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只要听到收音机一响,什么也不顾了,向着投下的食物袋亡命般地冲去。我在观察所见到过,甲抢到一块大饼(因为当时投的是大饼)来不及吃,会被乙一枪打倒,乙将饼转夺过来,还来不及送到嘴内,又会被丙一枪打倒,再把乙手上的饼转夺过去。如此循环不断地你夺我争,为着一块大饼,牺牲几条命或几十条命。当时战壕内流传着这样一些话语:“见了飞机乱哄哄,甩了枪杆打冲锋,不要生命要大饼,求得一时饱腹中。”
12月4日,杜聿明集团采取逐次攻击战法,向濉溪口方向发起攻击后,进展缓慢。邱清泉兵团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才推进到青龙集、陈官庄以西、以南地区。然而,在西北方面担任掩护的孙元良十六兵团的赵破楼、朱大楼等阵地先后被华野我军一纵等部队攻破,我军还于5日晚歼灭了归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指挥之“剿总”特务团,并乘胜尾追,突入至十六兵团阵地内,把十六兵团阵地打得一片混乱,在东北方面担任掩护的李弥十三兵团的阵地也被我军不断压缩,战斗不止。
杜聿明于6日中午率指挥部路过李石林附近地区时,邱清泉和孙元良仓皇找到杜聿明,邱清泉对杜聿明说:“孙副主任认为目前情况不利,要重新考虑战略,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请他再讲讲,我们研究一下。”杜聿明便与邱清泉和孙元良一起,赶到李弥司令部,召开会议。
杜聿明为前进指挥部主任,孙元良为副主任,会议开始后,孙元良说:“目前林彪已率大军南下,我们攻击进展迟缓,掩护阵地又处处被突破,再战下去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目前只有请主任当机立断,才可以拯救大军。”
孙元良讲得十分动听,邱清泉在旁随声附和:“良公的见解高明。”李弥则保持沉默,在孙元良、邱清泉的竭力鼓动下,最后表示:“请主任决定,我照命令办。”
面对3位兵团司令官的意见和表态,杜聿明心情十分沉重。他左右为难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3天以前大家按这句话办,就可以全师而归,对得起老头子了,今天做恐怕晚了。敌人重重包围,能打出一条血路还有希望,否则重武器丢光,分头突围,既违抗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呢?”
当邱清泉表示“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后,杜聿明接着说:“只要能打破一方,一个兵团突破一路,还有一线曙光,我也同意。万一各兵团打不破敌人,反不如照他的命令坚持打到底,老头子有办法就请他集中全力救我们出去,否则我们只有为他效忠了事。在我判断,林彪入关后南下,至少还要1个月,在这一月之内,我们牵住敌人,请老头子调兵与敌人决战,还是有希望的,如果目前林彪已南下,老头子调兵也来不及,关键就在这里。”
听了杜聿明的叙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3位司令官都未表示愿意为蒋介石效忠,仍然讨论着如何利用空隙逃出包围圈,特别是孙元良极力主张突围。
见此情况,杜聿明只好说:“只要大家一致认为突围可以成功,我就下命令,但各兵团必须侦察好突破点,重武器、车辆非至不得已时,不能丢掉,笨重物资可先破坏。你们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可以下命令。”
会议至下午3时结束,决定分头突围,到阜阳集合,这便是杜聿明集团第一次突围的决策过程。
杜聿明集团的第一次突围以损失1个兵团而告终,孙元良兵团率先结束了在淮海战役中的使命。
孙元良兵团于6日晚20时,分成多路纵队开始突围行动,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却按兵未动。
李弥(1902-1973),云南盈江县人,黄埔四期学生,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供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投靠蒋介石,参加新军阀混战和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8年任国民党三十六军二六八旅旅长。1939年起,历任国民党第五师副师长、荣誉第一师师长、第八军副军长。
1944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任第八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蒋介石的反共内战。
1948年7月,任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十三兵团组建时,辖第八、第九、第三十军等3个军。淮海战役发起前,第三十九军在葫芦岛,后调至蚌埠归属第六兵团系列(虽然在淮海战役后期,在包围圈内又成立了六十四军和一一五军归他指挥,但这两个军是仓促成立的,六十四军由王洪九部及收编的散兵游勇组成,共4000余人;一一五军由第三十九师司元恺部扩编而成,所属的一八○师仅3000余人,这两个军没有多少战斗力),因此,李弥兵团实际上也只有两个军。
李弥于6日下午4时在司令部召开军、师长会议,传达突围部署:“3个兵团分西、南、北三面轻装突围,目的地为阜阳,于6日黄昏实施。”但“与会军、师长都一致表示时间过于仓促,部队都摆在第一线,不但突围困难,就是脱离阵地亦不容易。最早也要在7日拂晓,才能开始行动。如果邱、孙兵团要走,就让他们先走。”李弥本来对突围信心不足,遂同意军、师长们的意见。在与杜聿明接通电话时,报告了此决定。
杜聿明集团中,最具战斗力的是邱清泉第二兵团。
邱清泉第二兵团,辖第五军、第七十军、第七十二军、第七十四军、第十二军(在包围圈内又编成第一一六军)等5个军。这个最具实力的兵团,在邱清泉召集军长开会讨论部署突围时,气氛却很消沉。而邱清泉尽管在杜聿明召集3个兵团司令官讨论突围时主张突围,但会后一想,丢掉重武器突围对不起蒋介石,又犹豫起来,于是建议杜聿明参加第二兵团军长以上的会议。
杜聿明说明突围理由后,参加会议的其他人表示同意突围,而邱清泉却不表态。姗姗来迟的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听说要突围,极力反对,且咆哮如雷地说:“你们怕死,想突围逃跑,那是办法吗?怎么不集中力量,硬打出去?突围有被各个消灭的危险,应该考虑这个不利的后果,我第七十四军包打第一线。”
邱维达的意见给了邱清泉的支持,邱清泉遂明确表态不主张突围。
李弥兵团不突围,邱清泉兵团不突围,杜聿明只好改变突围的决定,令停止突围,然而孙元良兵团有意不与杜聿明联系,单独开始了突围行动,结果全军覆没。
杜聿明集团的第二次突围
孙元良兵团突围失败后,杜聿明仍然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争取在南边突破,与黄维兵团会合。他调整了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部署,邱清泉兵团集中炮火和战车,以1个军向南进攻;李弥兵团坚守李石林、青龙集地区。“两个兵团的作战方式采取‘滚筒’战术,邱兵团前进一步,李兵团就放弃原阵地紧跟一步。”
杜聿明在部署进攻的同时,还电报蒋介石,建议:“现各兵团重重被围,攻击进展迟缓,以现有兵力解黄兵团之围绝对无望,而各兵团之存亡关系国家的存亡,钧座既策定与共军决战之决策,应即从西安、武汉等地抽调大军,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与共军决战。”
然而,蒋介石的复电是:“现无兵可增,望弟不要再幻想增兵,应迅速督率各兵团攻击前进,以解黄兵团之围。”期间,刘峙也乘飞机到陈官庄上空,令杜聿明赶快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攻击前进。
可是,杜聿明集团的突围进攻一开始并不顺利,邱清泉在部署进攻时,因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在会议上曾坚决主张向南硬攻,第七十四军军长曾申明“包打”,所以在兵力部署上就以此两军为主攻部队,一同攻击,并肩前进。
照预定计划,7日两个军同时攻击。然而,邱清泉在具体实施攻击时,七十四军按时开始攻击行动,而七十军仅做攻击准备,至9日才参加战斗,比七十四军的攻击时间推迟两天。七十四军战斗力较弱,攻占不了一个小村庄。
于是这两个主攻部队之间相互埋怨起来。第七十军埋怨第七十四军战斗力太差,以1个军的兵力,攻占不了一个小村庄,实在太不中用。第七十四军则埋怨第七十军迟迟不开始攻击,使解放军的压力全部加在它的头上,使它挨打。
邱清泉兵团内部军与军之间相互埋怨,邱清泉兵团与李弥兵团之间则相互争吵。据敌九军军长黄淑回忆:“从7日到9日,3天战斗中,邱兵团的攻击进展甚小,伤亡极大,李兵团的防守阵地亦受到解放军强大压力,有的阵地为解放军所突破。邱、李二人此时则吵得不可开交,后来李弥根本不同邱清泉通电话,而要副司令官赵季平或陈冰代替。杜聿明只好又作第二次调整,即两个兵团各自掩护,齐头并进。”
杜聿明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经常相互争吵。杜聿明在回忆中也如是说:“国民党军攻击失败后,战车、步兵互相埋怨,内部矛盾重重,闹得一塌糊涂。同时李兵团官兵认为该兵团老担任掩护,被动挨打。还有,攻击部队每占领一个村落,尚可挖老百姓的粮吃,而掩护部队则吃不到,因此意见甚多,并认为我不公道,有私心。”
尽管杜聿明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应当说,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各兵团的攻击还是卖力的,七十四军攻击前进时,军长邱维达亲自指挥。十三兵团第九军守备魏楼的团长孔志坚和第八军守备新马桥的团长杨京,在我军的攻击下擅自撤退。李弥为整顿军纪,挽救颓势,将两位团长先后枪毙于孔楼村头,以儆效尤。第四十二师在与我军的战斗中,师长石建中负重伤,副师长伍子敬继续指挥战斗。
邱清泉兵团第七十军九十六师是一个攻击力较强的部队,师长邓军林回忆了当时激烈进攻的情景。
关于攻打鲁楼。鲁楼是杜聿明集团南下的要冲和必夺的目标,邱清泉奉命攻击鲁楼,令九十六师派兵掩护七十二军正面攻击,战斗至为激烈。
邓军林回忆说:“第二八八团部队前进到鲁楼西南,靠近村沿,遭到土堤上的解放军侧击,打不过去,伤亡惨重,装甲车一部被毁。第七十二军虽一度攻入鲁楼,旋被击退,终未得手。邱清泉见鲁楼未攻下,大发脾气。指责第二八八团攻击不力,要法办团长周德宣。我向邱报告,第九十六师所担负的任务是侧面攻击,如果司令官指定第九十六师担任主攻鲁楼任务,我便立即部署,照令执行。这样邱清泉才不说要法办周德宣了,也没有要我去攻鲁楼,而把任务交予第一三九师。到12月中旬,第一三九师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拖延了不少的时间,才攻下鲁楼。”
关于攻打李楼。李楼村地势低洼,西南有较高土提做屏障,特别是土堤阵地有它地形上的重要性,杜聿明集团占领它,可掩护部队向南攻击,因而成为杜聿明集团的必争之地,邱清泉将进攻李楼的任务交给九十六师。
邓军林回忆说:“我为完成这一任务,派二八七团担任攻击,配合军部榴炮营、师部山炮营协同作战。上午8时,炮兵集中火力射击李楼及土堤阵地。经过激烈争夺,虽冲进村沿,但解放军仍坚守不动。第二八七团因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攻击。9日下午1时,邱清泉电话限令第二八七团以最大的决心攻下李楼和土堤。我令第二八七团以最大的努力继续攻击,并发挥炮兵的全部火力,彻底毁灭李楼村。战斗至下午3时,第二八七团在炮兵掩护下攻占李楼,但村南土堤解放军相持到黄昏后才撤退。”
关于争夺窦凹。窦凹是罗李庄南面的阵地,是杜聿明集团南下的必经之地。邱清泉将进攻窦凹的任务交给三十二师,并限期攻下,打开出路,同时令九十六师第二八七团部署在窦凹后面村庄,待攻占窦凹后,即迅速出动猛攻西南面村庄,一鼓作气打通南下道路。
邓军林回忆说:“邱清泉亲到罗李庄指挥榴炮营、山炮营和重炮营集中火力支援攻击,第三十二师在炮兵强大火力掩护下,向窦凹发动强大攻势,虽经两度冲进村庄,但均被解放军打退。下午邱清泉命令强行攻击窦凹,但刚攻进村庄,在解放军反冲锋下,第三十二师副师长贺知诗便狼狈潜逃,官兵相继回窜,解放军乘胜追击。在村后的第九十六师第二八七团见情况危急,迎头进击,解放军猝不及防,窦凹被我攻占。”但攻占窦凹后,仍不能继续扩大战果。
从邓军林所回忆的3次攻击战看,杜聿明集团的攻击部队确实是卖力的,特别是邱清泉充分表现了顽抗性,邓军林在攻击战中也表现了顽抗性,因而于12月19日在决定突围时,被提拔为副军长。
杜聿明集团的顽抗性,从我军的部署及我军将领的回忆中,可见一斑。
华野十纵李曼村回忆:“8日,邱清泉孤注一掷,除七十军外又增调二○○师,并亲自督战,叫嚣:‘打下鲁楼回南京,打不下鲁楼别要命!’敌军在督战队威逼下,靠7架飞机和12辆坦克助战,疯狂地向我扑来,在所有阵地上同时展开激战。在五连和七连的阵地上,敌人冲到我战壕边,战士们与敌展开白刃战……鲁楼村北阵地几次失而复得,血战持续3个多小时,我六连阵地上,只剩指导员和3名战士,仍在浴血奋战。团政治处主任带领团机关人员、伤病员、勤杂人员赶来增援,八十七团一营也火速赶来。他们并肩作战,接连又打退敌人5次冲锋。下午1时许,敌人又发起大规模进攻,当敌人涌入我阵地时,营长赵明奎高呼:‘同志们,我们要坚决守住阵地,拼掉脑袋也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在战斗危急时刻,三排谢副排长,拉响了集束手榴弹与一辆敌坦克同归于尽……这一天的血战,从早上9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
李曼村的回忆,既体现了我军的英勇,也体现了敌军的凶残,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尽收眼底。
毛泽东的劝降书及其战场外的六大政治攻势
当杜聿明集团被围后,华野在进行军事攻势的同时,也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12月7日,中野司令部和华野司令部联合向包围圈内的敌全体官兵发出劝降信。劝降信说:“解放军已经把你们包围的像铁桶一样,你们再也逃不脱了,蒋介石叫你们突围逃跑,实际是要你们送死。现在你们的处境真是危险万分,比起当时的黄伯韬来还要更加孤立无援,你们真同掉在大海里一样,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
劝降信对他们发出忠告说:我们“现在围歼你们的一切布置都已经完成了,时机已经万分紧迫了,你们再不要梦想逃走和挣扎了”。“希望你们不要替蒋介石一个人作无谓的牺牲,立即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只要你们不破坏武器装备,有秩序地缴枪,从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起,不论官兵,本军将一律保障你们生命的安全”(摘自淮海战役纪念馆资料)。
8日,华野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再次写信给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劝他们有组织缴械投降。
劝降信写道:“贵军现已粮弹两缺,内部混乱,四面受围,身临绝境。希望增援乎?则黄维兵团已被歼大半,即将全军覆没,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已被我追奔逐北于蚌埠以南,南京方面,正忙于搬家,朝不保夕。希望突围乎?则我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连日事实证明无望。继续抵抗乎?则不过徒作无益牺牲,必然与黄伯韬遭受同一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