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人们探寻未知、探索新奇、探究奥秘的起点和动力。
孩子最初都是爱问问题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事物不断地认知,他们逐渐不再那么热衷于提问了。他们由最初凡事都充满着好奇,问这问那,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有事事询问大人的积极性。
当然,这不排除其中有儿童从幼稚到渐渐懂事的过程中他的心智体系在逐渐成熟完善的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点便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直培养与带动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并且在无形之中将这种积极性一点点地扼制了。有些家长很少给予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与时间,于是,他们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慢慢地退化;有些家长太过严厉,孩子对家长的亲和度与信任度也在降低,孩子有什么问题他们宁愿去问同龄朋友,也不愿意去问家长。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家长该怎么来改善呢?
1.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于提问。
根据对孩子的调查,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有这样的心理状况:高年级的孩子不再主动地向家长提问,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问题,没有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而是孩子们不敢或不愿提问。孩子们常有多层的顾虑,既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让家长觉得过于简单化而受到批评、指责,又担心因在提问的过程中经指点仍弄不清楚而受到打骂,心中有着层层压力。所以,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首先必须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有“疑”敢“问”;另一方面,要进行活泼教育,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提问环境。家长教育孩子在方式上应当相对宽松,不可强迫,要让孩子身心愉快地接受学习。
具体来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放下所谓的家长“权威”,将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循循善诱,给孩子创造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敢于提出—切问题的勇气。家长应遵循“问者无错”原则,即“提问无禁区,提问无错误”,使孩子们珍惜并自由行使自己提问的权利,就算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成人的逻辑或不涉及当时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应该给予他鼓励,赞扬他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及探索精神。当孩子在提问时因紧张或考虑不周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或结结巴巴时,家长不要中途打断孩子的发言,等他提问完毕,认真解答,就算孩子的表达有错误或者问题的答案是已反复强调过的,也不能嘲笑、讽刺或者指责孩子。
2.加强提问方法的具体指导,让孩子们善于提问。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对孩子的提问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让他们明白该在什么时间、什么问题上、以什么方式来提问。教育要有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比较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和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为孩子示范如何提问。孩子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提一些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那么他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会比较高。人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的,提问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里,家长的指导、示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让孩子掌握提问的技巧。孩子们都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状态下,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提问方法及技巧。往往都是家长事先把他们能产生的疑问都想到了,有序地提出来,孩子只能依问而答,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他创造力的培养。要改进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出发,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这不仅能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使孩子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其次可以在新旧知识的链接中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再则可在探索课题规律性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这将引导孩子不断反思,将新知识不断在头脑中得到完善、丰富和系统化。3.提供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主动提问。
家长们应让孩子充分掌握自主学习的权利,给孩子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向孩子打开提问的大门,给孩子提供无拘无束的自主学习氛围。
4.积极给予评价,让孩子体验求学和求知的快乐,让孩子乐于提问。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体验,会使他们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与兴趣,促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正确的教学评价引导着孩子的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评价,使孩子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使孩子在提问中体会到乐趣。
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孩子提问,为孩子提供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同时,还应当正确评价与赞许孩子的各种问题,激励孩子的创新思维。
孩子大胆提问题对于其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大胆提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成长道路上不是爱提问题的能手。从小培养孩子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对其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