司令部。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黄维兵团被歼后,蒋介石眼看长江以北的败局已定,因此,一方面准备逐步收缩兵力,将长江以北的军队撤退到长江以南,加强长江天险的防务,确保南京和上海的安全;另一方面在长江以南地区,大力编组新的军队,加强江南的防御力量。

蒋介石调整军事部署的目的,是阻止人民解放军继续南下,以便争取时间,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卷土重来。

但是,蒋介石此时还下不了将军队立即撤退到江南的决心。他幻想长江以北的部队尚能够抵挡一阵子。因而在给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电令中,强调“非万不得已,不得撤退”。这反映了蒋介石这时既想收缩兵力,将军队撤到江南,而又对江北形势抱有幻想,下不了决心立即撤退的矛盾心理。

至于对华北战场的国民党傅作义集团,蒋介石抱的幻想更大。傅作义集团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唯一较为完整的可做战略机动的一个集团,蒋介石既企图利用这个集团阻止我军南下,以便掩护他在江南重整军力;又企图将这个集团经塘沽海运到江南,增援华东战场或扼守长江,进行垂死挣扎。

所以,让傅作义集团继续守在华北,还是将它撤回江南,蒋介石举棋不定,决策难下。

如果让华北国民党军南逃或西撤,这将对全国战局不利,为实现将国民党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目的,中央军委、毛泽东利用了华北国民党军认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必然进行休整,不会马上入关的错觉,又抓住蒋介石举棋不定,想将华北国民党军南撤,但还没有作出最后决策、没开始行动的关键时刻,在继续进行第三阶段淮海战役的同时,于12月5日及时地发动了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

毛泽东作对杜聿明集团“暂不作最后歼灭”决定之谜

黄维兵团被歼后,华野和中野可立即发起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作战,准备歼灭杜聿明集团,但毛泽东指出“暂不作最后歼灭”,这是为什么呢?

有关内部资料披露了当时实情:

如果我军在淮海战场上迅速全部解决杜聿明集团余部,则国民党全局动摇,势必重新部署,蒋介石可能以在上海集中待命的数十艘船只突然北上,作接走华北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的计划。所以,淮海战场这时我军如何动作,对平津战役关系重大。

为配合平津战役之作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令淮海战场我军,对被围的杜聿明集团余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这样,可使蒋介石看到他的几十万大军还在,就不会马上决策让华北的军队南逃,可以达到稳住华北敌军的目的。

12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14日,中央军委正式通知华野围攻杜、邱、李的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待黄维兵团歼灭后,集中较多兵力,再举行攻击。

华野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后,鉴于敌人连日来疯狂南突,我军阻击任务比较重,所以报告中央军委,我军在阻击敌人南突的同时,设法以师为单位争取轮流休息。

16日,黄维兵团已经全部被歼,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已停止北援,杜聿明集团南突之势锐减,所以华野决定就现阵地休息3天,以小部队监视包围圈里的敌人。但是,中央军委考虑平津战场上分割包围敌军的行动正在紧张进行,所以当天指示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可休息10天,然后集中华野全力发起攻击。对杜聿明集团应不断进行政治攻势。

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为配合平津战役,令华野自16日起转入战场休整,并加强对敌围困,展开对敌政治攻势;中野全军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并担任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视情况加入战斗或消灭突围之敌。如李延年兵团再次北犯,拟可就地歼灭。中野各部按照总前委的命令,均拟定了半个月(到1949年1月2日止)的休整计划。

17日,华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和总前委的命令,即部署休整10天,规定了休整期间的4项中心工作:敌人突围则歼灭之、研究战术、整理组织和展开对敌政治攻势。

到了22日,平津战场的形势迅速发展。我军已完成了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的任务,攻歼围敌的作战已经开始。22日当天,我军即全歼新保安之敌主力三十五军军部和两个师。这时,蚌埠李延年兵团五十四军已撤回南京,李延年兵团第三次向北增援的可能性已大减,刘汝明兵团已撤到合肥一带。所以,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可集中全军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休息至下月初,约于5日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

根据中央军委22日的指示,华野前委经研究,决定华野全军再延长休整10天,到1月5日左右,再开始攻击。25日,华野前委电示各兵团各纵队遵照执行。

至于休整期间的活动内容,华野前委向各纵提出几点:(一)加强攻击准备,政治上深入动员,总结政治上攻势经验,军事上研究经验,酌量调整部署;(二)继续巩固新兵,做好转化俘虏工作;(三)继续利用天气变化及敌人困难等条件,向被围困敌军展开普遍的、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四)对部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注意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五)补足弹药。

从淮海战场来说,这时暂缓攻击,转入休整,不仅对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有利,而且对最后全歼被围困的敌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也是有利的。这时,徐州地区天气骤然变冷,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包围圈里的敌人粮草断绝,忍饥挨饿。对敌军延长包围时间,可以利用天时条件,进一步造成敌人各种方面的困难,瓦解其斗志,消磨其锐气,而我军则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做好最后攻击的充分准备,以较少的兵力消耗、较短的时间,争取更大的胜利。

淮海战役中总前委唯一的一次会议

12月12日淮海战场上战役第二阶段即将结束,黄维兵团所属4个军,已大部被歼,八十五军除少数人员外,已全部被歼,十四军所剩不过2000人,十军也已被歼三分之二以上,十八军也已经被歼过半。黄维兵团全歼在望,杜聿明集团也投入罗网,插翅难逃。

当天,中央军委给总前委5位领导成员发来指示电。指示电说:估计黄维数日内可全歼,邱、李则尚须较多时间才能全歼。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5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给中央。如粟、谭不能分身到总前委开会,则请伯承至粟谭指挥所,与粟、谭见一面,了解华野情况,征询粟谭意见,即来中央。希望伯承能于12月20日至12月25日间到达中央会谈。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正酝酿着下一篇宏文的腹稿。这篇腹稿的总题目,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如何乘胜前进,发展革命形势,进军江南,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为此,中央军委在给总前委5位领导成员的指示电中,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结束后,我军如何进入休整,进行江淮、平汉作战,渡江作战,以及渡江后各个野战军夺取和控制的城市分布等提出了初步设想,以征求总前委的意见。

在接到中央军委指示后的第4天,即15日,黄维兵团被我全歼,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了。这时,在北面陈官庄地区,华野正在压缩包围圈,粟裕、谭震林都在全力指挥作战。因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了不让粟裕、谭震林离开战场,决定将总前委会议放在华野指挥部驻地蔡凹村召开。

蔡凹在肖(县)永(城)公路南,距肖县县城约20华里,在总前委指挥部驻地小李家村的东北方向,相距100多华里。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将胜利的时刻,战地会面,心情格外兴奋、激动。

17日早上,谭震林也由山东兵团驻地赶来,总前委5位领导人,第一次共聚一堂,商讨战事。这次会议,是淮海战役中总前委唯一的一次聚会。

会前,华野前委已向中央军委发出一份申请中央军委准予犒劳部队每人猪肉半斤、香烟5包的报告。中央军委回电说:“淮海战役已进行月余,前线将士浴血歼敌,辛劳备至。华野前委所提及应照准。兹有军委决定,凡我华东、中原参战部队前线人员,一律慰劳每人猪肉1斤,香烟5包,凡不吸烟者,得以其他等价物品代替。此项款物,由华东、中原两军区按所属范围分担。”会间大家看了电文,都很高兴,深感党中央对前线部队的关怀和爱护。

总前委会议,17日整整开了一天。鉴于杜聿明集团歼灭在即,未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议主要是研究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渡江作战建议与部队整编方案。

当天晚上,刘伯承、陈毅带着总前委5位领导人研究的渡江作战建议和部队整编方案,驱车北上,前往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邓小平回到小李家村,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驻地,粟裕仍留在蔡凹村,指挥华野部队进行战场休整和部署防敌突围的措施。

活地狱陈官庄

解放军的包围圈箍得如铁桶一般,杜聿明的两大兵团突围无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在这方圆百十里的土地上,人类历史上黑暗一幕延宕了30多个日日夜夜。这里,没有阳光,没有生气,人类社会最阴暗的、最无耻的动物性的荒淫、无耻、残忍、贪婪,都在这里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严寒和饥饿的威胁将国民党军官兵推到死亡的边缘。很多年后,经历了那场磨难的人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他们这样讲述道:

“那是一座活地狱,一个魔鬼的王国。”

以下是活地狱陈官庄当年留下的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活人受罪,死人也不得安”。在陈官庄这座活地狱内,没有树木,没有五谷,没有柴草,没有屋顶,没有飞禽走兽,听不见鸡鸣狗叫,人们都生活在地洞里。下雪天,他们凄凉地撑起降落伞的白布来挡风雪,所有坟墓的棺材都被挖出来当柴烧。被国民党军挖开的坟墓周围散满枯骨,棺材板做了燃料,陈官庄一村民哭诉说:“他们扒了我的祖坟,活人受罪,死人也不得安啊!”

镜头之二:黑市与赌窝。贪婪成性的国民党军,竟在地狱里大作其黑市生意。当官的用机枪扫开士兵,把飞机上丢下的香烟、粮食、馒头、罐头、食品等抢过来,然后,以高价卖给士兵。于是,陈官庄北飞机场附近,出现了一个黑市场,满地都是摊子,人来人往,居然热闹一时。陈年古墓里的破棺材板,都扒出来搬上了市场,一麻袋碎木材可以换到两碗大米,一块大饼要换5块大洋,一块银洋只能买到一支香烟。

官员们搜刮的钱没处花了,便疯狂地赌博,赌风炽热,他们的地洞里,随处可以看到牌九、麻将、扑克。飞机场的那个黑市场也就充做了赌场,每天一聚就是二三百人,一注至少3块银洋或3万金圆券。

镜头之三:地狱里的野兽。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从徐州撤退途中路过肖县时,就向伪肖县县政府派了200名妇女来做军妓。在青龙集,全庄妇女被集中关在几间房子里,晚上匪军就拿着火柴、打着电筒去挑选年轻的出去“推磨”,以后就是十几岁的女孩和四五十岁的妇女也难幸免,到后来许多下级军官的眷属也遭轮奸之劫。投降过来的原国民党第五军第二○○师五九八团丁赛衡说:“一到夜里,各庄上娘儿们大哭大叫,十分凄惨,就像到了地狱一样。”

镜头之四:强盗世界。地狱里的国民党军官兵各人都为着自己打算,要吃要钱,于是,互相间残忍地抢劫杀戮,造成一个恐怖的强盗世界。当地老百姓的财产早已被抢光,衣服都穿到军官身上,准备随时逃跑。柴草、家具、木柱、门框、屋顶被做饭烧光,粮食抢去吃光,一直到找不出一点东西为止。

自家人内部也一样地在拼你死我活。有一天,一辆汽车载着几个官太太驶过,车上有几罐饼干,一群士兵便一拥而上,把饼干抢光了。一个姓徐的营长见状,也脱下大衣挤进去,饼干没抢到,回头一看,大衣却被别人抢去。

哪里飞机丢下来粮食,大家便跑来抢,飞机继续丢下来便压在人堆上,天天压死人,在后面抢不到的,便用机枪扫射,然后将粮食抢去。

1月5日,在陈官庄空投场,八军和九军因抢米互相火并,打死几百人,白米和鲜血混在一起。

镜头之五:疯狂与空虚。12月19日,天降大雪,空投中断,外援的希望断绝,而官兵自动向解放军投降者又日益增多,邱清泉知道末日已经来临,便托付后事,指定他死后的指挥人选。当人选确定后,又自言自语地说:“我今年已经48岁了,看也看够了,玩也玩够了,什么都享受过了,就是死也值得了。”于是,每日在司令部里找几个女戏子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狂笑痛饮,喝得醉醺醺。有时挎着女护士到各军去饮酒跳舞,直喝得昏天黑地,回来蒙头大睡,任事不管。

被困在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陷入了与黄维兵团相同的困境:外无援兵,内缺粮草。没有粮食吃,是杜聿明面临的极大难题。国民党空军运输机一天空投的粮食,只够每人每天吃一顿的。由于包围圈狭小,加上空投的风向关系,空投的损失非常大,许多空投物资都飘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各部队为争夺空投粮食和物资而吵闹不休。

为了填饱肚子,国民党军官兵先是搜刮当地老百姓的粮食,然后是宰杀军用驮马,第二兵团一个骑兵旅的3000多匹战马,在一个早晨就被通通杀光分掉了,最后是吃野草、树皮。许多饿红了眼的官兵,为了一口食物,不惜大动干戈。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描述当时的惨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