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15347400000018

第18章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是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在眼圈儿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却时刻怀念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1-|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地走过满载着闪光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这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爬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是,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人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没有流过泪,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了呢?至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人们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