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15292600000003

第3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于一些知识或信息,我们常常有句口头语:“书上说的。”中国人对书的敬重由来已久,人们往往认为,连教师都要看着书教孩子,书的地位显然比教师还要高半截,书上的话,怎能不相信?一般人的学问连教师都赶不上,难道还能“迈过锅台上了炕”,超越书本了?不过再想想,书总归也是人写的,顶多也就是圣人先贤嘛,几千年前的知识而已。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识,即使先贤的观点和思想也未必正确和适宜,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今天,“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时代精神。读书,要考虑书本对我们的价值,在书本所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书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最大的价值,否则,不如无书!

凯勒曾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然而,哲学告诉我们,看待事情要做到一分为二,读书也是这样。我们要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依赖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完成一本著作,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当时还只是个不出名的数学教师的陈景润却大胆地指出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以陈景润的地位,他要与华罗庚这位学术权威抗衡,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华罗庚的确错了。陈景润这种行为就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态度。

以前,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说在太空里看地球,能看到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学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无法实现。后来宇航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向下看,发现根本无法看到长城,于是教材中的这篇课文被取消了。由此可见,人们心中比较权威的教材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更何况是其他书呢?

那我们该如何对待书中的内容?如何读书才能使收益最大化呢?

1.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持有怀疑精神,不要句句相信。

如果一味地相信,我们就会“只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仅仅对历史的评价会有失公正,也会失去鉴别真伪的能力。要读书,更要有怀疑精神。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后,要适当地启发孩子动脑筋地阅读。尤其是在不同的书内容出现矛盾时更是如此。在让孩子多读一些书或其他读物的同时,家长最好要引导性地问几个“为什么”。

2.读书不能死读,要联系实际进行消化。

纸上谈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兵书读得多,理论知识深厚,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秦军作战时一败涂地。

3.书上的内容记载得再详细、再科学,也终需实践来检验。

如果一味沉浸在书中,忘记实践的重要性,分辨不出记载的正误,那么便实在是“尽信书”却“不如无书”了。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得很明白,可以洞悉一切,实际上只不过有着纸上谈兵的肤浅而已;我们以为实际操作时照着书本按部就班即可,具体问题出现时,才发现全然不像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那样,书里记载的那些厉害招数在现实中竟然是无力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要把所有的事都看得明明白白并非易事,那是需要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如果偏信书本,对事物的判断也就不可能公正和准确了。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不可一味沉浸在书中,要适时联系实际,给孩子启发。

其实每个人的阅读都是有限的,读书也像人生中的其他许多事情一样,需要取舍的智慧。有人说现在的阅读基本上是在“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下进行的,带有注重实用的功利色彩,但关键是,家长要指导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想看透世事,要想汲取书中的精华,孩子和大人都需要多多磨炼!读书不只是翻开书页就开始读了,就开始信了,就开始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