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15255400000135

第135章 生产经营管理(1)

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概述

一、生产运作与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是指从投入到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投入是生产运作的前提条件,转换是生产运作的必要过程和手段,产出市场是生产运作的直接目的和结果。没有投入的产出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产出的投入是无效的。企业生产运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证投入与产出之间转换过程的正常进行,防止投入与产出之间转换过程的中断。生产运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投入到产出的转换效率,实现产出与投入之差的最大化。要全面理解生产运作的内涵,需要明确认识以下几点:

(一)任何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要素的投入

投入是生产运作的起点,任何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要素的投入,这正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种类因企业的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管有多大差别,企业投入的要素总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类,即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些被称为传统的生产三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科技和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要素,并且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技和信息也是企业投入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是,仅仅投入以上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投入一种具有整合作用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管理。管理要素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将其他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各独立的要素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效果。如果没有管理要素的投入,其他要素很可能是各独立要素的简单堆积,无法发挥其协同作用。

(二)任何企业的活动都必须经过相应的转换过程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要素的投入,但企业投入要素的目的不是为了投入,而是为了实现更大的产出,取得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利益。对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不投入或少投入就能够实现多产出。由于没有投入的产出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只能追求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但投入不可能直接成为产出,还必须经过相应的转换过程,采取相应的转换方式与方法,如物理转换、化学转换、手工转换、机械转换、即时转换、延时转换等,不同的转换方式与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产出结果,并且影响着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传统生产管理主要集中于转换过程的管理,目的是提高转换的效率,降低转换的成本。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强调转换过程的管理,更强调对投入过程和产出过程的管理,目的是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优的要素投入组合、最恰当的转换方式与方法来实现最大的产出,这就是现代大生产的基本框架和理念。

(三)任何企业生产的结果都是产品

过去人们对产品的认识主要集中于物质形态上,将企业生产出来的物质形态的东西称为产品,非物质形态的东西称为劳务或服务,并以此将企业分为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其实企业都是生产性的,因为企业都要有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企业之间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产出结果上,还表现在投入、转换的各个环节。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讲,任何企业都是生产性企业,任何企业生产的结果都是产品,只不过是产品的形态不同罢了。

根据产品形态的差异,大致可以将产品划分为这样几类:

(1)纯有形产品。这类产品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的有形物品。产品之间不存在差别或差别较小,如钢材、水泥、面粉等。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商品本身,不需要消费商品本身以外的内容。企业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纯有形产品的质量,降低其成本。

(2)以有形为主、无形为辅的产品。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产品的有形部分,但为了保证有形产品的正常消费,企业还必须提供产品的无形部分作为消费的手段。轿车、空调、计算机等都属于这种商品类型。对于这类商品,要求企业既要提高产品质量,又要提高服务质量。

(3)以无形为主、有形为辅的产品。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产品的无形部分,但为了保证无形产品的正常消费,企业还必须提供产品的有形部分作为消费的手段。时间产品、空间产品等都属于这种商品类型。对于这类商品,要求企业既要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提高产品质量。

(4)纯无形产品。这类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产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信息、知识等。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其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类商品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现代的知本家和过去的资本家在财富积累速度方面的差异,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对产品按照其形态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生产的本质,以便于人们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生产运作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靠有形的产品积累财富,财富积累速度缓慢,只有靠无形的产品积累财富,才能加快财富积累的进程。因此,加快无形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文化和知识含量,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生产运作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所谓生产运作管理,是指对生产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既包括有形产品产出过程的管理,也包括无形产品产出过程的管理。其管理对象包括生产运作过程和生产运作系统。

生产运作过程是指“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或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其中,投入包括人力、物料、资金、设备、信息、技术、能源、土地等多种资源要素。产出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变换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值过程。这个变换过程既包括一个物质变换过程——使投入的各种物质资源进行变换,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使物质变换过程得以实现。这个变换过程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诸如物理变换、化学变换、空间位置变换等。通常将有形产品的变换过程称为生产过程,无形产品的变换过程称为运作过程,也可称为服务过程。

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是无形产品的运作过程,都具有以下相似的特点:

(1)需要面对市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即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换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3)在变换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需要计划、组织、控制,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这就体现了生产运作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帮助企业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所谓具有竞争力是指:

①该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市场的。

②该产品和服务是用户满意的。

③该产品和服务能使企业获得正当的利润。

二、生产运作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一)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价值链的主要环节

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细胞,其生产运作活动是最主要的社会活动过程,也是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企业的根本目标是为自己实现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这些都必须通过生产运作过程来实现。否则企业仅仅有人、财、物的流动,而没有价值的增值,这样的流动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生存的。所以说,生产运作管理是构成价值链增值的主要环节,企业主要通过生产运作来实现企业在流动过程中价值的增值。

(二)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市场链的主体职能

企业经营除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三大基本职能外,还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重要职能。这些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是企业市场链中的主体部分,是企业的维生功能。企业的市场链主要就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的,第一,企业要制订一个经营方针,决定经营什么、生产什么;第二,准备资金,即进行财务活动,执行企业的财务职能;第三,需要研制和设计产品及工艺,即进行技术活动;第四,设计完成后,需要购买物料并进行加工制造,即进行生产活动;第五,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通过销售使价值得以实现,即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第六,使这一切灵活高效运转的是人,企业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以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经营目的,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上五大职能缺一不可。因此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市场链的主体职能。

(三)生产运作管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在买方市场下,企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企业有没有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无论一个企业决定以何种战略组合、何等成熟的经验以及何等的优势要素组合,但归纳起来,最终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都体现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上,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上。哪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又能迅速进入市场,并且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哪个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这是因为消费者和用户始终关心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对于他们的价值。虽然,一个企业会同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但是,成功的企业的产品都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从这点看,正所谓“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但成功的企业都是相同的”。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虽然很多,但生产运作管理作为形成产品的主要过程,是影响产品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途径。

三、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需要的时候,以适宜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顾客需要什么,然后付诸实施,满足(甚至超过)顾客的期望。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顾客需要什么(即价值)?第二,我们如何满足顾客?

(一)用户对产品的要求

用户对产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迫使企业不断调整生产系统功能,以适应新的需求。一般来说,用户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要求包括六个方面,如图1-1所示。

(1)品种。即多样性、多花色的要求。用户当然希望生产运作系统能够提供品种多、款式新的产品,并且要能够不断地变换新品种。

(2)质量。即生产运作系统所提供的产品质量要好,不但要性能好,而且可靠性、维修性等都要好。

(3)数量。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要求可能会很多,也可能会很少。很多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的备货,很少的情况下是否达到生产系统的生产产量基准,即保本产量。这是个很难掌握和控制好的问题。

(4)价格。一般情况下,用户自然是希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低一些。当然,也有个别情况下用户会希望产品价格高的情况。我们只考虑一般情况。

(5)服务。这里的服务是指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用户对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都能够被满足,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当老产品面临淘汰、需要更新的情况下,对许多年前的老产品进行售后服务是要付出高额代价的。比如,一些过时产品的备件就很难找到了。

(6)交货期。用户要求按时、准时地收到货物(或服务)的要求。

(二)产品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要求

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最终要转化为产品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要求,并通过生产运作系统来满足。概括而言,产品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要求也包括六个方面:

(1)创新。产品品种是市场差异性的反映,它要求生产运作系统具有广泛的品种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要求生产运作系统对新技术、新工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2)质量。产品的品质要求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质量提出了要求。生产运作系统必须能够长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是与用户的要求直接相关联的。

(3)弹性。产品的数量(订货量)决定了生产的批量,市场变化要求生产运作系统也要能够相应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弹性(即柔性)。为了更好地响应市场的迅速变化,生产运作系统的管理还必须能够做到快速、灵活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表现在品种上,而且表现在产量上。这就是所谓柔性化的要求。

(4)成本。产品的价格则对生产的成本作出了限制。生产运作系统必须要以最低的成本把产品(服务)生产出来,保证产品在销售上的价格空间有足够的调整余地。

(5)刚性。产品的服务又对生产运作系统提出了刚性的要求,也叫做继承性的要求,即要求生产运作系统具有稳定、规模、持久的特点,以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升级换代。

(6)按时。产品的交货期直接影响着生产运作系统的计划安排,保证按期交货是生产运作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按期交货的实现又是建立在生产运作计划系统和生产控制系统高效、准确的前提之下的。

生产系统各项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系统的目标来分析,上述的六项功能可分为两组。一组功能指创新、弹性(柔性,即市场应变能力)、继承性,是由外部环境提出的,是使系统适应环境要求的功能。另一组功能指质量、成本和按期交货,是按照生产过程的运行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所体现的与生产效率相关的功能。这里第一组功能是决定生产系统的服务方向的。如果系统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那么第二组功能就失去意义。甚至生产得越多,产品积压得越多,其后果也越严重。同样,如果系统拥有良好的第一组功能,但是得不到第二组功能的支持和保证,产品仍然不会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同时,这六个要素相互之间又是存在冲突关系的。比如,弹性和刚性之间就存在明显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方向正好相反,顾此失彼,很不容易把握。还有质量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好还可以,处理不好也是很不好办的。质量与交货期之间的冲突更是司空见惯,常常见到的多是质量向交货期让步的情况,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多目标交错冲突的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

此外,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调整生产运作系统,使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成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又一新课题。

四、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产出要素管理

1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