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15255400000116

第116章 财务管理(36)

在西方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回购是一种合法化的公司行为,但由于回购股票的行为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过大,而且通常涉及内幕消息,因此各国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西方国家公司回购的股票一般作为库藏股票处理。我国《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③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④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按上述规定收购的本公司的股票,必须在10日内注销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也即按照现行法律,我国公司不存在库藏股概念。

2考虑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

公司选择股票回购方式,一般应以现金暂时充裕、股价偏低、资本结构不尽合理为前提,否则,势必会得不偿失。

3尊重股东的意见和要求

公司在股票回购前应将回购计划向股东公布,取得股东的理解,得到股东的支持。

企业纳税管理

企业纳税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一、企业纳税管理职能概述

企业纳税管理职能是纳税管理本身所固有的对企业纳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调控的内在职责与功能。纳税管理职能存在于纳税管理的范畴之中,不受社会外部条件的影响。企业纳税管理职能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其作用程度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广义上讲,纳税管理职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营销、管理等所有活动;从狭义上讲,纳税管理职能可以具体到某一产品、某一税种、某一政策、某一具体纳税事务的运作。

二、企业纳税管理职能的具体表现

(一)决策职能

纳税管理的决策职能是指对纳税全过程中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选优抉择的职能。决策职能处于纳税管理活动的起始环节,是纳税管理的首要职能。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它包括在投资、筹资、生产、经营、分配等重大问题的抉择中;从具体执行而言,它存在于执行方案及执行过程的最佳选择与决断中。

(二)计划职能

纳税管理的计划职能是指为了执行企业整体发展中投资、筹资、生产、经营、分配等重大问题的抉择,依据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及生产经营特点,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企业整体发展出发,对企业投资、筹资、生产、经营、分配中的纳税事宜作出相应计划的职能。计划是实现决策的具体操作方案,是决策的延伸和具体化。企业应依据未来发展的目标,制订长期、中期及短期的纳税计划和措施,提高纳税管理的有效性与可预见性,为管理调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职能

纳税管理的组织职能是为了保证纳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对各管理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功能,包括对企业纳税管理方式的确立、对纳税管理人员的组织与配备、对纳税计划的实施与调控、对纳税具体事项的协调与安排。组织职能的有效实现可以保证决策与计划的顺利执行。

(四)调控职能

纳税管理的调控职能是指对影响纳税计划执行的因素予以调整和改善,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职能。主要是对纳税管理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衔接及配合予以协调,对偏离计划目标的活动予以纠正,对突发情况予以及时处理,对计划中存在的不合理作出适当调整。

三、企业纳税管理作用

企业纳税管理的作用是企业纳税管理职能在一定时期形象化的外在表现,可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分析。

(一)微观分析

从微观而言,纳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优化资源,提高获利能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就得合理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优化各项经济资源。利润总额等于总收入减总成本,即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总成本越小,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就越大。总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在成本,即生产成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二是外在成本,即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强制、无偿地对企业征收的税收。减少内在成本可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减少外在成本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获利水平。企业纳税管理涉及生产、经营、投资、筹资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与运作,有效的纳税管理可以优化组合各项资源、降低外在成本、提高获利能力。

2促进财务基础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纳税管理的有效性要靠规范的财务会计资料加以反映,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资料与过程。

其次,纳税管理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提高经营管理及财务核算水平。

最后,纳税管理的实施可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掌握纳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锻炼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3增强纳税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企业纳税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能全面、及时掌握税收法规,从而失去了运用该税收法规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经济损失;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税收法规,受到税务管理机构处罚,造成了经济及名誉损失;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因不懂得充分运用国内外税收政策的技巧,造成了经济损失。

实施有效纳税管理的前提是:财务管理人员要学法懂法,具有正确运用国内外税收政策的能力。这无形中会增强企业纳税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4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纳税管理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产品或服务无论品质还是价格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分析

从宏观而言,企业纳税管理在促进政府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完善税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效率

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企业进行纳税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当纳税人依据税法中各项优惠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革、产品结构调整时,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客观上却使自己的生产、消费活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逐步走向了优化生产及产品结构的道路。由此可见,纳税管理愈周密,国家税收调控愈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纳税人所获得的减税效益。

2有利于完善税制

企业纳税管理活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对现行税法不完善性、不成熟性的挑战,同时也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积极反馈,是对政府政策导向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现行税法完善性的检验。因此,纳税管理的开展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税法不完善之处及税制改革的方向。根据这些信息,国家可以改进有关税收政策和完善现行税法,从而促使税制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3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长期、持续增长

从短期来看,企业纳税管理可以使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而同步增长。

4有利于增加税收征管的透明度

凡推行纳税管理的企业,都是纳税意识较强的企业,通过纳税管理活动,无形地突出了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增强了税收征管的透明度。同时,由于第三方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的介入,形成了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并行监督,使双方能明智地采取合作态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恪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税法公开、公正地执行。

企业纳税管理的原则

企业纳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遵循基本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管理技术,才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否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或名誉上的损失。企业开展纳税管理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依法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是企业纳税管理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企业纳税管理职能才能顺利实现,纳税管理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法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及事前性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现行的法律法规办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情况不断出现,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法律法规将不断调整完善,尤其是税收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些细微调整。这些调整性文件的出台,会对企业的纳税策略、纳税计划及其他纳税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如果企业不依据新的法律法规对其纳税策略、纳税计划及其他纳税管理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可能导致原有计划的失败与管理活动的无效,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与名誉损害。因此,企业在纳税管理活动中必须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及时了解并掌握法规的变动,将现行的法规与政策运用到纳税管理实践中。

2全面、准确理解现行的法律法规,正确运用于纳税管理实践

首先,全面、准确理解税法,完整用于纳税管理实践。由于税收法规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在纳税管理实践中不可孤立、片面地运用某一个法律条文,否则会违背法规的基本精神,使纳税管理行为演化为避税、偷税等违法行为。

其次,在纳税管理实践中,税法的运用不能脱离财务会计及其他经济法规,否则会导致纳税管理活动的无效,甚至违法。例如,某企业在对所得税实施管理时,发现由于在存货管理中忽略了税收因素的管理,导致所得税税负过高。该企业便依据税法规定程序将存货管理由原来的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当年为该企业节约所得税66万元。但是,由于该企业在实施此项纳税管理活动时,忽略了税法“关于改变存货管理方式的规定”背后所隐含的账务管理必须与实物管理相一致的法律内涵以及财务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未作实物管理上的调整,仍然沿用先进先出法对存货实物进行管理,造成账实不符的结果,使企业背上了偷税的罪名,支付了巨额的罚款。

3在纳税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层次性与地域性

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比较复杂,现行税法中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法规和地方政府及各省市国税局、地税局发布的相关文件。原则上,使用立法层次高一些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防范纳税风险、顺利解决纳税争诉。企业如果存在跨地区、跨国家纳税管理问题,还应注意法律法规的地域性差别,正确用于纳税管理实践,谋求最大纳税管理效益。

(二)合理性原则

所谓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纳税管理活动中纳税计划所构建的事实要合理,要符合国家的立法精神。如果构建的事实明显不合理或违背国家立法精神,将为纳税管理埋下潜在的风险,导致纳税计划管理失败。

构建合理的事实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符合行业特点,不能构建无法做到的事实

行业不同,对构建事实的要求不同。例如,生产啤酒、食品、洗涤剂的公司,其销售对象多数是个体代理商贩,不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他们只关心产品价格,这就给使用让利分解销售收入的方式提供了广阔天地。相反,如果把这些办法搬到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就难以施行。因为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其销售对象主要为一般纳税人,购货方需要合法的抵扣发票。

2不能有异常现象,应符合常理

例如,对于大宗笨重且附加值低的产品,由于其销售范围受到明显的限制,在利用运输费分解销售收入时,应注意不能让发生的运输费超过正常、合理的范围,否则就是虚假事实。

3要符合其他经济法规要求,不能只从纳税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在合并、分立、兼并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税收问题,纳税管理运作空间较大,但是《合同法》、《会计法》等其他经济法规约束了我们构建合并、分立、兼并合理事实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遵守其他经济法规。

总之,在纳税管理实践中,构建经济行为事实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要因时、因地而宜,不能生搬硬套。

(三)事前性原则

虽然企业纳税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管理阶段,但是在纳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事前性原则。因为,企业经济业务一旦发生,就会产生相应的纳税结果。纳税结果产生后,如果企业因为承担的税负比较重,想利用隐瞒收入、虚列成本等手段去改变已形成的纳税结果,会形成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纳税人就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准确把握经济业务发生的环节及涉及的税种,寻找可以利用的税收优惠。应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调整经济业务运行方案中不合理及易导致税负较高的部分,将纳税风险与纳税成本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确保纳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二、财务管理原则

(一)服从于财务管理总目标

财务管理总目标是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纳税管理应始终围绕该目标运行。纳税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然而,税收负担的降低不一定带来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水平的提高。例如,税法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融资对企业具有节税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及融资风险成本也随之增加,当负债成本超过了息前的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就会呈现出负杠杆效应,这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在纳税管理实践中,如果不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唯一标准,就可能会影响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服务于财务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