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中江,某集团军炮兵团四营二连战士,1966年出生,宁夏中卫县镇罗镇九塘村人。上学时就是一名爱学习、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少年。1980年暑夏,一场暴雨使村前的马长沟洪水横溢,泥沙翻滚,5岁的小男孩李彦升不慎掉入沟中,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在这危急时刻,路经这里的冯中江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经过20多分钟的搏斗,将李彦升救上了岸。13岁的冯中江见义勇为的行动,受到乡亲们的称赞。1982年,冯中江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农村的两年时间里,他与父亲靠买来的一台手扶拖拉机,走南闯北跑运输、做生意,很快就积攒了两万多元钱,家里的日子也富裕起来。1984年11月,正当他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的时候,冯中江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父母开始不理解,但他说:“家富不能忘记报国,好男儿志在四方,参军能锻炼自己,能得到金钱换不来的东西……”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某野战军炮兵团四营二连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他刻苦训练,在全团侦察兵技术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又成为兰州军区炮兵侦察兵的尖子。在兰州军区组织的炮兵侦察兵尖子集训班,军事指挥学院的一位资深炮兵老教员与尖子兵分组进行比赛,在与冯中江比赛时,两人都不用测距机,先后用望远镜和手指测距,得出的结果不分上下,教员连连说:“不简单,不简单!”
1985年年底,冯中江随部赴滇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到达前线后,他四次向营连领导请求到了最靠前、最危险的营前沿观察所执行侦察任务。他常冒着危险抵近目标侦察。一次,在前沿阵地侦察,班长叶福林和他发现了前方有一排敌军炮管。为了探清虚实,冯中江穿过开阔地爬向一片野草丛,架设器材观察,班长看这样很危险,命令他回来,但他硬是用剪刀将遮挡视线的野草剪出两条宽1米、长10米的观察通道,看清了刚才发现的目标原来是伪装的,而在左右后方1000米处,才真正隐蔽着三个重型目标。冯中江立即报告,我方火炮很快摧毁了敌大炮七门、引爆弹药十堆、粮库一座。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冯中江把夜里测得物体的坐标记下来,白天再测;把用仪器测得的数据,再用目测比较。经过刻苦努力,使自己的侦察技术更加过硬。他还总结出“晴易近,阴易远,雨雾浓时应减半”的经验口诀,战友们夸他是炮兵的“千里眼”。他说:“咱们侦察兵就是炮兵的眼睛,就是指挥员的眼睛,只有练就一双穿云破雾的千里眼,才能完成好战斗任务。”战友们问他是不是想当侦察英雄?他说:“就是的!我想当个英雄,战争需要英雄,我们宁夏也需要英雄!自治区领导来信说,要编写英雄谱,他希望在书上见到我的名字呢!”
1986年6月15日下午,班长叶福林传达上级的指示:“兄弟部队主力受到敌炮火阻击,伤亡严重,前指命令我们立即查清敌火炮阵地的坐标!”敌人的炮弹已经向我方阵地纵深延伸,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弹炸起的泥土不时飞到战士们的脸上和身上。观察所山坡前的硝烟影响观察,冯中江不顾随时会被炮弹击中的危险,凭着熟练的侦察技术,迅速选择了观察位置,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敌军炮兵和观察区域内敌军活动情况。他看到敌军的一长排大炮正在向我方阵地射击,突然从草丛中站起来,向战友发出了射击指令,战士李涛正要把射击指令通过电台传给指挥所时,冯中江忽然听到刺耳的啸叫声,忙喊:“不好!是炮弹!”立即扑到李涛身上。一发炮弹落在冯中江身后2米处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推出5米多远,他身负重伤。李涛从冯中江身下钻出,急忙用电台把冯中江下达的射击口令传给了我军炮兵指挥所,不到一分钟,我军强大的炮火射向了敌炮群。
战友们把冯中江抬到观察所进行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0岁。他的遗体火化后,从骨灰中找出弹片23块。
清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日记本里还夹着给上海市“大墙内”的同龄人一封没有写完的信。战友们替他补写完了这封信,并叙述了冯中江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经过和情景。上海市监狱广播了这封信的全文,书信深深震撼了狱中人的心灵,他们流着热泪精心雕刻了一枚印章,寄到前线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部队党委追认冯中江为中共党员,追记一等功,并批准他为革命烈士。1986年7月20日,冯中江的骨灰由老山前线运回故乡。中卫县在九塘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7月1日,中卫县委、县政府作出向冯中江学习的决定,还在其家大门上挂上了“人民功臣”的匾额。1987年1月27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向老山前线宁夏籍战士顾金海、冯中江烈士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区人民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