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基
编者按:
吴兆基(1908—1997)先生认为太极拳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只是一开一合的肢体运动。开合构成太极拳的内核,是动作变化的源泉。他还认为在拳路中无须过多的繁琐动作。以往初学者往往感觉动作太多,望而却步。他特意从原修订的四十八个架式动作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式子,构成了上下、左右纵横连络的球体太极图运行八大式。这是太极拳术中的精华,一切内家功夫俱包涵其中。吴先生弹琴注重于道与气,注重于意境、情趣与韵味,他的演奏,可以说是融水乡山灵水秀之气与其亮节高风诗书气功于一炉。从吴兰荪、吴浸阳到吴兆基,吴门已集大成而重开当代文人琴风气,形成独树一帜的吴门琴韵。本书得吴老之孙吴明涛先生首肯,重刊吴老遗文,与吴门琴馆相呼应。
太极拳是带有气功的武艺,古琴属于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似乎有点“风马牛各不相干”。我操琴六十九年,练太极拳亦已六十一载。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没有考虑二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一位练拳的朋友来我家,看到我一张操琴的照片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练太极拳的功架。”常有懂得气功的古琴爱好者,评价我的古琴演奏,说是“有气有意”,“有独特的演奏风格”,希望我能总结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我现已年入耄耋,尚能演奏《潇湘水云》、《渔歌》、《胡笳十八拍》等大曲、名曲,文艺和武艺的结合可能是主要原因。
太极拳气功
任何艺术入门时,都要进行一系列基本功能的训练,以熟练地掌握这门艺术的各种技巧。但若停留在技巧的运用上,必致搬弄技巧以哗众取宠。必须进入意境,方臻上乘。熟练的技巧,只能为进入意境准备必要条件,非此则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怎样才能从技巧进入意境?
中华数千年灿烂文化艺术,受儒、道两家学说影响至深。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主,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中华医学瑰宝《黄帝内经》,已逐渐为世界医学界所承认、接受;《易经》、《道德经》、《参同契》等道家经典著作建立了古典哲学和科学的统一学说,指导着历代文化的许多领域,包括气功、武术的创建和发展。这些经典学说,精辟深邃,难窥其奥,仅能就气功、太极拳方面,谈些肤浅看法。
中华正宗武艺,不论外家、内家,莫不带有气功。太极拳亦然。当然也有专练气功不练拳术者。各家各派气功有各自的锻炼方法和口诀,最主要的口诀是“松”和“静”。
先谈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自古以来,人类在劳动中求得生存,劳动就得用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可能只有在平卧着不动,或做打坐静功时能做到。既要运动,就须用力,其实“毫不用力”,只是使全身肌筋尽量放松,在意识指导下,做轻微、缓慢的运动。每见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是松不开。不松,就是紧,就是肌筋的收缩,这样就会压迫经络,阻滞内气的流走。懂得松开,即使不是练太极拳、练气功,也能减少工作、学习、生活中由于思维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肌筋收缩的疲劳。
再说静。有人说,静,就是什么都不想。这是绝对化地理解静。实际上越是不想就越会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中,也很难做到什么都不想。静,是集中思维,考虑、解决一个问题,但在思维、考虑、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时,虽则也需要安静,但是在消耗脑力。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思维,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佛教中采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没有,想没有而已。一般可采取数息法或“听息”法,这样就能逐渐“入静”。太极拳、气功属动中求静的导引术,练时存想口诀、姿势,也是个好方法。打坐属于静中求动的吐纳法,“入静”后可进一步要求“入定”。练太极拳关键在于“得气”,“松”、“静”是“得气”的重要手段,这个“气”,乃是从基本技能进入意境的桥梁。所有各式太极拳,都是和气功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得气”的太极拳,是不会有多大效益的。我们不主张练丹田,也不主张运用腹式顺或逆的呼吸法。因为这样做效果可能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流弊。我们主张“我即丹田”,采用“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人人都会的那种呼吸)。
中华气功,源远流长,派别甚多,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缺点。练习方法,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同者,在于任何一家一派气功,莫不强调以“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还有”练神还虚”,笔者未能涉足,不能妄议)。精、气、神三者统一为目的。“气”,是流走于全身经脉的具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一种物质,经脉不是像血管那样的管道,也不是神经,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闪电时,一道电光所显的电流的空中通道。它是电流按自然规律所选的一条空间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空中气流、水分、尘埃的分布状态,瞬息万变,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闪电,也决不会再现原状,经脉在全身的分布不像空间那样多变,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异。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都在进行实际测试,尚未有统一的最后结论。“神”是在大脑控制下的思维意识(武术中认为是“心”和“意”的统一)。
太极拳集武术与气功于一身,初学者必须在着重松和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身形运动,“以身行气”发动体内真气的回圈流走。气是否已经发动(称得气),会有明显的自我感觉,最明显的标志是双手双足会有极舒适的麻、胀感。“练精化气”的目的,在于“气遍全身不稍滞”,手、足是身体的末梢,手、足有气感,能充分证明气已遍达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道线上的电流,当管道最后一个龙头能放水,或线路最后一盏电灯能发光时,管道、线路中的水流、电流无疑是畅通的,或说“水已遍全管道”,或“电已遍全线路”。能做到“练精化气”,才能逐步“练气化神”。当然,二者也不能截然分割,只是在一定的阶段,应有一定的重点。
气功和古琴
我国的许多艺术,都和气、意密切相关,书画、镌刻、鼓琴等皆然,当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学这些艺术的人都要先学气功(如果能懂点气功,对艺术境界的升华,是会有帮助的)。我国的书法、绘画,莫不讲求先做到“以身行气,以气运身”,然后进一步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书画家大多长寿,这是因为他们行书、作画时,仿佛也在打太极拳。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经过长期操缦和习武,通过“气”以进入意境,这就是我几十年来学习古琴的体会和经验。
和书画相似,在操琴曲过程中,也要能做到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地养气。书画家在行书作画时,很讲究姿势,演奏古琴时也必须十分注意姿势。这些姿势和做坐式气功、打太极拳的某些架式要求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调镁呼吸(自然呼吸),两足掌平行着地,两足、两膝间距离均约齐肩,上身脊梁领直,尾闾中正,头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顾右盼(这些和《琴学入门》上规定的不尽相同;《琴学入门》上规定两腿叉开,两足成外八字式)。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臂隐含绷劲,顺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间,腕关节处的角度,小于150°时谓之坐腕,在150°—180°间谓之顺腕)。
凡学过坐式气功、太极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这些要点,是和练坐功、打太极拳时的部分要点相一致的。凝神使思维安祥集中;端坐、脊梁领直、尾闾中正,使劲、气先集中于躯干腹、腰间,以利于输送发射;全身放松,以利于气遍全身(肌筋收紧,使经脉通道受阻,气难以遍全身;虚灵顶劲,使神提起、内敛。劲、气发自腰脊,宜防三停:一停于肩,二停于肘,三停于腕。含胸拔背有助于劲气自腰脊贯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劲,气停于肩肘,两臂微绷则阳脉舒展,以利贯气,顺腕克服劲、气停于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