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股票投资市场里,特别是大牛市道里,成千上万的财经类学生从一流的商学院或经济学院毕业,都跃跃欲试地投身到证券行业中来。作为证券分析师、研究员,甚至投资基金经理人,他们用学到的相同的投资公式、相同的买卖策略、相同的评估方法和相同的预测模型来进行实盘操作和分析,但他们碰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鲜少有人能长期战胜股票市场。不管当初他们刚毕业走入证券这个行当时,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并发誓要战胜大盘,但几年过去了,他们发现,除了大行情下的普涨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外,他们并没有如愿最终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打败大盘。有一定金融分析背景知识的年轻证券从业人员尚且如此,不要说市场中那些一般的投资人,要想打败大盘更是难上加难。
人类天生具有预知未来的渴望,这是所有市场投资者共通的,他们为了寻求在证券投资市场里获利,整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明日的获利股,预测利率变化、经济发展状况或公司的未来走势、政府未来的政策动向。他们中更多的是在电脑上绘制股价走势图,试图预测明天股价走势可能的突破点。成千上万的经纪人将一些卖弄学问的预测经过包装后进行大肆推销,引诱市场中小股民来购买。还真有人经不住模型制作者或经纪人的一再广告或劝说,甘愿掏腰包,花价格昂贵的钱买来这类五花八门的模型预测,希冀能借用它们来预测自己买进的股票是否会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出现突破甚至飙升。总之,股市中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相关人员,以及市场的中小投资人,都试图利用预测工具,所不同的只是利用预测工具的不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预测来从中渔利,用预测来获利。
但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却不愿相信,即便相信了,也不愿承认,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和股市的走向,就跟预测天气一样是无法精确预测的。如果说预测明天的气候还比较简单,只要以今天的气温作为参考(例如,今天气温摄氏20度或30度,那么明天的温度大概就在这两者之间),那么预测经济和股市的未来走向却是一个要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如果我们预测的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下一季度状况,那只要将季节性因素消除后,下一季的销售额和利润很可能和本季差不多。然而,如果将预测扩大到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还有许多其它影响股票走势的因素,因为股票市场系统是许许多多上变动的、不变动的,可见的、不可见的变量的综合反映,而变数间可能出现的改变也将和其它变数交互在一起发生作用,影响到整个大盘走势,转而再影响到个股走势。
研究表明,预测的时间越长,其误差范围就越像抛物线一样快速加大。不论预测的是未来股价、获利率、销售额还是经济趋势,除了极个别特殊例子外,上述的这一抛物线特征几乎都成立。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持续向后推移,变数就不断在变,同时又加进了许多新的变数。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大多数预测是无解”的原因。少数市场投资人或者预测者即使能偶尔预测到公司未来获利的情形,那只能说是幸运。之所以说是幸运,是因为在预测过程没有发生突然而至的经济萧条;中央央行利率没有发生调升或调降;被预测的该公司最高执行长官未死于空难,公司也并未失去主要订单。从外生性角度看;世界经济仍然坚挺;美国房地产市道有各种变坏的消息出温暖处,但始终没有硬着陆;美元汇率也未起任何波动。但所有这一切终究只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偶然现象,在现实包括股市的投资市场却并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只需要放眼世界,就可以发现所谓“专家”的预测成绩是多么的差劲:90%的经济学家没能预测到21世纪初期美国经济的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大型投资机构曾预测墨西哥股市的多头市场即将来临,但没有多久该国政府就放任本国货币比索大幅贬值,并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的股价狂泻。试问:谁又能预测到这一节外生枝的政府行为呢?同样,没有人预测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会在一个大繁荣的时期开始的,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将东南亚和东亚新兴国家一个个击倒。就在21世纪刚来临时,又有谁预见到了世界大宗商品市场的大多头市道正在悄没声息地扑面而来。到了2005年,黄金疯狂地涨到了每盎司700美元、石油每桶70美元。直到今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仍处在多头大市道里。由于预测的错误,令不少投资机构因坐失了享受这次千载难遇的大多投资市道而扼腕不已。
在中国,2001年上证综指在跃上历史高点2245的点位后,便出现了拐头向下的大趋势。这一拐就是4年,将征战股市多年的中外基金、券商、私募基金以及所有市场投资人全线套住。而2001年,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年,中国经济在嗣后4年里一直以10%以上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就在股市极度低迷,在市场人士都不看好中国股市的时候,中国股市迎来了历史上最大一波牛市。上证综指一路高歌猛进。早在2005年初上证综指到达1300点位的时候,就已经有胆怯的资金退场,认为大盘已经涨到顶部。到了2006年年底上证综指到达1900点时,市场出现了更多的兑现资金。当大盘被疯狂地推升到2700点位时,时间已是2007年1月初。到1月底,大盘已在3000点附近兵临城下了。
如果说市场是可以预测的话,有谁预测到了2007年2月27日的A股市场的大跌现象?又有谁预测到了A股市场大跌还引发了全球性股灾?承接2月27日“黑色星期二”的中国股市的大跌,美国道琼斯指数随后大跌400点,跌3.29%、新兴市场股市开盘后多有3%——7%的跌幅,欧洲、日本等主要股市也纷纷大跌。习惯预测的市场投资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A股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已非吴下阿蒙。难怪有人惊呼:“中国股市打个喷嚏,世界股市伤风感冒了!”,将原来的那句“美国经济打个喷嚏,世界经济伤风感冒”作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颠覆。
虽然基金、券商等机构、组织每年动辄花费成千上万的经费来研究上市公司的表现,并发表获利预测,但研究一再表明,他们的预测经常带着各种各样人之常情的偏好或偏见。研究还发现,事实上,研究员或分析师常常会提出过度乐观的建议,如果结论不乐观,市场投资人又有谁会去买他们旗下的金融和资产产品呢?研究还发现,有些分析师冒着道德沦丧的危险,故意忽略不计或遗忘上市公司的差劲表现而作出预测,原因是他们与上市公司保持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尤其是那些被聘协助企业承销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的分析师,他们所作的获利预测通常超出其他分析师的甚多,而且所推荐的股票往往在后几个季度的表现都一直达大落后于市场。时称“中国荐股第一人”的赵笑云,2000年与东方趋势投资咨询公司可谓如日中天,在各大报刊的荐股比赛中频频折桂,在“南北夺擂”模拟实战中,赵笑云创造了累计收益率2000%的战绩(相当于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的50倍)!他的那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名言,使许多听信了他的名言追捧青山纸业(600103)这只股票的中小投资者饱受长期套牢之苦。而另一市场预测“名人”唐能通对股民最有蛊惑力的“名言”则是:“从10万元炒到100万元需要几年?答案是:两年。”2002年10月,唐能通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个被通告接受调查的“黑嘴”。着力推荐银广夏(000557)的薛敦方,“周末股神”雷立军都因庄托行径最终遭到市场的唾弃。随着大牛市行情到来,沉寂多时的咨询公司又开始了四处出击。一个个“黑嘴”重又现身,粉墨登场。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曾忧虑地表示:“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多年,每天电视上铺天盖地的股评,不知他们在说什么,真正的证券分析师却少得可怜。”
成群的基金经理人为了提出最佳季度或年度业绩报告,便以分析师偏颇的获利预测作为依据,抢进抢出股票,以博取短线获利机会。他们每天被不为投资人所知的压力折磨着。一般基金经理人的持股种类多到难以监控,而且每个月还有投资人在不断涌入。由于每季度必须向投资人交出一份优良的绩效报告,他们通常采取的是先买进股票然后再进行评估的方式。一开始,许多基金经理人也设法采用买进抱牢的合理策略,但最后落到只能紧盯报价屏幕、猜测企业短期获利以追求蝇头小利的地步。因为他们若不这样做,就可能落后于同业或大盘指数。结果,连这些基金经理人也养成了从众心理,并采取快速不理性地进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而不为市场投资人所知的是,他们投资下单买进大量股票的依据却是真假混杂的信息,有时甚至是谣传。
最后,基金经理人赖以决策的基础就是分析师的个人臆测,而这些臆测还得配上上市公司的提示。由于上市公司早已摸清了投资人的心理和投资过程,他们会采取会计伎俩,在账面上做出获利的可预测性,这样可以和券商、基金集团等机构投资人维系长期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循环”这个词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公司总裁预估几个月后的获利以吊起饥渴的分析师的胃口,好诱导基金经理人下数亿、数十亿元的大赌注。
错误的预测导致的悲惨后果可以想见。即使分析师估计错误的概率在80%以上,参与游戏的各方有时仍然视而不见。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死抱着垃圾股,也没有人愿意错失预估的波段行情。这是一个自负的自我判断、自我断言涨升导向的体系,只要基本面看上去不破坏这个循环体系就可。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就是由上述这样的信息循环系统出错引发的。在当今中国大牛市道里,这些预测上德层层弊端都被大繁荣和市场的非理性掩盖了。随着股价越涨越高,市场投资人也越益重视近利。获利预估调升即抢进,预计无法达成目标的公司股票即被抛出。股价不断高涨,以致于买进的股票在基本面上再也站不住脚,市场终于在一片泡沫中崩塌了。所以,投资人一定要避免紧跟这种追涨杀跌的潮流,因为这一潮流通往无底的深渊。一旦用短期获利的思维方式来支撑自身的投资行为,肯定就会在预测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投资随即由理性转变为投机。如果获利目标变成了投资的唯一目的,投资人就再也看不清楚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会随意地以任何价格买进公司的股票,以利己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投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预估获利是一回事,预估公司的价值是如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改变,这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对这一区别,市场上却几乎从未有人去认真地做过功课。例如,公司宣布合并,投资人通常在还没有来得及检验合并交易是否会增加公司的价值之前就跳进去抢进股票。他们只是依赖分析师对该购并案的背书,或管理层对该购并案的乐观期望来贸然行事。他们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来解读上市公司的信息,在几个交易日内卖出或买进股票。尤其是市场上的投资大众一旦看到股价急速上涨,便以为市场的解读和自己是一致的,于是也跟风抢进股票。美国分析师巴布森(Roger W。Babson)早在1951年时就为这种愚蠢的市场投资行为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说:“成功的投资主要不应来自预测,而是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以及随时谨慎地采取保护好自己的方针。投资人若想赚取更多利润,就不应尝试预测繁荣或衰退,然后相信该预测会实现,并完全依此制订投资策略;而应该在一个好的时机中买进股票,追求稳定获利,同时避开恐慌而带来的损失。”
即使拥有良好的内线信息,准确的商业预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结论是不应该用预测作为价值评估的重点,理由是市场走势没有可靠可言,它是一种随机运动。所有的市场,不论是运动鞋、电脑、汽车、医疗、股票还是债券等,都是由完全不可预测的力量来主导的。市场的每日波动反映所有投资人的整体行为,也即买卖双方各自的理解,并且是完全依照个人的需求和欲望行动的。如果消费者基于某种理由在某一时段里特别渴望拥有某种商品,那么这类商品的销售额就将走强。然而,到了另一个时段又是另一回事了。要仰赖未来或不可预期的事,等于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下注。执著于这种不明智的投资,便容易招致最高风险。
尽管未来不可预测,但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优秀的标的公司终究会在股价上反映出其投资价值来,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且也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说,未来才是可预知的。但是,我们却无法知道这个投资价值要等到何时才会反映出来。我们只知道所有的股票价格都会上下波动,却无法预知到底这些股票在未来的一年是波动向上还是波动向下。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投资人其实无需沉溺在对股票短期走势将如何的无谓的预测中,重要的是投资人是否已投资在一个好的标的公司上。如此一来,才可确定自己最终将从正确的投资中获利。
总之,投资者生活在一个行为模式经常被打乱,甚至有时剧烈变动的市场里。不管投资者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随时变动的世界里,这个变动的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在外形上看似相像,但变动的秩序却永不相同,因为每个模式都是全新不同的。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一“事物是在不断变动的”的哲学道理,其目的就在于,让广大市场投资者了解市场其实并非如我们原先预期的那样,一旦知道市场是一个复杂纷繁且不断变化的复合调节系统,你就不会再去相信市场是可预测的,也会知道市场总有春天和严冬,总会遇到多空、牛熊转折的时候。在中国大牛市道里,我们请投资者谨记巴菲特的话:“请面对两个不顺你意的事实:未来永远不明,想在市场上取得预测共识,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市场不确定性将是投资人做价值导向投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