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俄罗斯学(第一辑)
15214400000027

第27章 俄罗斯文学二十年回顾(侯玮红)(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思想内涵复杂多样,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都在其中得到反映,其创作呈现五色斑斓的图景。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俄罗斯曾一度掀起狂潮。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主体处于一种否定现存制度和生活秩序的狂热之中,而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破常规、蔑视经典、睥睨权威等精神表征与之若合符节。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甫一发表,便引起批评界的极大关注,新闻媒体也乘机推波助澜,大造声势,一时间后现代成为文学界的时髦话题。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社会情绪发生明显的变化,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狂潮急遽减退。绚烂之至归为平淡,此时期俄罗斯文学经过短暂的喧嚣闹腾之后,重归理性现实,曾经饱受鄙夷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新活跃于文坛。经由后现代的浸染洗礼,此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已发生新的变化,各种非现实主义(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诗学成分开始渗入作品,有评论家将这种融合非现实主义诗学成分的现实主义称之为“新现实主义”。[5](233)当代俄罗斯文学从后现代到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流变,在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中亦得到充分印证。在20世纪90年代的获奖作品中,后现代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命运线》、《审讯桌》、《集邮册》、《兽笼》等小说在思想内涵方面消解、颠覆苏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艺术形式上运用拼贴、戏仿和陌生化等手法,小说文本呈现碎片性、互文性等特征。所有这些都带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印痕。作为一种与苏联彻底告别的艺术姿态,后现代主义在苏联解体初期如潮水般从西方涌入,受到部分作家和批评家的追捧。而此时期俄语布克奖的提名委员会成员以及评委会成员多为崇尚西方文学价值观的评论家,故使得后现代主义更易获得评委的青睐。这一时期不仅是获奖作品,甚至那些被提名和进入决赛圈的作品也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布克奖的西化倾向在这股狂热的“后现代”风潮中得以证验。可是,后现代主义作品所呈现的叙事片段性、零散性以及无情节性等艺术特征却不符合普罗大众的阅读审美习惯,许多读者甚至抱怨看不懂作品,故弃之如敝屣。丧失广大读者群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在文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由此遭到出版界和文化商人的冷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经历短暂的风光后急遽衰退,由此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复兴腾出了文化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的比重逐渐增大,《将军和他的部队》、《被取消的演出》、《他人的书信》、《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卡拉干达九日记》等都属于现实主义小说。但不可否认,此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艺术手法。比如,《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以史诗的笔法描写20世纪俄罗斯的全景社会,作品在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但其中关于女主人公叶莲娜的梦境的描写则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卡拉干达九日记》意欲呈现苏联晚期军队生活的现实,但作品情节却具有片段化特点,人物性格怪诞不经,与现实中的军人形象完全不符。《黑上之白》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纪实小说,但作品以英语符号“Igo”来作为章节的标题,其意让人捉摸不透,颇费思量。这种融合新的艺术手法的现实主义即是评论家所称谓的“新现实主义”。

2000年后,俄语布克奖的评委会成员中出现了出版者,在评委会成员中至少有一位媒体人(记者、电台或电视台主持人、编导);2003年,提名委员会的成员完全由出版商和发行商组成;2005年,俄语布克奖增加了大学与图书馆作为提名者。这样一来,作品提名的范围大大扩展,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日趋多元化,其中既有专业人士,又有出版发行代表,同时也有媒体人员。尽管俄语布克奖是属于严肃文学创作的奖项,但作家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以及增强在图书市场的竞争力,在创作中有意吸纳大众文学的写作手法,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之界限由此变得模糊难辨。此时期获奖作品的艺术风格杂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共舞,先锋主义与大众文化齐飞。《2017》借助想象推理小说式的情节、离奇动人的爱情故事,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度思考,是一部融合了神话、科幻、爱情、革命等诸多元素的小说。《图书管理员》中格罗莫夫图书的神力荒诞无常,读者只要达到“奋勉”和“持续不断”两个阅读条件,格罗莫夫小说的魔力就会显灵——孱弱而胆小的人能够变成杀人犯、衰老不堪的老人会瞬间充满力量。该小说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但其中包含魔幻、争斗、寓言等元素,体现出神秘主义和幻想主义色彩。总体而言,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的艺术风格色彩斑斓,其中既有复杂的思想内涵,也有多元的审美质素,这是专业人士、出版商、媒体和读者等多方参与评选活动的结果。

余论俄语布克奖与文学活动的蓬勃开展

文学奖项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能够敏锐抓住文坛发展的动向,同时对优秀的文学创作予以嘉奖。学者刘文飞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解体之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一个缩影”。[6](178)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颁奖活动都能够广泛吸引专业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注意力,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俄语布克奖最初由具有西方背景的布克公司一手操办,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项由俄罗斯人自己主持的声势浩大的文学工程。主办方在评奖过程中,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在不同城市巡回推介参评的作者及其作品,也会在多所大学与图书馆举行相关的学术讲座。整个评奖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和严格的程序,也有专门的网站对活动程序作跟踪报道,最后以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结束整个活动。程序化的评奖活动虽已结束,但其余响未绝,接下来,各种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会对获奖作品及其作者等情况展开热烈的争鸣讨论。尽管有人批评说文学奖的操作越来越商业化,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不仅是获奖作品,那些未能获奖、但在评选过程中受到好评的作品也会受到热情关注。权威专业人士在对参选作品的遴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读者大众传递他们的审美趣向和价值理念,由此对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产生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俄语布克奖衍生了许多相关的文学奖项。“大学生布克奖”是俄语布克奖的补充奖项和附属项目,由俄语布克奖评委会和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最新俄罗斯文学中心于2004年共同设立,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关注度。在俄语布克奖设立的同时,出现了小布克奖,该奖授予的对象发生多次变化(从最佳文学刊物到最佳外语刊物;从最佳文学处女作到“对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作出重大贡献”[3](162)的著作)。除此以外,由俄罗斯金融大亨别列佐夫斯基控股的《独立报》于1995年出资设立了“反布克奖”,奖金额度是在布克奖奖金的基础上增加1美元。“反布克奖”与“布克奖”针锋相对,由俄罗斯人出资,管理委员会以及评奖委员会均由俄罗斯人组成。此奖项曾一度广受俄罗斯文学界欢迎,但因某种原因,该奖于2002年停办。“大学生布克奖”、小布克奖和反布克奖等奖项的推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俄语布克奖的影响力。

在二十年的运作过程中,俄语布克奖在各方面借鉴英语布克奖的成功经验,其评奖机制日臻完善。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当下,通过健全公正的文学评奖制度,文学创作与专业批评、读者消费、媒体传播以及商业等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文学评奖制度促进文学活动的蓬勃发展,获奖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提升评奖活动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由此可见,在市场化体制下,运作成功的文学评奖制度能够成为文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对文学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借此而言,俄语布克奖对中国的文学评奖制度不无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符·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林精华:“俄语布克奖”改写俄国文学史//中国图书商报[N],20031107。

[3]张捷:当代俄罗斯文坛扫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Объявленконкурс“РусскийБукер”2006[OL]http://www.russianbooker.org/news/3/[5]СтепанянС.Реализмкакзаключительнаястадия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а//Знамя[J],1992,№9.

[6]刘文飞:漫谈俄语布克奖//译林[J],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