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孙子的管理智慧:老板与孙子的对话
15334200000034

第34章 经营有谋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始计篇》

能在乱中取胜,不是靠投机术,而是靠谋断。谋断越高越深的人,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对于一个公司的老板来讲,不要看到别人赚了不少钱,就急得乱跳,自己要在谋略上多下功夫。一个好的谋略是金钱换不来的。同样对某一事件,有些人视若无睹,有些人就会眼光如炬,发现商机,反复盘算怎么样从中获利:你们研究“矛”,我就研究“盾”;避实击虚,你有所长,我就专攻你的所短。针对丰田以轿车和普通车为优势,福特靠大型车称雄,便把价廉、省油、低公害的轻型轿车作为自己的经营特点,这是非常正确的经营策略。

1970年美国修订《净化空气法案》,规定从1975年开始实行严格的汽车排废规定。宗一郎加紧了研究步伐。不久美国派出用户监察员抵日本考察,丰田公司不当一回事,本田却认真对待,诚心求教。1972年本田的耗油低、污染小的CVCC发动机研制成功。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降临,这对本田是个关键的机遇,本田的小汽车立刻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一举攻入丰田、日产的轿车市场,成为日本汽车制造业的老三。本田充分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机。进而,乘势攻入美国市场,夺取了福特的部分市场份额。

面对这种情况,福特的第一反应不是改进自己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而是要求美国政府限制日本货进口,意在困住本田车。本田这次直截了当,干脆在俄亥俄州广设汽车装配厂,享用美国的本土政策,充分利用客观环境,这一手不仅抵挡住福特的堵截,而且使紧紧追赶的丰田背腹受敌。虽然丰田后来也生产出新型车,但日本市场已被本田夺去,而销往美国又受到严格的进口限制。此后宗一郎在美国建立汽车制造厂,大批生产本田车,使福特转产的小型节油车在市场上“慢了一拍”。他的成功受到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嘉奖,颁给“亨利奖章”,他成为世界汽车工程师戴此奖章的第二人,第一个是亨利·福特,美国人因此叫他“日本的福特”。

在这个例子中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经营谋略。本田宗一郎把握好了企业经营中的几个关键因素,采取了正确的经营策略,把握住了关键的发展时机,找到了适应的客观环境,再加上宗一郎本人出色的经管能力,使本田顺利从摩托车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为建立“本田王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功成名就之后,宗一郎主动引退,把总裁位置让给对本田公司有卓越贡献的雇员河岛喜好,而任顾问兼董事,关注技术开发。

扎伊尔发生了叛乱,这件事对于远隔重洋的日本企业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但日本三菱公司的决策人员却没有放过这一信息,他们经过分析认为,与扎伊尔相邻的赞比亚是世界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有可能受到叛乱的影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三菱公司的决策人员便命令情报人员密切注视叛军的动向。不久,叛军向赞比亚移动。公司总部接到这一情报后经过分析,预见到叛军将切断交通,由此必将影响到赞比亚铜矿的输出,从而影响世界市场上铜的价格。

三菱公司经过推断,果断地做出决策,大量收购市场上的铜,而当时,叛军尚未切断交通,市场上铜的价格没有太大的波动。三菱公司趁机低价购进了大量的铜,伺机卖出。

果然,后来叛军切断了交通,每吨铜价上涨了60多英镑,三菱公司将先前购进的铜卖出,赚了一大笔钱。

三菱公司乘扎伊尔发生叛乱之机,发了一笔横财。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公司决策人员多谋善断,从信息情报中寻找“财”源,并科学推断,从而将一般人所不会留意的信息变成了财富。

众所周知,巴拿马运河是美国控制的一条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内河航线,来往的客货船通过运河可以少跑几千海里的路程,减少几个星期的时间。美国每年要从这条运河上赚一大笔钱,而且这条运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前巴拿马总统诺列加就是因为不听美国指挥,表示要按时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而得罪了美国,被美国“宪兵”抓到美国受审判刑的。

可巴拿马运河最早却并非是由美国开凿的。19世纪末,有一企业法国公司和哥伦比亚签订了一项合同,打算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内开凿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

主持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瑞斯布。凭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完成这项任务不在话下。但工程一开工就遇到了麻烦。原来,巴拿马运河的环境和苏伊士运河有很大的不同,工程进度相当缓慢,随着时间的拖延,工程耗费越来越大,公司的资金也开始短缺,公司陷入了困境。

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十分高兴。决定购买运河公司,由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因为,美国对开凿这条运河也早有打算,只因法国下手太早,抢先与哥伦比亚签订了合同,使美国被动一步,懊悔不已。这下机会终于来了。

法国也知道美国早有此意,就先下手抢到了这块肥肉。可是法国运河公司目前又面临困境无法经营,不得已,法国公司代理人布里略访问了美国,提出要出卖运河公司,开价是1亿美元。法国认为,美国一定会很高兴地买下。

尽管美国早就对运河公司垂涎三尺,得悉法国公司要出售更是欣喜若狂。但表面上显得并不怎么热情。罗斯福故作姿态,指使美国海峡运河委员会提出一个调查报告,以证明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省钱。在报告上煞有其事地称: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的全部费用不到2亿美元。虽然在巴拿马开运河直接费用只有1亿多,但并不合算,因为需要另外付出一笔收购法国公司的费用。这样加起来,开凿巴拿马运河全部费用就将达到2.5亿多美元。这个报告自然要让法国公司代理人布里略先生“过目”。

布里略一看报告吓了一跳。心想,如果美国不在巴拿马开运河,法国不是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了吗?于是他马上游说,声称法国愿意降价出售运河公司,只要4000万就行了。罗斯福一听,立即指示用4000万买下了运河公司。仅此一项美国就少花了6000万美元。法国人还以为挺幸运,总算收回了4000万。殊不料却上了罗斯福的当。

买下法国运河公司后,罗斯福又对哥伦比亚政府故伎重演。他指使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如果美国能在适当的时机内和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美国将考虑开凿巴拿马运河,不然的话,美国还将选择开凿尼加拉瓜运河。

这么一来,该轮到哥伦比亚政府坐不住了,马上指使驻美国大使找到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协商,签订了一项美国条约,同意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长期租给美国一条两岸各宽3英里的运河区,美国每年另外付给哥伦比亚10万美元。

这个协议给美国带来的远非区区几千万的利益,罗斯福不愧是老谋深算,他欲擒故纵,形退实进,用诡诈的方法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发经营权,既网开一面叫法国人、哥伦比亚人有“甜头”可吃,又趁火打劫,捞取了最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