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38

第38章 养生也需讲“中庸”

“南怀瑾语录”

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调整它。但过分的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所谓“中”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不偏不倚,恰倒好处;所谓“庸”是指我们要能够包容,要能够有海涵,要能够容忍别人。所谓“中庸”就是指我们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倒好处而不是过犹不及,全面而不是片面,公平而不是偏见,公正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去对待人和事情。“中庸”是古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庸”也就是哲学上讲的那个“度”。

南怀瑾先生主张不单是做人,凡事要讲究一个度,这一点对于养生也是完全适用的。现代社会,人们身体的不适或疾病的产生有一部分缘于生活无度,以致失去平衡。如在饮食上,厌食偏食、过饥过饱、过量饮酒等;在行为举止上,静而不动或运动过量,沉迷于网络或麻将游戏等活动,过度熬夜或工作等等。人在生活中必须掌握一个“度”,善于节制自己。凡事不到位视为“缺”,超越分寸视为“过”,恰到好处才是养生之道。善于把握“度”的人才能延年益寿。这个“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心态要平衡

“心态平衡”在心理保健中时常提到。所谓“平衡”,就是不偏不倚。生气、郁闷损害健康,快乐、欢愉有益健康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实际上,笑也是不能过头的,因为“大喜伤心”;老百姓也常说:“笑过火,会笑傻了”。虽说很少有笑傻的,但是这话是告诫人们不要笑过了头。这也是古人养生提倡“情贵淡”的道理所在。

(2)用脑要适度

通常而言,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用脑也一样,千万不能过度,因为开发大脑潜力,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在用脑之时,已经相当疲倦、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却还在那儿“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习、考虑问题,是会伤害大脑的。这样的教训并不少。例如前几年国内有些大学破格招收一些所谓的“神童”,准备培养成拔尖人才,其中不少却未能成才。有些教育家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损毁人才之举。再比如,丹麦历史学家海内肯,4岁就撰写了《丹麦史》,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正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他的聪明才智时,突然传来由于大脑负担过重,导致4岁半的海内肯脑力衰竭、最终夭折的消息。可见,用脑过度确实有害无益,所以一定要适度。

(3)运动要适度

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总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因病长期不运动,人的肢体就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不过,运动也要有度。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有延年益寿之效;如果急于求成,强行超负荷地运动,就会适得其反,有损身心健康。所以,在做健身运动时,运动量和运动幅度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因人而异(特别是体弱者和老人)。所以在此提倡有度有节、持之以恒的运动。

(4)饮食要有节

日常的吃吃喝喝也要有个限度。俗话说:“要想身体好,吃饭七分饱。”要养生,一定要在吃饭时把住嘴这一关。古书上说:“食养人,亦能伤人。”餐食越是丰盛越要少吃。可是有些人,见到好吃的使劲吃,明明饱了还吃,说什么“胃饱嘴不饱”。在家吃饭时,很多人往往怕剩饭剩菜浪费了,明明吃得很饱,还鼓励大家“打扫干净”;有些老人还对孙子孙女说:“浪费粮食有罪”……其实,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吃饱了还吃才是浪费,是对身体的浪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脆弱的,生命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身体。让我们时刻牢记:凡事都要有限度,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才能有益于回归人类的自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