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契丹名族史
15214900000021

第21章 辽代契丹族史(上)(3)

《辽史营卫志上》:“女古斡鲁朵,圣宗置。是为兴圣宫。金曰‘女古’。以国阿辇、耶鲁碗、蒲速碗三斡鲁朵户置。其斡鲁朵在女混活直,陵寝在庆州南安。正户一万,蕃汉转户二万。”其斡鲁朵所在女混活直,地无考。陵寝在今巴林右旗索布力嗄苏木。此宫有正户一万,活动地区当在此一带。此宫辖州五:庆(今巴林右旗)、隰(今绥中东)、乌(今巴林左旗)、乌(今双辽)、霸(今朝阳),此宫之契丹人当亦有在此一带者。

9.窝笃碗斡鲁朵

《辽史营卫志上》:“窝笃碗斡鲁朵,兴宗置,是为延庆宫。孳息曰‘窝笃碗’。以诸斡鲁朵及饶州户置。其斡鲁朵在高州西,陵寝在上京庆州。正户七千,蕃汉转户一万。”其斡鲁朵在高州(今库伦旗南境)之西,则应为今奈曼旗南境。陵寝亦在今巴林右旗索布力嗄苏才。此宫活动地区当在此一带。此宫辖州三:饶(今巴林后旗)、长春(今前郭塔虎城)、秦(今洮南程四家子古城),此宫之契丹人当亦有在此间者。

10.阿思斡鲁朵

《辽史营卫志上》:“阿思斡鲁朵,道宗置。是为太和宫。宽大曰‘阿思’。以诸斡鲁朵御前承应人及兴中府户置。其斡鲁朵在好水泺,陵寝在上京庆州。正户一万,蕃汉转户二万。”斡鲁朵所在地好水泺,地无考。陵寝在今巴林右旗索布力嗄索才。此宫活动地区当亦在此一带。兴中府为今朝阳,则此处亦应有一定契丹人。

11.阿鲁碗斡鲁朵

《辽史营卫志上》:“阿鲁碗斡鲁朵,天祚皇帝置。是为永昌宫。辅佑曰‘阿鲁碗’。以诸斡鲁朵御前承应人,春,宣州户置。正户八千,蕃汉转户一万。”此斡鲁朵未载置于何地,因辽亡亦无陵寝。但既以春、宣二州户置。则此宫契丹人当亦有分布于春(今科右中旗)、宣(今朝鲜义州)二州者。

12.孝文皇太弟敦睦宫

《辽史营卫志上》:“孝文皇太弟敦睦官,谓之赤芵得本斡鲁朵。孝曰‘赤芵得本’。文献皇帝承应人及渤海俘,建、沈、岩三州户置。陵寝在祖州西南三十里。正户三千,蕃汉转户五千。”此宫陵寝在祖州(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西南三十里,约在今查干乌苏附近。此宫以辽州(今新民县)、沈州(今沈阳市)、岩州(今辽阳境)三州户置,则此宫之契丹人当亦有在此一带者。

13.文忠王府

《辽史营卫志上》:“大丞相晋国王耶律隆运,本韩氏,名德让。以功赐国姓,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建庙乾陵侧。拟诸宫例,建文忠王府。正户五千,蕃汉转户八千。”按乾陵据《辽史地理志》:“乾州……圣宗族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则此府契丹人有在乾州(今北镇)者。又此府辖州一。据《辽史地理志二》:“宗州,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户置,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王薨,属提辖司。”又《辽史地理志三》:“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按宗州在今北镇附近,川州在今北票附近,则此处当亦有隶此府之契丹人。

三、契丹部族的分布

1.遥辇九帐的分布

《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丰州,本辽泽大部落遥辇氏僧隐,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可见遥辇氏常游牧于丰州一带,此丰州北距上京三百五十里,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图六定丰州于今翁牛特旗。这当是遥辇九帐族分布地区之一。

又,1916年出土于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乡半截沟村杨家北沟西山之《耶律加乙里妃墓志》载:“父讳阿骨轸,遥辇常衮也。”则耶律加乙里妃为遥辇九帐族人,故平泉县一带亦为遥辇九帐族的活动地点。

2.横帐三父房族

《辽史营卫志》:内四部族中有横帐三父房族。《辽史百官志一》载:“肃祖长子洽昚之族在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礼及懿祖仲子帖剌、季子衮古直之族皆在六院司。此五房者,谓之二院皇族。玄祖伯子麻鲁无后;次子岩木之后曰孟父房;叔子释鲁曰仲父房;季子为德祖,德祖之元子是为太祖天皇帝,谓之横帐;次曰剌葛,曰迭剌,曰寅底石,曰中端,曰苏,皆曰季父户,此一帐三房,谓之四帐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帐治之以大内惕隐,皆统于大惕隐司。”

近年,不断从各地发现属于横帐三父房族之人的葬地,大致分布于今内蒙古东部赤峰市南境及辽宁省西北部北镇、北票等地。如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发现辽景宗弟之耶律琮墓李逸友:《辽耶律琮墓石刻及神道碑》,《东北历史与考古》1982年第1期。,赤峰市巴林左旗发现属大横帐之耶律习涅墓金永田:《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考释》,《考古》1991年第4期。,辽宁省北票莲花山发现仲父房耶律仁先及其子耶律庆嗣之墓韩宝兴:《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辽宁省北镇市发现景宗之孙耶律宗先、耶律宗政、耶律宗教之墓姜念思、韩宝兴:《龙岗辽代墓志考释》,《东北地方史研究》1985年第2期。,辽宁义县北高台子乡发现耶律庶几墓,志称大横帐《耶律庶几墓志》,见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大致可知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之喀喇沁旗、巴林左旗,辽宁省北票、北镇等地分布着契丹人的横帐三父房族。

又《辽史地理志一》载:“顺州,本辽队县地。横帐南王府俘掠燕、蓟、顺州之民,辽城居之,在显州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户一千。”“松山州,本辽泽大部落,横帐普古王牧地。在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七里。户五百。”“豫州,横帐陈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户五百。”“宁州,本大贺氏勒得山,横帐管宁王放牧地。在豫州东八十里,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三百。”据《中国历史地图》,松山州在今赤峰西,顺州在今辽宁黑山境,豫州在今阿鲁科尔沁旗北镇。则这些地区也应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横帐三父族契丹人。

3.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和国舅别部

《辽史营卫志》载:“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二审密,一曰乙室已,二曰拔里,即国舅部也。”则此二者由来已久,非辽代始有,辽仍保留此二族,但合而为一族,称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

至辽代又增述律氏。《辽史外戚表》:“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已。至辽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鹘糯思之后。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皆为萧姓。拔里二房,曰大父、少父;乙室已亦二房,曰大翁、小翁;世宗以舅氏塔剌葛为国舅别部。三族世予北宰相之选,自太祖神州二年命阿骨只始也。圣宗合拔里、乙室已二国舅帐为一。与别部为二。此辽外戚之始末也。”

据《辽史地理志》,上京道头下军州中的徽州(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北至上京七百里)、成州(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懿州(在显州东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均为公主所建。渭州(显州东北二百五十里),为驸马萧昌裔建。壕州(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原州(显州东北三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福州(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横州(在辽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均为国舅所建。按福州、原州在今康平北,徽州、成州、懿州在今阜新北。

又近年在阜新县八家子乡发现萧仅之墓,墓志中载:“公皇朝国舅正族之裔也。”李宇峰、袁海波:《辽宁阜新辽萧仅墓》,《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法库县叶茂台发现萧义之墓,墓志载:“其先迪列宁,太祖姑表弟,应天皇后之长兄也。”温丽和:《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萧义墓》,《文物》1989年第4期。阜新大巴乡发现萧德温墓,其祖为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萧孝穆罗福颐:《辽左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满洲学报》1941年。阜新市府清河门发现辽佐移离毕萧相公族墓李文信:《辽西义县清河门西山村辽佐移离毕萧相公族墓发掘工作报告》,文物参考资料2卷9期。法库县前山发现萧袍鲁墓,墓志载:“自遥辇建国以还,洎太祖开国而下,文武奕代,将相盈门。”冯永谦:《辽宁法库前山辽萧袍鲁墓》,《考古》1983年第7期。锦西西孤山赤峰大营子村发现辽国驸马赠卫国之墓,据志文考驸马为应天皇后之侄萧孝忠闫万章:《锦西西孤山出土契丹文墓志研究》,《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金毓黻:《辽国驸马卫国王墓志铭考证》,《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奈曼旗出土的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合墓葬,墓志载萧绍矩是“皇后(钦哀皇后)之兄也”魏奎阁:《萧绍矩世系初考》,《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9年第1期。也都证实了辽代国舅诸部分布在今阜新、锦西、法库、奈曼、赤峰等地。张少青曾著文论证辽北康法地区是辽代后族拔里氏家族的居地张少青:《辽代后族拔里氏居地的探讨》,辽金史学术会交流论文,1985年。

4.五院部和六院部

《辽史营卫志下》:“五院部,其先曰益古,凡六营。阻午可汗时,与弟撒里本领之,曰迭剌部。传至太祖,以夷离堇即位。天赞元年,以强大难制,析五石烈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各置夷离堇。会同元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院部之侧,秋冬居羊门甸。石烈曰:大蔑孤石烈;小蔑孤石烈,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为农田;乙习本石烈,会同二年,命以乌古之地。六院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其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卢金。石烈四:辖懒石烈、阿违石烈、斡纳拨石烈、斡纳阿剌石烈,会同二年,命居乌古,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半门甸,泰德泉及独卢金之地均无考,故两部分布何处亦均无考。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却提供了一些线索。如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现了耶律羽之墓齐晓光:《内蒙古发现契丹皇族耶律羽之墓》,《中国文物报》1993年1月31日。,为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之后。说明六院部有一批人居住在今阿鲁科尔沁旗地。又敖汉旗发现之耶律元宁墓,似皆为迭剌部之后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赤峰市新发发现的辽代耶律元宁墓志》,《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1年增刊。

又据上引《辽史》所载,辽太宗迁五院部之瓯昆、乙习本二石烈及六院部之斡纳阿剌至乌古之地,后又益以海勒水之地。按乌古之地在今兴安盟地,海勒水即今海拉尔河,为今呼伦贝尔盟地,则五院部、六院部有将近一半人分布于此一带。

5.乙室部

《辽史营卫志》下:“乙室部,其先曰撒里本,阻午可汗之世,与其兄益古分营而领之,曰乙室部。会同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其大王及都监镇西南之境,司徒居鸳鸯泊,闸撒狨居车轴山。石烈二:阿里誉石烈、欲主石烈。”据《辽史兵卫志》:“幽州北千里至鸳鸯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定此泊为今张家口西北之安固里淖,则乙室部当活动于此一带。

又《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五》载:“河东八馆五百户、山金司、乙室王府、南北王府、四部族衙、诸契丹相温酋首率众蜂起,亡入夏国及北奔沙漠。”《完颜希尹神道碑》载:“辽主已奔,王命耶律余笃急追至白水泺,相去不远,辽主遁之,以轻骑奔,尽获其内帑货宝。追至乙室王所居之地,不及而还。”可证辽末金初,乙室王府已迁至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地。

又辽宁朝阳县柏树沟村发现耶律延宁墓,墓志云:“考讳萨割。”嵇训杰考证萨割即撒合。据《辽史耶律撒合传》:“撒合,乙室部人。”则耶律延宁亦为乙室部人嵇训杰:《辽耶律延宁墓志铭》,《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故乙室部人尚有居住于朝阳市一带,但萨割是否即撒合,尚难定论,因此耶律延宁不一定是乙室部人,故乙室部也不一定活动在朝阳市附近。存此备考。

6.品部

《辽史营卫志下》载:“品部,其先曰拿女,阻午可汗以其营为部。太祖更诸部夷离堇为令稳。统和中,又改节度使、隶北府,属西北路招讨回,司徒居太子坟。凡戍军隶节度使,留后户隶司徒。石烈二:北哲里只石烈、南辖懒石烈。”西北路招讨司在今蒙古国地,品部之戍军当在此一带。留后户隶司徒,所在之太子坟地无考。《辽史》卷九十七:“耶律引吉,品部人。父双古,镇西边二十余年。”

7.楮特部

《辽史营卫志下》:“楮特部,其先曰洼,阻午可汗以其营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柏坡山及山之侧,石烈二:北石烈、南石烈。”则此部亦当戍于西北路招讨司(今蒙古国地)。柏坡山及山之地,无考。《辽史》卷九十六载萧德及萧惟信均为楮特部人。

8.乌隗部

《辽史营卫志下》:“乌隗部,节度使属东北路招讨司,司徒居徐母山、郝里河之侧。”《辽史》卷九十四:“萧阿鲁带,乌隗部人。”按郝里河即今霍林河,乌隗部当在此一带。

9.涅剌部

《辽史营卫志下》:“涅剌部其先曰涅勒,阻午可汗分其营为部。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黑山北,司徒居郝里河侧,石烈二:北塌里石烈、南察里石烈。”辽代黑山在巴林右旗,郝里河为今霍林河。则涅剌部的活动范围,当于此间求之。

10.突吕不部

《辽史营卫志下》:“突吕不部,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长春州西。石烈二:北托不石烈,南须石烈。”《辽史》卷二十六:“耶律解里,突吕不部人。”《辽史》卷八十一:“萧合卓,突吕不部人。”按辽长春州在今吉林省前郭塔虎城。突吕不部当活动于其西。

11.突举部

《辽史营卫志下》:“突举部——隶南府,戊于隗乌古部,司徒居冗泉侧。石烈二:北石烈、南石烈。”按隗乌古部分布于今黑龙江上游,突举部当戍于此。其司徒徙居之冗泉,地无考。但《金史》卷七十二载:“乌虎里部人迪烈、划沙率族降……于是迪烈加防御使,为本部节度使。划沙加诸司使,为节度副使,知迪烈底部事。挞斋誉加左金吾马上将军、节度副使,知突鞠部事。阿枲加观察使,为本部节度使。其余迁授有差。以庞葛城地方赐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按此处之契丹人,当即指突鞠部人,亦即突举部人,则突举部活动地域当近于龙葛城(今嫩江西)地。

从上面看来,辽代契丹人的分布范围,大致东到松花江流域,南到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大同),西到镇州(今蒙古乌兰浩特西),北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主要居住区为今内蒙古东部、辽宁省西北部,其他地区则多与他族杂居。

辽代契丹族经济的发展

契丹族在辽以前本是一个畜牧民族,以后在和汉族接触中,特别是迁入汉族居住区后,农业逐渐发展起来。关于辽代契丹族经济的发展状况,陈述先生作了详细、全面的论述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63年版。,以后张正明、杨树森、舒焚、漆侠、乔幼梅等都有所论述,有所补充。所引史料基本相同,所论内容大体一致,因此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有几个问题想提出来讨论。

一、辽代契丹族以农业为主,还是以畜牧业为主

我们认为诸书都过分强调畜牧业在辽代契丹族经济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