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诱惑偏离了你的人生
世界有多大,你的眼光就要有多远;世界有多复杂,你的心就要有多细。你想掌控自己的命运,你就要先看明白这个世界。看历史,你可以以史为鉴;了解中外时事,你可以与时俱进;知人情世故,你会左右逢源;世界物欲横流,人性丑恶难辨,贪欲无边,人心疲惫;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聚正气于胸,囿美德于心,明尘世百苦,辨世道诡邪。明了,懂了,你再打拼于这个世界,不仅会得心应手,而且会身于泰山而不溃,心如东海而不溢,笑看人世。
开眼看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知“大势”者是大智者。诸葛亮未出隆中知天下三分,他能开眼看世界,绝顶小天下!什么是世界大势?当今社会,在庸者眼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头钻进名利这个魔咒中,他的人生将永远归于沉寂。不清时势,不明事理却又想“横行天下”者最终会遗笑天下!
无欲无求得心安
信息,在战场上就是胜利;在商场上就是财源;在职场上就是成功……活在当下、有为妻儿活、为父母活、为老板活、为自己活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在为信息而活。看一个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比如职场是我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人生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大多都上演在这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你想要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你就要看透职场,你把它看的有多透,你在职场就会任意东西,工作的也就会有更开心。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现在,在下岗失业人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同时,中国又面临新的情况,出现青年失业问题,现在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70%,这是在2000年没有发生过的情况,所以我们劳动力市场面临全方位的压力。这个信息告诉我们,我们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想稳定职场先要“自身硬朗”,要珍惜你现所拥有的职业。
还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弹性系数下降。从目前来看,特别是90年代到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60—70万个就业岗位。而过去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可以达到200多万人。关注GDP就可以看出我们失业的风险有多大,同时也可以分析就业的可能与以前对比又有多大;这样你可以很好的来调整自己的工作。
知足赶走你的贪念
国家单纯的靠经济拉动很难完全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我们还要把目光放到国家的政策上,以此来解读职场信息。同时,我们还要提高自己,不然,这种解读就失去了意义。
第一,当下人才虽大量涌出,劳动力素质、结构还有待提高和优化。我们应该学一门专一门。
第二,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为众多的岗位提供就业劳动力,我们的就业门路更为宽广,作为我们个体,我们在就业的路上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第三,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还在进行结构调整,这些因素有的因素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有的因素,这样又加重了就业困难。我们在选择的专业要有前瞻的眼光,不要追求一时的热门。我们现在正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的专业应趋向于工业方面。
你的就业之路是否宽广,还取决于你的立足点。无论你身置何地,这个地方有多么发达,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就业要放眼世界,解读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否则,就业都会有局限性。但只是对不同的层次影响会有所不同。
英国伦敦是仅次于美国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且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每日外汇交易量高达300亿美元。世界500大企业中,有75%在伦敦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60万名金融从业员。现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懂中文的金融专业人才却相当吃香。英国媒体报道,近年中国内地经济极速起飞、处处商机,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新一代大学生却没有死守他们的风水宝地,却视中国为一个让自己增值及改善就业前景的好地方,因此纷纷远赴东方这片神州大地留学。英国著名招聘公司MichaelPage的布雷治指出,“在英国懂中文的求职者非常抢手,他目前就正找寻一个能操流利普通话的英国人,为中国银行掌管英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大家对普通话的需求肯定比以往大得多,现在很多公司都派出新兴市场队伍到中国开拓市场。”
虽然英文一直以来都在世界舞台上占着霸主地位,不过近年很多雇主组织开始抱怨英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懂外语,因此会讲外语已成为英国人找工作和寻求升迁的一个拐杖。此外,愈来愈多欧美大企业觊觎日渐强大的中国市场,陆续涌到中国扩展业务。中英贸易发展尤其蓬勃,不少只懂英文的毕业生深明到中国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他们都相信熟悉中国状况必可令自己的市场价值大增。在投资银行UBS负责招募毕业生的摩尔表示,“在3至5年内,这些学生或会被视为先驱者。从经济上是可行的,而且他们更学得增长最快经济体系的语言,对他们的履历有很正面的帮助。”
而生活指数低也是英国青年人选择到中国进修的主因之一,在北京上一年中文课程,学费只须875英镑,一餐饭盛惠60便士,平时又可用单车代步,住宿环境亦非常理想,每月租金却只是50英镑。如此多诱因,使最近3年到中国进修的英国学生,由650人飙升至1400人,升幅超逾一倍。
因此,一个理智的人,先要立足于世界来解读趋势、信息。身边的小局面要清楚,世界大环境更要兼顾。中国有很多话,“树挪死,人挪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告诉我们对信息的解读给了自己更多的空间,你的就世界大了,机会就多了。
凡事量力而行
开眼的人会明白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苦难,能够辨别社会中的各种奸诈和险恶,看淡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分清世界形势走向……明白了这些道理,懂了这些道理,他们不管遇到何种苦难、何种的困惑都能坦然面对;他们也不管遇到何种荣耀,都能淡然置之,他们会很理智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有一双慧眼看清这个世界,我们的心胸就会像大海一样深广,永远与自骄、自傲、自满隔绝。坦然地活在人世间,没有真正值得我们牵挂的悲伤和欢乐,也没有值得我们扬颂的荣耀和记恨的耻辱,留在天地间的是人的血性和不屈于俗流的积极人生追求的傲气。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杰出人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开眼看世界,在清醒中来挑战命运的坎坷和虐待。开眼人总是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找到生命的支点,他们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坚韧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在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安然走过,在灯红酒绿中洁身自好,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经过恒久的努力克服困难,脱离了贫穷困难,脱离平凡,造就着卓越与伟大。
看一下孙文的伟大是如何造就的,“国父”的称号又是如何得到的。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均处于混乱状态,守旧者希望退回到封建主义的老路,却得不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激进者想闯出一条新路,却不知道该朝哪儿走。
孙中山率先打出“三民主义”的旗号,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虽然他无枪、无粮、无饷,实力还不及一位小军阀;虽然他没有像历代开国统治者一样“马上打天下”,却被公推为理所当然的领袖。因为在当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路该怎么走。他的眼光成就了他的伟大。
心灵载不动沉重的欲望
明朝的李自成看不清当时的状况,把唾手可得的江山毁于一旦,更留下千古笑柄。
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兵至京师,颠覆明室。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入紫禁城,仅42天便退出北京,李自成的失败是归于缺乏眼光的流寇的本性,而不仅仅是个“腐败”问题,更不是个“骄傲”问题,是因为李自成缺乏看世界的眼光。
当初大顺军之暴虐与匪无异,这铁的史实证明了李自成的“山大王”特质,“山大王”总是目光短浅的,使他不具有政治眼光,而比比可见的则是寇者气象。
大顺军进京前,京城民众“每言流贼到门,我即开门请进。不独私有其意,而且公有其言。”可见民众其初对大顺何等拥戴。那知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这群饿狼比虎更贪婪残暴。因此,当初的“顺民”们驱杀大顺官兵亦是情理中事。大顺的残暴首先在民众中产生“今不如昔”的怀旧思想。生活在明朝暴政之下的民众,也曾寄希望大顺救民于倒悬。李自成看不出这一点。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败退北京城后,“纵其下大肆淫掠,无一家得免者”;并将所掠物资装载西运,车马相续数十里。大顺兵乘乱溃逃或被市民击杀者数万。当时的人们需要什么,历史的趋势是什么,闯王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搬演了最后一幕闹剧,大顺之暴虐,又一次践履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的古训。
有人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大量交流使人们眼光更开阔,但很多人总会误读这个世界,比如看当今时事,你会有这样的误解:“伊朗人恨死美国人”“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以色列对中国充满感恩”“印度远落后于中国”“俄罗斯与老美对着干”等。对于这些误读,《国际先驱报》评价说: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劣根:对强过自己的人和事我们更多想了解的是负面新闻,而对一些弱者,则故意夸大其不堪。由于绝大多数信息都是从媒体中得来,长期人为造成的信息单一,使得我们误读世界。
我们经常可以用多种手段获取不同的信息,但感觉这样的误读在自己身上还是有点根深蒂固。比如在网上与人就“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争论的时候,不会去质疑韩国人买国货是否真的是出于爱国,而是在认定“韩国人买国货就是爱国”的。而事实上,韩国人并不是这样,他们买国货是因为国货“质量不差,价格不贵”,买它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爱国不爱国无关。由于随时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都是伊朗群情激昂的反美活动,所以从一开始就认定伊朗是全民都恨死美国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也是最不开眼的误读。
不论你怎么有心理准备和远见卓识,都还是会有一种被媒体长期愚弄的不快。媒体转载世界各国的信息时,往往只从自己中意的角度进行选择。一组报道,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反映,但多数媒体的做法并不是选择各个不同的意见一同刊发,而是将其中一点合自己意的意见单独挑出来进行大肆渲染。而众多的媒体在我们的心目中信任度还很高,这样会误导我们判断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才会正确评价世界。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无法正视世界,无法反省和改正,结果将是固步自封,离发达文明渐行渐远。
随时都能享受幸福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当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趋势时,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角。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一定会出现的,只要是有胆识,有眼光,有实力,有魄力……不管他是谁,顺应时势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英雄。比如拿破仑,在那个时代里,法国大革命的积累,外国势力的侵略威胁,人民对当局的不满情绪,都注定将有新的,更具威慑力的强硬政府来带领法兰西走上强大。所以,拿破仑就出现了。因此,时势,即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时势必然会造就英雄的出现。
林则徐嘉庆九年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林则徐为官时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成为亮点,是因为他顺应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国人的那种民族精神。不掌握大环境,你纵是有济世之才,你也会默默无闻,甚至还会身败名裂。中国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做事要顺人情,顺时事,顺天理。顺势了你为人做事顺水又顺风,不知时事,你会举步维艰。
名利不过是生命中的尘土
郭嵩焘20岁时考中举人,经过几年游幕生涯,终于在1847年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由于曾国藩的举荐,1856年到京城任翰林编修,深得咸丰帝赏识。咸丰帝派他到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因为他的刚直,与僧格林沁积怨很深,终遭排挤,黯然归乡隐居。
“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中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的“藩属”,定期要派“贡使”来中国朝拜,决无中国派使“驻外”之说。19世纪后期,中国虽然屡遭列强侵略,但这种对外观并无改变,认为外国使节驻华和中国派驻对外使节都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所以,郭嵩焘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此行凶多吉少,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与汉奸一般。有人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当时守旧氛围极浓的湖南士绅群情激愤,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宅。
郭嵩焘在强大压力下,曾几次以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终在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次年1月到达伦敦,他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从途经十数国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郭嵩焘的副手刘锡鸿也不断向清政府打“小报告”,列出郭嵩焘的种种“罪状”。巴西国王访英,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更严重的罪状是说郭嵩焘向英国人诋毁朝政,向英国人妥协等等。
郭嵩焘回国后,心力交瘁,遂请假归乡。回到故乡长沙,等待他的却是全城贴遍揭贴,指责他“勾通洋人”。就这样,他在一片辱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终不再被朝廷起用,于1891年在孤寂中病逝。
在今天看来,郭嵩焘的做法可谓是很有眼光的,但他忽视了他置身的是一个迂腐而又固步自封的大环境下,自己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渺小,想做一些超前的事是没有人赞同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当官的要熟知为官之道;经商的要遵循商场的规则,要懂得“入乡随俗”,这样你活在这个世上才会游刃有余。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有人说拉关系就是走后门,其实不然。走后门的往往是不寻常者,他们总喜欢不按规矩办事,多属于内部人员的“亲戚舅子老表”。走后门是利用权势或强势无原则的照顾,是置法于不顾的灰暗的交往途径。而拉关系是双方增进了解,加大彼此的诚信度的一种社交形式,是阳光透明的交往途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我们知道美国是严格奉行法律和规则的国家。但美国人却很重视“拉关系”。“拉关系”能登堂入室,大大方方走进大学课堂,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积极传授关系学。教授都提到,管理专业学生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强调建立关系网的重要性。
美国人眼中的“拉关系”,全然没有汉语语境下的贬义。对他们而言,说某人拥有强大关系网,是种褒奖。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将“拉关系”作为必要技能传授给学生也就不足为怪了。选修的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等管理学核心课程中,“NETWORKING”的出现频率相当高,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词。教授们不仅在课堂上大谈“拉关系”的重要性,还专门著书立说不断拓展其内涵。在美国大学里,并非只有管理学这类专业看重“拉关系”,其他专业同样如此。
美国大学里五花八门的社团十分活跃,常组织各种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对表现出众的学生干部予以免修部分学分和颁发奖学金等奖励。学生领袖往往是学生中的明星并受到尊敬。不少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会了轻松自如地与人交往,为日后闯荡社会积累了经验和资本。据说,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在学生时代都是社团的领袖人物。
除教育学生外,美国大学自身也是“拉关系”的积极实践者。各大学都很重视校友资源。无论是名校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大学,校友会都十分活跃。大学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与校友进行广泛联系,通过校友扩大学校的影响,并发动他们献计献策,为学校的发展筹集经费。而校友们也热衷于参加校友会的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交际范围,为个人发展争取更多机会。身居要职的校友总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母校毕业生更多的机会,许多大公司总裁喜欢聘用校友已是公开的秘密。
不管你是高居官场还是立足商场,你都必须马上融入这个圈子内,成为集体的一部分。要是自己独处不搭理别人,那只能说明自身与他人和团体格格不入,这种孤立所带来的后果很可怕。因此,在当下我们要学会拉关系。拉关系就是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人文资源,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才会如鱼得水。
弗拉基生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父亲是钢铁工人,母亲是清洁工。他依靠个人努力,特别是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超人才能。他获得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弗拉基进入著名的底特律咨询公司,很快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并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成了业界白手起家的典型。在不到40岁时,弗拉基已经建立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其中既有华盛顿的权力核心,又有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他自己则成为“美国40岁以下名人”和“达沃斯全球明日之星”。
他刚进哈佛商学院的时候还诚惶诚恐,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及一个穷小子能跻身全美最高商业学府。一年之后,一个念头浮上他的心头:我身边这些家伙都是凭什么本事进来的?弗拉基发现:善于同陌生人接触是成功人士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成功者善于主动与别人接触,建立起庞大有效的联系网络,并利用关系网开展工作,最终促进各方共赢。
弗拉基总结出人际交往需遵循的原则:
“始终积极与外界保持联系。要始终关注周围人,通过身边小事发出积极信号,让别人感到你一直在关心他们,而不要等到需要帮忙时才临时抱佛脚。不要害怕暴露弱点。与人积极接触、坦诚以待,难免会暴露自身的弱点。有人害怕这样,过于矜持和保守,从而丧失了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机会,也同时丧失了无限广阔的发展机遇。”
也许“拉关系”与“行贿”、“吃喝”、“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拉关系在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拉关系=美女+交际”,“拉关系=公关小姐”,“拉关系=不正之风”。但“拉关系”应该是以研究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公关礼仪之类的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这些实践行为是为我们沟通与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以实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