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上)
15278300000026

第26章 罗拉快跑

“出品”德国Arte电影公司、巴伐利业电影公司

“编剧”汤姆·蒂克威

“导演”汤姆·蒂克威

“主演”莫瑞兹·布雷多、海诺·费尔希

“首映”1998年

本片1998年获“BAMBI”奖最佳影片奖,2000年获佛罗里达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梗概”

罗拉接到男友曼尼的电话,要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去营救他。罗拉飞奔去银行找行长老爸借钱,无论怎样乞求,目的依然没有达到。待罗拉跑到男友那里时已经迟到了,等在电话亭里的曼尼正在打劫附近的超市。情况危急,再加上事出无奈,罗拉只能帮助男友。抢到钱后,刚逃出超市,就发现警察已围在外面。一警察手枪走火,罗拉中弹而亡,男友抛下枪,跪在她的身旁。罗拉回忆起与曼尼的爱,耳边响起一段关于爱的感人对话。镜头画面又回到放下电话的瞬间,故事又重新开始。

行长老爸死活不借钱,情急之下罗拉夺下守卫的枪要挟父亲,终于拿到10万马克,正欲走出银行,却发现银行外布满警察。罗拉以为自己就此结束,但警察却没有怀疑她,示意她赶快离开现场。到达约定地点时,男友正要去抢超市,看到罗拉来,满怀欢喜向她跑去。结果被一辆疾驶而来的救护车撞倒。死前,他回忆曾经与罗拉的一段关于死亡的对话,十分感人并发人深省。这个结局也是罗拉不能接受的。画面又回到放下电话的瞬间,故事再次重新开始。

罗拉飞奔到银行门口,刚巧老爸坐朋友的车出去。罗拉喘着气,绝望中无意看见对面的赌场。抱着一线希望赌两把,竟然大获全胜。罗拉提着足够的钱向约好的地点飞奔而去。与此同时,曼尼恰好看见提走他钱袋的流浪汉从旁边一闪而过。曼尼穷追不舍,终于追上了流浪汉,要回了丢失的本属于黑帮的10万马克。待罗拉赶来时,事情已完全解决,男友已没有危险。两人终于可以轻松了,想着手上还有一袋赢回的钱,欢心地笑了。这个完美的结局使人皆大欢喜。

“电影欣赏”

“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S·荷伯格

这是《罗拉快跑》的开头字幕。这部电影是一部探索电影。开放式的三种结局,象征着世事纷繁,机缘巧合和命运交错,无数种可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相互碰撞。这是一部以典型德国式思辨风格的哲学理念打造的划时代作品。

导演把出色、形象的艺术技巧运用到影片中,把罗拉滚下楼和人狗飞跃的高难度动作轻松地以动画形式展现。罗拉三次尖叫除了愤怒、伤心、焦急、不甘屈服和不能认输的表现外,更是导演将高潮处理为听觉的强烈冲击力,运用噪声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而每次尖叫后都是无声或单调的声音,这是利用“张弛”手法来充分展示影片的强大魅力。另外,镜头的不稳体现了罗拉奔跑之后生理视觉的感受,其中用仰拍镜头拍摄罗拉奔跑,表现了对罗拉的赞美。《罗拉快跑》的强劲视觉力量,在叫人窒息的速度与震撼的音乐中,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片中没有任何事是被承认的,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仿佛电子游戏一样,再投一次钱币,一切就可以重来。这就是影片的深刻主题:对命运,对世界无法把握。每一秒,每一个决定都会改变人的一生。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一次赌博,所有偶然叠加在一起,便产生了最终结果。正如在罗拉狂奔路上遇到的一些人,也包括她自己。每一次都因偶然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人生,过去,却都是人的共同命运。对过去生活进行反省,也许我们原来能够有像罗拉般的幸运(第三种结果)。大多数时候,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可是如果不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而狂奔的,没有退路的人生一定要自己去走的。不!不仅是走,还要奔跑!只有奔跑的速度才能展现灼人的焦急和无尽的勇气。爱与命运,偶然与必然,人生不只是一次轮回,时间在奔跑中穿梭,哪怕还有一丝希望,也要用狂奔的姿势来拯救命运。这是人的本能,就像一切生物在最危险的关头都会用奔跑的方式来解救自己一样。

罗拉就是以强韧的信念,天真而勇敢的态度来应付一切,深信它能改变一切,甚至时间与生命。如此坚定以至没有任何东西可阻碍她奔跑。一种勇气鼓励着这个有着火红头发的姑娘不停奔跑。奔跑本是一种姿势,所有力量都为着同一目标聚集的姿势,它更是一种坚持。通往理想之路无比艰辛,眼花缭乱的世界似乎误导我们会有无数个选择。

于是,奔跑成为一种简单而可贵的姿势,蕴藏着坚不可摧的力量,那就是永远向前的勇气和信念。人生要不断向前,人生便需要奔跑。

他仿佛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把人类久已遗失的梦想与青春的激情重新带回人间。但就像被缚在风雪覆盖的高加索悬崖上,为恶鹰不断啄食心脏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盗火者给人类以光明,而自己却永远背负着盗者的恶名,永远地被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