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俄罗斯学(第一辑)
15214400000012

第12章 俄罗斯教育二十年:变革与得失(姜晓燕)(1)

自1991年岁末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社会转型已进入第二十个年头。其间历经三位总统、五届政府,从政治、经济发展特征看来,这二十年可分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以总统人选的更迭为界限。1992—1999年的八年为“叶利钦时代”;2000年进入“普京时代”;2008年五月,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出任新政府总理,俄罗斯进入“梅普组合时代”。自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风云跌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歇。

一、“叶利钦时代”的教育改革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走的是一条以政治为中心、政治改革优先,再靠民主制去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路线。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教育的改革,同样以建立符合国家民主建构的新机制、新体系为取向。“叶利钦时代”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

(一)“叶利钦时代”的教育改革特征

“叶利钦时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为去意识形态化,去集权化,多样化,个性化、人道化和人文化。这也是首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2年,以下简称《联邦教育法》)中阐明的国家教育政策基本原则的体现。

1、教育的去意识形态化

去意识形态化是当时俄罗斯学校的最显著变化。《联邦教育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及教育管理机关中,不得建立政党、社会政治和宗教团体的组织机构,不允许它们在教育机关中进行活动。”[1]鉴于此,俄罗斯所有教育机构的政治性组织(党、团、少先队、十月儿童等)均被解散,苏联时期建立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复存在。学校几乎退出了思想教育的舞台,客观上变成了道德真空地带。

2、教育的去集权化

伴随国家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教育的去集权化主要表现为苏联时期形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全部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学校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自主管理权。而国家级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国家级教育标准,另以示范性教学计划和科目大纲提供参照。由此,以往千篇一律的普通教育学校出现了竞争与活力,但与此同时,教育质量、监管缺失方面的问题也显露了出来。

3、教育的多样化

《联邦教育法》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俄罗斯联邦及其他国家公民创办学校的规定改变了苏联七十余年来只有国立学校的单一局面。一方面,私立教育发展迅速,私立中小学,尤其是非国立高等学校的数量急剧增加:

全国私立中小学由1993年的368所,学生3.2万人,发展到1999年的607所,学生5.3万人;私立高校由1993年的78所,学生7万人,发展到1999年的349所,学生34.5万人。[2]另一方面,在学校类型上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不少新型学校,如一般重点中学(гимназия,沙俄时代的文科中学)、高级重点中学(лицей,沙俄时代的实科中学)等。这些学校或偏重文科或偏重理科,其深度和广度远高于一般普通学校,不少是为天才儿童提供深造的、有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结合初等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лицей),与结合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学校(колледж)。多种类型学校的出现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机会,高校总数剧增所带来的就读人数增加,客观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每万名居民中大学生数从1993年的176人提高到1999年的279人。[2]教育的个性化、人道化和人文化《联邦教育法》强调教育的人道性质、全人类价值、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强调教育内容必须保证个人的自我选择并为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在此主导原则之下,俄罗斯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在内容上的人文化趋势明显,哲学、历史、文学、社会、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苏联时期一直坚持的国家至上、集体主义教育的取向,遭遇教育的个性化、人道化和人文化价值取向的挑战,教育不仅应该育才,更应该育人(大写的人)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

(二)“叶利钦时代”的教育问题

整个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引发的危机和混乱消耗了俄罗斯大量的国力资源,社会持续动荡,经济严重衰退,GDP下降了50%以上,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民族争端和阶层剧烈分化使社会冲突与矛盾日益彰显。动荡的社会局势直接影响到教育领域,教育整体处于倒退状态,问题丛生。

1、教育投入锐减

整个“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教育发展整体处于倒退的状态,特别是在1996年前。其最为明显的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宪法》将原来的十一年义务教育改为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投入锐减。1970年,教育投资占苏联国内生产总值的7%,而在1994年,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3.4%,减少了一半以上。[3]

2、教育质量下降“叶利钦时代”提供给教育界的最大资源是自由。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家层面几乎退出了对教育体系的管理,在允许教育机构从事一定的经营性活动及以获取补充资金为目的的非经营性活动的同时,政府部门疏于对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此外,教师收入减少,师资流失严重,学校物质基础匮乏,学生因经济条件差别所获的教育资源也不均等,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质量急剧下降,从而使教育体系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3、学校德育严重缺失

社会民主化和自由化在打破几十年社会政治的沉闷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混乱。缺少监管措施的大众传媒将良莠不齐的电视、电影以及网络信息不加选择地传达给青少年。义务教育时间的缩短又导致部分青少年被排除在完全中等教育之外。学校,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德育状况堪忧。结果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道德素养水平遭遇重创,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提高,学龄人口的斗殴、吸毒、卖淫现象越来越严重,无人照管儿童和青年人需要的道德教育干预程度甚至高于战争结束初期。

4、政策法令失衡、失范

尽管叶利钦延续了苏联时期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就任俄罗斯历史上首任总统后签署的第1号总统令就是《关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发展的紧急措施》,并在其任期内制定了《联邦教育法》、《高等和高等后教育法》等数百项法令法规,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但鉴于社会矛盾迭起,政府无力或疏于监理,教育变革政策几乎都得不到落实,政策法令失衡、失范成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教育发展的明显特征。

二、“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教育

就在历史进入新纪元的前夜,叶利钦总统于1999年12月31日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由普京接替入主克里姆林宫。面对“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4]之形势,普京对过去的政策作了大幅度调整和修正,提出争当独立的强国,不做附庸的大国的治国策略。在安邦强国的战略之下,普京强调必须把教育视为保障民族安全、国家富强、公民幸福的关键要素之一,并竭尽力量使之成为确保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的最强推动力。几年间,俄罗斯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跨入世界十强的行列,到2007年底,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八年来增长了70%。[5](一)“普京时代”的教育改革特点普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教育决策,总结叶利钦时期的教改得失,调整不当之策,指导21世纪初期的教育进程。在2001年颁布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中,首次将以往教育领域的“改革”换成教育“现代化”的表述,强调俄罗斯教育的现代化任务是保持教育的奠基性,保证教育的时代质量,发展和完善符合个人、社会和国家当前和长远需要的高质量教育。由此,一系列教改具体举措旋即展开。

1、实行国家统一考试

实施国家统一考试是“普京时代”最重要的教改举措,其初衷是减少毕业生考试压力,遏制招生腐败,维护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该实验开始于2001年,用了八年时间逐渐在俄罗斯全境铺开。从2009年起,所有普通中学的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所得成绩既是毕业生获得中学毕业证的依据,也是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改变了数十年来的各大学自主招生“一统天下”的制度,也统一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方式,成为俄罗斯深层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实施“侧重专业性教学”

实施“侧重专业性教学”(профильноеобучение)是俄罗斯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是通过调整教学结构、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高中教学的个别化和细分化,为铺建个性化教育轨道提供可能性。“侧重专业性教学”不只分文、理两科,而是分四大专业方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经济学、信息工艺学。课程设置从结构上分三类:(1)基础普通教育类课程:必修课;(2)侧重专业类课程:专业必修课;(3)选择类课程:限选课程,不占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数量,亦不包括在国家统考范围之内。该项改革也是以小范围试点,逐步全国推广的方式进行。从2003年起,包括莫斯科在内的20个城市的266所学校先行开始试点。到2007年4月,全俄普教机构实施“侧重专业性教学”3年以上的学校占26%,1年至3年的占9%,实施1年的占24%,尚有41%刚开始实施。[6]这项改革也将是2020年以前俄罗斯普教领域最重要的持续性改革。

3、重扬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社会转型期后,俄罗斯的急剧西方化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中的幸福,反而动摇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和原有意识形态的定位。普京政府提出了由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社会团结几部分组成的“俄罗斯思想”概念体系,强调必须以爱国主义作为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重塑国家价值。21世纪初,俄罗斯政府先后两次颁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并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构想》,以国家政策形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并使俄罗斯政权机构、新闻媒体、教育体系都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来,以恢复俄罗斯爱国主义的传统,重塑民族精神,重振俄罗斯。在《俄罗斯联邦国家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实施完成后,爱国主义教育已重返俄罗斯学校,中小学校重新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并普遍恢复或重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也成为正在制定中的新一代中小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内容。

4、加入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