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如信是与戴玉玺齐名的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也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他们都是宁夏平罗县前进乡(当时称区)的农民。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在宁夏北部地区率先成立了工业生产合作社,带领所在村的部分农民,走上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道路。他们所创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全国一些早期创办,后来很有名气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样,在当时代表了中国农民前进的方向。
莫如信1898年出生于平罗县前进乡前进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双亲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弟弟,由祖母和二婶抚养,12岁时为糊口给别人放牧,16岁当长工,24岁在亲邻帮助下娶妻成家。此后祖母去世,二婶改嫁,不得已只好典当祖上传下来的30多亩田,到后来家中只剩下一亩八分田。弟兄三人为了谋生而分家另过,莫如信分到了八分田。他还到山上伐木材变卖,几年下来积攒了些钱,将典当出去的耕地赎回十多亩,开始安心务农。他勤劳吃苦,又好钻研,所以年年都能获得好收成,日子慢慢殷实起来。他还摸索出一套种西瓜的成功经验,产的西瓜个大均匀,皮薄瓤红,脆甜可口,成为村里的种瓜能手。他胸怀开朗,性格温和,乐于助人,周围的群众遇有困难都爱找他想办法,如借贷、找生活出路、说亲事等,他都有求必应,尽力相助。邻里之间,有人家里发生纠纷,也都找他调解,故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莫参谋”。
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好不容易把儿子抚养大了,有了帮手,但却在1947年被马鸿逵抓去当了兵。加上当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使他心灰意冷,失去了种田的信心,将牲畜、大车和部分田地变卖。从此,家境一天不如一天。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被抓去当兵的儿子回到了家,他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活动一开始,他首先响应,带头捐献,并积极协助干部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捐款捐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捐献出人民币96万元(旧币)、元宝及碎银242两、金镯一对(重1.9两)、香油50斤、乳牛一头,共折合人民币680万元(旧币)。
1951年春,党和政府为了保证春播顺利进行,号召开展调剂余缺,借贷自由,实行精耕细作,发展生产。他积极协助乡干部边宣传党的政策,边发动群众,调剂出麦种48石(每石150斤),使乡里缺籽种的群众都及时播上了种。
在农业生产中,他按照各种作物的生长特点,精耕细作,合理施肥,适时中耕、淌水,取得了高产。他种的五亩多小麦,总产2700斤,平均亩产459斤,比当地平均亩产高150斤以上;棉花三亩,产皮棉225斤,平均亩产75斤,比当地平均亩产高30斤;西瓜4.5亩,每亩摘瓜800个左右,平均每亩卖瓜175万元(旧币),亩产比其他瓜地多1080斤。为此,他受到了县、省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嘉奖。
这年夏天,党和政府号召精选碧玉麦良种。当时,群众一来没有田间选种的习惯,二来怕踩坏将要成熟的麦子,迟迟不动,互相观望。为了带动乡亲们,莫如信首先动员全家人下地选种,自己协同干部跑遍全乡五个村,冲破种种阻力,说服动员群众,以村为单位,组织起六个选种变工队,共计378人,分成十八个小组,用了12天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三天完成了全乡2003亩的选种任务。夏收后政府收购碧玉麦良种,他协助种子推广站的干部,提出“保收保送”的口号,挨门逐户,动员群众订立良种收送合同,从而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夏季选种,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在秋收时首先组织起了十户50多人的“莫如信农业生产互助组”。由于互助组集中使用劳力、畜力、农具等,弥补了平日你少这、他缺那的不足,及时完成了秋收、翻茬、起粪、拉土、换炕积肥等工作,进一步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1952年春,在党的号召下,互助组转为“莫如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和老农、社干部共同研究商讨,按照各种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其他农事的规律,统一整地、施肥、播种、除草、淌水、收割、复种、翻茬、积肥等,详细地制定出年度生产计划,并发动群众集资买回弹花机、轧花机,开展副业生产。当年获得农副业双丰收,小麦平均亩产达697斤,创全宁夏碧玉麦亩产最高记录。年终分配时,劳动日值达1元2角,比当时群众的劳动日值高40%以上,家家有余粮,户户有钱花。
他思想进步,忠于党的事业,于1952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热情地将在城里讨要流浪了十几年的王四子和张双玉接回来,给他们调剂了口粮和土地,并吸收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王、张二人得到了新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莫如信农业合作社成为宁夏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乡亲们从农业生产合作社所取得的成绩中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纷纷要求加入莫如信农业合作社。
莫如信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很迅速。到1953年扩大到23户,1954年38户,1955年达到最高潮,全乡共五个村,有四个村的农民(包括地富)全部入了他的合作社,另有三个小社也并入了他的社。
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各种作物的产量年年上升,1955年,小麦亩产平均上升到520斤,这在当时的平罗,是绝无仅有的新纪录。为扩大生产,他还领导社员开垦河滩地近千亩,每年收回粮食近17万斤。1956年,莫如信高级农业合作社转为“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莫如信被选为社长。为增加社员收入,他领导大家在副业生产上开拓了很多门路,到1956年,有两部弹花机、一部轧花机的弹花作坊,有30峰骆驼、七辆小胶车、八辆大胶车组成的运输队,有六人作业的粉坊、养猪场,15人作业的砖厂,三人作业的翻砂组,三人作业的缝纫组,九人作业的木工组,三人作业的油坊,两人作业的红炉(铁器)组,两人作业的鞋业组,还在县城开办了四人作业的磨坊。这在当时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得到了县、省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极大重视。西北军政委员会特将他组织互助合作社的经验编成《平罗县莫如信农业生产合作社情况和经验》一书,印发到西北各地以资借鉴。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莫如信担任了平罗县前进人民公社副社长。为了种好大白菜,增加社员收入,他专程到永宁县王太堡学习垅种大白菜的经验,当年在前进公社推广,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之后,他又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各大队,增加了社员收入,改善了社员生活。
由于他在生产上成绩显著,1951年被评为县、省农业劳动模范,后又被西北军政委员会评为农业劳动模范,到西安出席了西北劳模大会。1952年,又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参加了国庆观礼。
自1951年至1963年,他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县农业劳动模范,除受到中央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嘉奖表彰外,还多次受到省和县的奖励,奖品有农具、衣物、现金,还有奖章十多枚,奖状十多张。
他还先后被选为省、县农民代表会议的代表,省、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和政协委员;历任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人民公社副社长、中共平罗县委合作部副部长等职。
1973年,莫如信因病逝世,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