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四大战役之淮海战役实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实录丛书)
15196000000043

第43章 支援前线(6)

再就是这时山东已有了丰富的支前经验。从1946年开始,先后在山东境内进行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莱阳、周张、潍县、兖州、济南等诸大战役,各级支前组织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也已摸索总结出支援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在民工的动员体制上,根据民工性质任务不同,分编为随军常备组织,二线转运组织和后方临时3种民工组织;在民工队的组织管理上,按照军事编制配备一定比例的干部、党员、积极分子,集合后普遍轮训进行教育,还以民工连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在执行任务中开展了立功运动、民爱民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运送粮草时,实行接力运输,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并在运输线上设立民站,保证民工的食宿、医疗;在政策上,注意支前与生产结合,实行了合理负担,工具顶工,统一调拨全省的民力。

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华东、华北等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战役的胜利进行。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在胜利形势的鼓舞下,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前线,巩固后方,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无法逃脱其灭顶之灾。正是在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我军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所以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遵照华东局的部署,淮海战役发起前的一个月里,从黄海之滨到微山湖畔,从渤海平原到泰沂山区,在纵横1000公里的土地上,山东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紧张地行动起来,做着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地妇女夜以继日地为部队加工军粮,滨海区数十万妇女1个月内加工3批粮食,共2000余万斤。做到米中无糠无壳,里面无砂无麸。

渤海区有28个县,用18万盘碾子,为前方碾米2077万余斤。济南宝丰面粉厂的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抢修机器,迅速恢复生产,两个月时间就为前方生产1200万斤面粉。

各地妇女不仅负担起磨面、碾米的任务,还日夜不停地为部队缝制棉衣、棉被和鞋袜等。仅渤海区妇女就为部队缝制了60万双军袜、20万床棉被;胶东掖县妇女半月就赶做了22万双军鞋;鲁中南区妇女做了100万双军鞋。

为保证战役期间交通运输畅通,各解放区人民迅速抢修铁路和公路。在修复济南至兖州的铁路时。18万民工、35万工人参加抢修,修好铁路桥31座,铁路128公里。在抢修陇海路东段时,滨海地区出动民工8万,鲁中南四分区不仅男女老少齐动手,修路基,扒石子,铺道木,添土方,还献出了17万根道木。鲁中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从10月20日至11月20日,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在陇海路北的大片新解放区内修通了临沂到滋阳、台儿庄、潍县等长达1300公里的31条公路,及大路95里,开辟附路转道99处,修建桥梁380座,使鲁中南地区东至黄海、西至运河、南至陇海路、北至胶济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无阻。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参战兵力和随军民工达100多万人,支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是人民群众生活本来就很贫寒,筹粮工作比较困难,但是“一听说支援淮海战役打老蒋,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他们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节省下的粮食一袋袋、一车车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中原人民慰问团到前线慰问

郯城县接到筹粮500万斤的任务,县府粮库只能拿出100万斤,还有400万斤要靠人民群众筹集,按县人口计算,则平均每人需集10斤以上。郯城县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勒紧腰带,不仅完成了县里的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100多万斤。

渤海区接受1亿余斤的粮食征送任务后,各级领导迅速组织,全区人民群众紧急行动,从12月9日至25日,仅用16天,就出动大车7096万辆、小车15582万辆、木船1250只,投入民工17006万名,不仅完成了1亿余斤粮食的征集任务,而且完成了运送任务。

当年参加组织支前工作的张劲夫回忆说:“山东人民不仅节衣缩食、无私地献出大量粮食,而且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在支前工作中表现了高度的牺牲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运粮途中,有的民工遇到风雪,就把自己带的蓑衣,或把自己的棉衣盖在粮食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食,改用肩扛;粮袋破了,就从自己穿的衣服上撕块布把粮袋补好。”

临朐南流区300辆小车,每车载粮320斤,日行60余里,10天完成了全程640里的运输任务。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白面上前线,他们从山东出发,经江苏、安徽,长途跋涉1000余里,自带的口粮吃光了,还没有追上部队,当随队干部劝他们吃车上的白面时,民工们一致拒绝,忍着饥饿追赶部队,将白面如数送到前线。

民工们将粮食运送到前线,将前线伤员运送到后方。特别是一线随军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鲁中南沂中担架团在转运伤员时,往返80里,有时一昼夜往返两趟,在13天内,每个担架队员平均跑路1690里,脚累肿了,穿不上鞋子,便穿着袜子赶路。

莒南县担架1团,从11月11日至28日,连续执行伤员转运任务,其中有7昼夜没有休息,在寒冷的天气里,全团1200人没有穿上棉裤,半数民工缺少鞋穿,他们忍饥耐寒,赤脚抬担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渤海一分区担架团李省三主动组织民工到火线抢救伤员。当接近敌人时,一面抢救伤员,一面向敌人射击,一夜就连续3次上火线。当敌人的炮火封锁了道路时,李省三就趴在地上,让其他民工把伤员架在他背上,顺着地堰慢慢向前爬行,终于冲出敌火力网。李省三被评为特等功臣。胶东北海民工团有4个民工在转运伤亡时,遇上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他们都扑到伤员身上,用身体掩护伤员。

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在一次往前线的途中,遭到敌机轰炸,7名民工牺牲,7副担架被毁。但他们并没有被吓倒,从地上爬起来,掩埋了战友的尸体,又向前线出发了,担架少了,自己赶制。就这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忍饥耐寒,舍生忘死地出入炮火之中,共抢运伤员50次,计999名,其中从火线上抢救下来的达483名。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阵列着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小竹竿的主人叫潘和恩,潘和恩从家乡出发参加支前时,带了一根小竹竿,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到支前工作结束时,上面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潘和恩计算了一下路程,有3200多里。诚如潘和恩所说:“其实,哪止这点路,往回返的路还没算在内哩!我想,这不光是我潘和恩一个人所走过的路程,这是我们支前民工共同走过的艰苦里程。一路上,留下了我们民工的爱国之心,洒下了我们民工的血和汗。”这根小竹竿,足以证明支前民工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贡献,它是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历史见证!

淮海战役是大兵团作战,我军伤亡大,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把参军当做自己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

胶东高密县仅5个区,有885人参军;

慰劳品送到部队

威海俚口区动员后,3天内就有400多人参军;

莱东县仅6个区,一次就有970人参军;

山东解放区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就有16818万人报名参军,其中8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

除此之外,还抽调了22万名学生组成17个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负押解战俘、警备铁路、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捕捉散兵、打扫战场等战勤任务,积极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

张劲夫在回忆中谈到:“在参军运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动人事迹。有不少村庄荣获‘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

在淮海战役进程中,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5省人民群众,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如豫皖苏解放区筹粮3亿余斤,柴草65亿斤,食油100万斤,食盐74万多斤;组织支前民工100多万人,担架10多万副;还赶制了大量的军服、军被和军鞋;抢修铁路350多里,公路2200多里,修桥座,架设电话线2300余里。

冀鲁豫解放区出动民工30余万人,前后方支援战争的人次达3400多万个,畜工次1200多个,组织担架1万余副,大小车10万多辆,运送小米9000余万斤。

特别是山东解放区,它不仅养育了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期间也为支前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出动支前民工183万余人,担架58224万副,大小车40981万辆,挑子41575万副,牲畜175755万头,船只3250艘,汽车257辆,粮食2302亿斤,柴草41000多万斤,食油726551万斤,食盐839207万斤,猪肉863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