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15

第15章 农业合作化带头人——戴玉玺

20世纪5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互助运动中,平罗县的戴玉玺率先在宁北地区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所在村的部分农民,走上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道路,由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合作社的领导,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戴玉玺1915年出生,家境贫寒,以种地和卖豆芽为生。1949年9月,宁夏解放后,他被选为平罗县城关镇合作村村长。次年,任一区三乡农会主任。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联合村里7户没有牲畜的农民,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变工组,用木轮大车轮流给田里送粪,并拉着各种不配套的农具整地备耕。1951年3月,平罗县一区三乡戴玉玺互助组成立,有12户农户参加,这个互助组在县长刘润田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戴玉玺被选为组长。互助组成立后发挥了互助合作的优越性,解决了缺耕畜、农具、种子、劳动力等困难,顺利地度过了春荒,促进了生产。在完成各种农活后,为解决剩余劳力,又向银行贷款400元,开办了磨坊、轧花坊等副业生产组织,使组员的收入和生活都有所提高。在宁夏当时是一个创举,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重视。

1951年,戴玉玺被选为省、县、乡人代会代表,同时被评为全国、西北地区、省、县农业劳动模范,先后出席了各级劳模大会。1952年农历正月初五,他以自己的互助组为基础,组成了宁夏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全社共有九户,其中三户雇农,二户贫农,三户中农,一户富农,男女全劳力各七人,男半劳力四人,女半劳力三人,共52人。共有两头牛、两匹马、八头驴,耕地162亩,除旧有农具外,还有新式耧一张,间把犁三个,站起锄12把。合作社采用农业新技术,深耕、细作、密植、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当年就获得丰收。同时,组织剩余劳力,先后办起粉坊、油坊、弹花坊、运输组和小型石灰厂等进行副业生产,秋收分红时,社员从粮油到现金都显著增加,当地群众纷纷加入他的合作社。他在农业上加强增产措施和科学管理,组织剩余劳力大搞多种经营,改变了社员的贫困状况,使社员家家有余粮,户户有钱花。戴玉玺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建仅一年,每亩平均产混合粮372斤,比最突出的互助组每亩多产57斤,比全区最好的单干户每亩多产62斤,显示了合作社在增产增收上的优越性。1952年6月30日,戴玉玺农业社给毛主席写信祝贺党的生日,报告了他们翻身解放的喜悦,及组织起来由穷变富的道路和增产措施。7月9日,宁夏省主席邢肇棠和省府秘书长葛士英参观了戴玉玺农业社,还召集合作社的社员、互助组组长、乡村干部和群众开了座谈会,了解了生产情况。戴玉玺合作社的粮食产量明显超过社员们单干时的收成纪录,也远远高于互助组的产量。到1954年,全乡728户3230人全部加入他领导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使该社发展成为联社。1955年,戴玉玺被选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在领导全社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又兴办了农具厂、缝纫组、修缮建房队、医疗站、接生站,并发动群众入股,建立了信用社,成为领导和组织家庭副业生产的能手。1954年12月,戴玉玺合作社转为高级农民合作社,更名为“新民农业合作社”。

戴玉玺1952年至1956年两次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平罗县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至1960年担任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的模范事迹被广泛宣传,并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51年至1959年9次出席县劳模大会,五次出席省劳模大会,两次出席西北劳模大会,三次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3年7月22日,他参加赴朝慰问团,代表祖国人民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6年,他离开合作社,先后任平罗县农林科副科长、红星农场场长、县园林场场长、县渔场场长。在园林场工作期间,他领导职工培育苹果林600多亩,产量达到90余万斤,并反复试验在自古连草都不长的盐碱地里培植苹果林100多亩,几年后喜获丰收。

1980年,戴玉玺在平罗县水产站退休,因为工作责任心强,能吃苦,他又被反聘到水产站做勤杂工作。他常说:“闲着有啥意思,能发挥余热,也是为人民服务。”

2006年3月22日,戴玉玺因病去世,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