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37

第37章 心不正,心不净,人多病

“南怀瑾语录”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静,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

南怀瑾说: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关于这个观点,南怀瑾曾提到过一个著名的故事:

慧能大师修成正果之后,开始云游四方。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说:“明明是旗子动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是风在动嘛!”

两个人争论来争论去,谁也不服谁,引来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慧能大师见状,不禁又摇头又叹气。随后,他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对外界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如一的境界,其关键在于去除妄想杂念,做到心静、心净、心定。

南怀瑾先生所谓的“心定”、“心净”、“心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排除杂念,使心平静下来,或者说使心绪平静下来。只有心静,身体才有可能更健康。所以,现代养生学里才有“静心养生”之说。

身处红尘中的人们,常常心绪难平。只因想法太多、心念太多。比如时常辗转反侧地想一件事到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贵是贱?其实这些看似纷繁的事情,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就尘埃落定。一念之间,哭变作笑;一念之间,天堂变地狱;一念之间,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念私我,画地自限;一念为众,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1)善恶之“一念”只在好心或坏心

天下没有什么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好比父母管教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有时候给其制造一些挫折、施加一点压力,不一定就是坏事,反而能促其奋发向上。相反,如果父母一味溺爱,随他吃喝玩乐,这看似爱心的布施,反而成为造罪的根源。所以说,天下并无绝对的善恶之事,只在做事之人心怀好心或坏心。如果是好心,那么就算做出结果不好的事,也都算得上有功德;相反,如果是伪君子包藏祸心,假恶为善,也不是真正的善事。所以善恶好坏在于“一念之间”。

(2)难易之“一念”只在有心或无心

世间的事情并无绝对的困难与容易。因为即使很困难的事情,在有心人的面前都不困难;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反之,即使很容易的事情,在无心着意之人的面前也无法成功。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难易,有心无心只在“一念之间”。

(3)苦乐之“一念”只在烦心或平心

在烦恼人之前,快乐也是苦。对平等心的人来说,无苦亦无乐。譬如千年暗室,点燃一灯,就大放光明。所以苦与乐,只在一念心转。

禅语:“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心回念转之间,一切将变得豁然开朗,驿动的心也归于平静。心静则万事息,心动则万念兴;心静则自然凉,心远则地自偏。修身养性,“定”的功夫十分重要。俗家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为最高定境,佛家以“对境无心”为最高定境。一旦进入这样的境界,人自然就会变得“心净”、“心正”、“心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