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国学常识
15334800000025

第25章 《墨子》:兼爱天下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主要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

墨家学派是墨翟创立的,他的学说和儒家的学说在当时流行广泛,并称为“显学”。墨翟是宋国人,生活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间。他的学生尊称他为墨子。墨家学派的特点是,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墨家的领袖称为巨子,所有的人必须服从他。他们熟悉工艺技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是从手工业者、农民中上升起来的、占有一定财富但还没有脱离生产劳动的私有者。他们代表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

兼爱是墨子最重要的思想,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他从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掠夺性、战争的欺骗性、战争的根源、和平的道路,这几个不同的层面揭露了战争,提出了非攻思想。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至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墨子非攻思想反对的是一切非正义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守城的战争。

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认为社会上一切人们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人们如果能够互相爱护,互相协助,互相取得利益,就可使饥饿的人得到食物,缺衣的人得到衣服,辛劳的人得到休息,混乱的社会秩序也可得到治理。墨子的“兼爱”和孔子的“仁”不同之处在于:孔子认为“小人”不能行“仁”,爱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对社会一切人是普遍适用的。但是,他的兼爱说实际是不可能实行的,因为“王公大人”绝不会去爱劳动者;劳动者也绝不会去爱“王公大人”。他的“兼爱”实际上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的“兼爱”。“兼相爱”目的是为了“交相利”,兼爱的表现就是交利。按照墨子的看法,社会上一切矛盾着的力量,能够彼此“交利”,各自的利益得到了满足,封建国家的统治得到了稳定,私有财产得到了保障。墨子和他所代表的学派参加了国家的政权,这是最符合墨子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的。墨子兼爱说的实质虽然不过是爱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但在当时“王公大人”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情况下,墨子要求兼爱,主张减轻剥削,反对奢侈腐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呼声;他经常批评、责难掌权的“王公大人”,暴露了一部分社会黑暗,体现了对劳动人民处境的同情,代表了一部分人民的要求。

既然要“兼爱”、“交利”,就必然要反对战争,所以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和“非攻”的思想是互相联系的。非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已经掌握了经济和政治权力的新兴富人的利益。“非攻”否定战争,有利于保护劳动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不受损害,这有好的一面;但战争是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的武装斗争是正义的,就是封建统治者的兼并统一战争,当时对实现中国统一,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而墨子一概加以否定,这就是暴露了他“非攻”思想的片面性。“非攻”的主张在当时也只能是一种空想。被压迫阶级要反对压迫不得不采用暴力,当时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的兼并战争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墨子在论述“非攻”的主张时,大力谴责了那种在“攻伐无罪之国”时,抢割人家的庄稼、砍伐人家的树木、杀死人家的牲畜、焚烧人家的宗庙、屠杀别国的人民、抢夺别人的财富珍宝等掠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劳动人民遭受战争痛苦的同情。

那么由谁来实行“兼爱”、“非攻”呢?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的主张。他认为:最早管理国家的人是由选举产生的,因此建议打破阶级局限,选举最贤能的人当国王;其次的当三公、将军、大夫、乡长、里长等各级大小官吏。虽然是“农与工肆之人”,只要有才能,就选拔他当官,使“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一思想是对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否定,反映了虽出身贫贱,但已经占有一定经济地位的手工业者、中小地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墨子主张由这些贤人来管理国家,一切在下的人都要绝对服从在上的人,建立起从上到下的绝对的统治权,使一切影响社会安定的事情不致发生,做到天下“尚同”,即国家的统一。“尚贤”、“尚同”的思想虽然反对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但它要求打破阶级限制选拔贤才,实现封建统一,有进步意义。

墨子反对掌权的“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的生活,主张“节用”。他反对儒家鼓吹的厚葬,号召“节葬”,认为贵族厚葬成风是浪费社会财富。他生活俭朴,认为音乐、舞蹈都是无用的,主张“非乐”。他认为“农与工肆之人”都可以当官,反对“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定论,主张“非命”。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是存在的,把天和鬼作为制裁、恐吓当时掌握权力的“王公大人”的一种工具。这当然是一种宗教迷信,但墨子是把它作为推行自己整个学说的一种舆论工具而提出来的。实际上天和鬼的意志正是代表墨子自己的意志。既然墨子的学说从总的来说应予肯定,因而他提出“天志”、“明鬼”,利用天和鬼的意志为自己的学说制造舆论,在当时条件下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是墨子的十大主张,其核心是兼爱,这反映了墨家学派的阶级实质。“非攻”和“兼爱”是连在一起的。“尚贤”、“尚同”是实现“兼爱”、“非攻”的具体政治办法。“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既是对当时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奢侈腐化生活和垄断政权的批判,也是墨子对自己“兼爱”、贤人政治的具体设想。“天志”、“明鬼”则是墨子宣传自己政治主张所利用的宗教迷信工具。墨子的十大学说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了认识客观事物应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表”是“标志”或“标准”的意思。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真假的标准,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根据历史上前代帝王统治的经验;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当前人民群众的感觉和经验;要观察它符合不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这3项标准总的要求是判断是非应根据前人的经验、当前群众的反映和实际效果,因此他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墨子强调间接经济和直接经济,强调实际效果,这和他出身于贫贱的生产者家庭有一定的关系。他的十大学说就是以“三表”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而提出来的政治理想。

墨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当时统治人民的“王公大人”横征暴敛的剥削、奢侈腐化的生活和连续不断的掠夺战争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要求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实现社会的安定统一,这是他思想进步性的表现。但他主张非攻,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加以反对,强调节俭的时候也反对必要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活动;宣传了宗教迷信,反映了他代表的是已从庶人中上升起来的手工业者和中小地主的思想,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有一定距离,这是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墨翟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注重力行,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往往穿着粗布衣服用木头或草做成的鞋子,不顾辛劳,到处奔走游说。

墨子的很多学说是在批判儒家学说中提出来的,儒墨两大学派的论争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